《六韜》武韜文伐:文王問太公曰:「文伐之法奈何?」太公曰:「凡文伐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六韜》武韜文伐

六韜

武韜文伐

【原文】

文王問太公曰:「文伐之法奈何?」

太公曰:「凡文伐有十二節:

「一曰,因其所喜,以順其志,彼將生驕,必有好事,苟能因之,必能去之。

「二曰,親其所一愛一,以分其威。

一人兩心,其中必衰。

廷無忠臣,社稷必苊。

「三曰,陰賂左右,得情甚深,身內情外,國將生害。

「四曰,輔其一婬一樂,以廣其志,厚賂珠玉,娛以美人。

卑辭委聽,順命而合。

彼將不爭,一奸一節乃定。

「五曰,嚴其忠臣,而薄其賂,稽留其使,勿聽其事。

亟為置代,遺以誠事。

親而信之,其君將復合之,苟能嚴之,國乃可謀。

「六曰,收其內,間其外,才臣外相,敵國內侵,國鮮不亡。

「七曰,欲錮其心,必厚賂之;收其左右忠一愛一,陰示以利;令之輕業,而蓄積空虛。

「八曰,賂以重寶,因與之謀,謀而利之,利之必信,是謂重親;重親之積,必為我用,有國而外,其地大敗。

「九曰,尊之以名,無難其身;示以大勢,從之必信,致其大尊;先為之榮,微飾聖人,國乃大偷。

「十曰,下之必信,以得其情;承意應事,如與同生;既以得之,乃微收之;時及將至,若天喪之。

「十一曰,塞之以道。

人臣無不重貴與富,惡死與咎。

陰示大尊,而微輸重寶,收其豪傑。

內積甚厚,而外為乏。

陰納智士,使圖其計;納勇士,使高其氣。

富貴甚足,而常有繁滋。

徒一黨一已具,是謂塞之。

有國而塞,安能有國。

「十二曰:養其亂臣以迷之,進美一女一婬一聲以惑之,遺良犬馬以勞之,時與大勢以誘之,上察而與天下圖之。

「十二節備,乃成武事。

所謂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見,乃伐之。」

【譯文】

文王問太公說:「文伐的方法該怎樣?」

太公答道:「文伐的方法有十二種:

一是,依照敵人的喜好,順從他隨志願。

這樣,他就會滋長驕傲情緒,而肯定去做邪惡的事情。

如果我再因勢利導,就必定能把他除掉;

二是,親近拉攏敵君的近臣,以分化敵國的力量。

敵國近臣如懷有二心,必然降低忠誠程度。

敵國朝中沒有忠臣,他的國家必定面臨危亡;

三是,暗中賄賂收買敵君大臣,和他建立深厚交情。

這些人身居國內而心向外國,敵國就必將發生禍害;

四是,助長敵國君主的放縱享樂,擴大他的荒一婬一欲一望,用大量珠寶賄賂他,贈送美一女討好他。

言辭卑下,曲意聽從,順從他的命令,迎一合他的心意。

這樣,他就忘記與我鬥爭,而放肆地發展自己的邪惡行為了;

五是,故意尊敬敵國的忠臣,送給他微薄的禮物,與他出任使者前來交涉時,故意加以拖延,而對所交涉的問題不予答覆,極力促使敵君改派使者,然後再誠心解決所交涉的問題,向他表示親近以取得他的信任,從而使敵國君彌合與我國的關係。

這樣用不同的態度對待敵國的忠臣和一奸一佞,就能夠離間敵國君臣之間的關係,從而可以謀取敵國了;

六是,收買敵國君主的大臣,離間敵君在朝外的大臣,使其有才幹的大臣裡通外國,造成敵國內部自相混亂,這樣敵國就很少有不滅亡的;

七是,要使敵國君主對我深信不疑,就必須贈送大量禮物加以賄賂,同時收買他左右親近大臣,暗中給他們好處,使其君臣忽視生產,造成財糧匱乏,國庫空虛;

八是,用貴重的財寶賄賂敵國君主,進而乘機與他同謀別國,所圖謀的又對他有利。

他得到利益後必然信任我們,這就密切了敵國與我的關係。

關係越密切,敵國就必然會被我所利用。

他自己有國而被外國利用,最終必遭慘敗。

九是,用煊赫的名號尊崇他,不讓他身臨危難,給他以勢傾天下的感覺,順從他的意志以博取他的信任。

使他居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先誇耀他的功績。

再恭維他德比聖人,這樣他必然會狂妄自大而荒廢政事了。

十是,對敵君要假意卑微屈從,這樣必然獲得他的信任人從而獲得他的內情。

秉承他的意志順從他的要求,就像兄弟一般親密。

獲得他的信任之後,就可以微妙地加以控制利用。

一旦時機成熟,就可以像得到神助似地輕而易舉把它消滅。

十一是,用各種方法閉塞敵國君主的視聽,凡是臣民沒有不一愛一好富貴,厭惡死亡和災禍的。

暗中許諾尊貴的官位,秘密贈送大量財寶,來收買敵國的英雄豪傑。

自己國內積蓄充實,但外表卻裝作貧乏。

暗中收納敵國的智謀之士。

使他與自己圖謀大計;秘密結交敵國勇士,藉以提高我方士氣。

要盡量滿足這些人取得富貴的欲一望,並不斷使之滋長蔓延。

這樣,敵國的豪傑、智士就轉而成為我的一黨一徒。

這就叫閉塞敵國君主的視聽。

敵國君主雖然還擁有國家,但視聽己被閉塞,還怎麼能維持他的統治呢?

十二是,扶植敵國的一奸一臣,以迷亂其君主的心智;進獻美一女一婬一樂,以迷惑其君主的意志;;送給良犬駿馬,使其沉溺犬馬聲色以疲憊身一體;經常報以有利的形勢,以使他高枕無憂。

然後觀察有利的時機,而與天下人共謀奪取他的國家。

以上十二種方法正確運用之後,就可以採取軍事行動了。

這就是所謂上察天時,下觀地利,等到各種有利的徵兆都已顯現時,就可以興兵討伐了。」

【例證】

「文伐」屬於政治、外交鬥爭的範疇,它的目的在於分化、瓦解和削弱敵人,為最終用軍事手段消滅敵人創造條件,奠定基礎。

越國滅亡吳國,就是綜合運用「文伐」各種手段並最終消滅對手的最好例證。

春秋末期,位居長江下游的兩個諸侯國吳和越之間為了爭奪霸權,自公元前 510 年開始,雙方你來我往,展開了長期的拉鋸戰。

公元前 494 年,雙方在夫椒(今江蘇蘇州西南)展開激戰,越軍慘敗,只剩下五千人退守會稽山。

吳軍乘勝追擊。

佔領越都會稽,並進而包圍了會稽山。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大夫范蠡提出屈膝求全的建議,主張用卑辭厚禮向吳求降,如若不允,則由越王勾踐親自去吳國作人質。

勾踐採納了這一計策,派文種去向吳王夫差求和,並用美一女、財寶賄賂吳太宰伯,要他從中斡旋,勸說夫差允許越國作為吳的附屬國。

伍子胥看出了越國的計謀,堅決主張徹底滅越。

但夫差急於北上中原爭奪霸權,認為越國既已投降,便名存實亡,不足為患,於是答應了越國的求和,率軍回國。

越經此一戰,元氣大傷。

為安一撫民心,勾踐下詔罪己,並「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住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

然後,把國內事務分別撫付給諸大夫負責管理,便帶著范蠡等人去吳周給夫差當奴僕。

勾踐在吳國忍辱含詬,表現得十分恭順,終於騙取了夫差的信任,三年後被釋放回國。

勾踐回國後,決心復國滅吳。

他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在修明內政、整軍經武、發展生產、選賢任能的同時,在對外政策上,奉行「結齊、親楚、附晉、厚吳」的方針。

不斷給夫差送去優厚的禮物,表示忠心臣服,以消除他對越國的戒備;給夫差送去美一女西施、鄭旦,使他沉溺女色,荒廢政事;賄賂吳臣,爭取他們的同情和幫助;離間吳國內部,挑一起其大臣不和;破壞吳國經濟,用高價收買吳國糧食,使其內部糧價高漲,造成供一應困難;採集良材,選派巧匠送給夫差,促使其大興土木,消耗人力、物力。

上述措施,收效顯著,壯大了自己。

削弱了敵人,爭取了與國。

越力量大為增強,發兵伐吳缺乏的只是時機了。

在越上下一心,勵一精一圖治,為復仇雪恥而磨刀霍霍時,吳國卻日趨腐敗。

夫差因勝而驕,奢侈一婬一樂,窮兵黷武。

公元前 484 年,夫差只留下老弱病殘一萬人留守都城姑蘇,自率一精一兵三萬北上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與諸侯會盟。

正當夫差在北方爭奪盟主之位時,後院起火,勾踐率兵乘虛直取姑蘇。

夫差聽說消息,奉軍回救,但軍心動搖,無力取勝,派人向越求和,勾踐也因吳軍主力仍在,允許和議,撤兵回國。

公元前 478 年,吳國發生空前的饑荒,勾踐認為滅吳的時機已經成熟,便率軍出征,在笨澤擊敗吳軍。

吳軍慘敗,退守姑蘇。

越軍將吳軍包圍在姑蘇達三年之久,吳軍勢窮力竭,突圍至姑蘇台,旋即又被包圍。

夫差絕望自一殺,吳國滅亡。

越挾滅吳的餘威波淮北上,與諸侯會盟,終於當上了春秋時期最後的一個霸主。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六韜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