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龍韜立將:武王問太公曰:「立將之道奈何?」太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六韜》龍韜立將

六韜

龍韜立將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立將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國有難,君避正殿,召將而詔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將軍。

今某國不臣,願將軍帥師應之』。

「將既受命,乃命太史卜,齋三日,至太廟,鑽靈龜,卜吉日,以授斧鉞。

君入廟門,西面而立,將入廟門,北面而立。

君親一操一鉞持首,授將其一柄一,曰:『從此上至天者,將軍制之。

』『復一操一斧持一柄一,授將其刃曰:『從此下至淵者,將軍制之。

』見其虛則進,見其實則止,勿以三軍為眾而輕敵,勿以受命為重而必死,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以辯說為必然。

士未坐勿坐,士未食而食,寒暑必同。

如此,則士眾必盡死力。

』將已受命,拜而報君曰:『臣聞國不可從外治,軍不可從中御。

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應敵。

臣既受命專斧鉞之威,臣不敢生還。

願君亦垂一言之命於臣,君不許臣,臣不敢將。

「君許之,乃辭而行。

軍中之事,不聞君命,皆由將出,臨敵決戰,無有二心。

若此,則無天於上,無地於下,無敵於前無君於後。

是故智者為之謀,勇者為之鬥,氣厲青雲,疾若馳鶩,兵不接刃,而敵降服。

戰勝於外,功立於內,吏遷士賞,百姓歡說,將無咎殃;是故風雨時節,五穀豐登,社稷安寧。」

武王曰:「善哉!」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任命將帥的儀式是怎樣的?」

太公回答道:「凡國家遭遇危難,國君就避開正殿,在偏殿上召見主將,向他下達詔令說:『國家的安危,全繫於將軍身上。

現在某國反叛,請將軍統率大軍前去征討。

』」

「主將接受命令後,國君就令太史占卜,齋戒三天,前往太廟,鑽炙龜甲,選擇吉日,向將帥頒授斧鉞。

到了吉日,國君進入太廟門,面向西站立;主將隨之進入太廟門,面向北站立。

國君親自拿著鉞的上部,把鉞一柄一交給主將,宣告:『從此,軍中上至於天的一切事務全由將軍處置。

』然後又親自拿著斧一柄一,將斧刃授予主將,宣告:『自此,軍中下至於淵的一切事務全由將軍裁決。

』並接著申明:『見到敵人虛弱就前進,見到敵人強大就停止,不要認為我軍眾多就輕敵,不要因為任務重大就拚死,不要因為身份尊貴就輕視部下,不要認為自己意見獨到而違背眾意,不要由於能言善辯而自以為是。

士卒沒坐下,你不要先坐;士卒還沒進餐,你不要先吃。

冷熱都要與士卒相同。

這樣,士卒就會盡死力作戰。

「主將接受任命後,拜而回答說:『我聽說國事不可受外部的干預,作戰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遙控指揮。

臣懷二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將帥受君主牽制而疑慮重重就不能專心一志去對付敵人。

我既已奉命執掌軍事大權,不獲勝利不敢生還。

請您允許我按照上面的話全權處置一切,若不允許,我不敢擔此重任。

「國君答允之後,主將就辭別君主率軍出征。

從此軍中一切事務,不聽命於國君而全部聽命於主將。

臨敵作戰,專心一意。

這樣,主將就能上不受天時限制,下不受地形牽制,前無敵人敢於抵擋,後無君主從中掣肘。

這樣,就能使智謀之士都願出謀畫策,勇武之人都願殊死戰鬥,士氣昂揚直衝霄漢,行動迅速如快馬奔馳,兵未交鋒而敵人就已降服。

從而取勝於國外,建功於朝廷,將吏得到晉陞,士卒獲得獎賞,百姓歡欣鼓舞,主將沒有禍殃。

於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家安寧。」

武王說:「說得好啊!」

【例證】

「軍不可從中御」,「軍中之事,不聞君命,皆由將出」,給予將帥以充分的信任和機動指揮的權力,是作戰指揮上的一條極其重要的原則。

否則,如果國君從中干預掣肘,對待帥採取不信任的態度,必然會干擾前線將帥的決心和計劃,從而導致戰爭的失敗。

古今中外這方面的經驗教訓很多,魏文侯任賢拒讒、臨陣不易將就是一個典型例證。

東周威烈王十八年(前 408 年),魏文侯任命樂羊為大將,率軍討伐中山國,樂羊率領軍隊攻入中山國後,遇到了頑強的抵抗,進展十分緩慢,用了一年時間,仍沒有取得勝利。

因此國內流言四起,蜚語紛紛。

有人說:「樂羊無能,應盡早撤換,以免勞民傷財,徒損國威。」

有人說:「樂羊本是將才,久一戰不決,必定是別有用心,用意拖延。」

更有人說:「樂羊是利用時間爭取民心,以便在滅亡中山後自立為王。」

還有不少人上書說:「常言虎毒不食子,而樂羊竟能忍心吞一食自己的親生骨肉,這種人如不趁早撤換,必將養虎為患。」

魏文侯聽到這些流言蜚語,看了這類奏章,心中暗想,樂羊在開始進攻中心國時,他的兒子被中山國王烹殺,並將羹湯送給樂羊,樂羊毫不遲疑地盡飲一杯。

這一舉動,只是為了表明對我的忠誠和必勝的決心,這樣的人決不會背叛我。

我如輕信流言,臨陣易將,不僅會使大將蒙冤,更重要的是貽誤軍機。

於是,便將那些奏章放入一個匣子中,照舊給樂羊補充兵員,輸送給養,支持樂羊繼續進攻。

隨著時間的推移,檢舉樂羊的奏章也越來越多,魏文侯認定全是捕風捉影的不實之辭,照例放入匣中。

時經三年,

檢舉信件竟裝滿了整整一個匣子。

樂羊苦戰三年,終於取得勝利,滅亡了中山國。

他帶領軍隊回朝後,魏文侯張燈結綵,大擺宴席,慶賀勝利。

在宴會上,樂羊自覺勞苦功高,滿臉喜色,頻頻舉杯,並等待文侯封賞。

但文侯絕口不提封賞之事,直到宴會結束時,才令人送給樂羊一個匣子。

樂羊認定封賞定在匣中,興高采烈地回到家中,打開匣子一看,既無加官晉爵的詔旨,也沒有金銀珠寶之類的貴重物品,只有滿滿一匣書信。

樂羊看完全部書信,心情激動不已,自言自語地說:「沒有文候的信任和支持,我樂羊早就身陷囹圄,哪能得到今夫的戰功呢?」

隨即穿上朝服來到王宮,一見文侯納頭便拜:「微臣淺薄無知,只想到自己出生入死的功勞,卻不知大王信任和支持的重大作用。

如今才知滅亡中山全靠大王的英明決策,樂羊不過略盡犬馬之勞而已!」魏文侯見樂羊收斂了恃功倨傲的情緒,才重重地獎賞了他。

魏文侯任賢拒讒、信任將帥的事跡,常為後人所稱道。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六韜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