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白話文》三才章第七:所以孔子更進一步給他說明孝道的本源,是取法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孝經白話文》三才章第七

孝經白話文

三才章第七

【章旨】這一章書,是因曾子讚美孝道的廣大。

所以孔子更進一步給他說明孝道的本源,是取法於天地,立為政教,以教化世人。

故以名章,列於五孝之次。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白話】曾子以為保全身體,善養父母,就算盡了孝道。

自聽了孔子所講的這五等孝道以後,不由得驚歎讚美說:「噯呀!孝道就有這樣大的關係?」

孔子聽見曾子讚歎,知道曾子對於他所講的五孝,已有領悟。

所以又說:「你知道這個孝道的本源,是從甚麼地分取法來的?它是取法於天地的。

天有三光照射,能運轉四時。

以生物覆幬為常,是為天之經。

地有五土之性,能長養萬物,以承順利物為宜,是為地之義。

人得天之性,則為慈為愛。

得地之性,則為恭為順。

慈愛恭順,與孝道相合,故為民之行。」

「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

【白話】「人生天地之間,當傚法天經地義以為常道,而實踐力行。

但是愛親之心,人人都有,其中的道理,知者甚少。

惟有聖明的元首,傚法天之明,教民出作入息,夙興夜寐。

利用地之宜,教民耕種五穀,生產孝養。

以上法則,都是順乎天地自然之理,以治理天下。

這種教化,既合乎民眾的心理,自然民眾都樂意聽從,所以教化不待警戒而自成。

政治不待嚴厲而自治。」

「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

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於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白話】「先代聖王,見教育可以輔助政治,化民成俗,所以他先以身作則,倡導博愛,使民眾傚法他的博愛精神先愛其親,所以莫有遺棄其親的人。

宣揚道德和仁義,以感化民眾,民眾自然會興起力行。

對人對事,先實行敬謹和謙讓,以為天下民眾的表率,民眾自會傚法他的敬讓,不會發生爭端。

誘導民眾以禮樂教化,民眾自然就相親相敬,和平相處。

再曉示民眾,使知為善當有慶賞,作惡當受刑罰,民眾自然曉得禁令的嚴重性而不敢違犯法紀了。」

「《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白話】孔子引詩經小雅篇節南山章的這一段話,是說明周朝有顯耀的一位姓尹的太師官,他僅是三公之一,尚且能為民眾景慕和瞻仰如此,如果身為國家元首,以身作則,那天下的民眾還能不愛戴和尊敬嗎?

【釋義】這一章書,共分四段。

「曾子曰」,至「民之行也」,為第一段。

就是要把孝道的本原講給曾子聽。

以見道的本原,是順乎天地的經義,應乎民眾的心理。

自「天地之經」,至「不嚴而治」,為第二段。

就是把孝道,作為元首教化民眾的準則。

不但教化易於推行,就是對於政治,也有絕大的幫助。

所以孔子特別告訴曾子的,就是「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

政教如此的神速進展,還有甚麼話說?自「先王見教」至「而民知禁」為第三段、就是說明孝道有如此的妙用,故先王以身作則,率先倡導。

至引詩作證為第四段。

就是證明政府一個大員,只要身體力行,都會被民眾景慕瞻仰,何況一國的元首呢?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孝經白話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