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白話文》事君章第十七:為人子女的,始於事親,是孝的小部份,中於事君,就是在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孝經白話文》事君章第十七

孝經白話文

事君章第十七

【章旨】這一章書的意思,是說明中於事君的道理。

為人子女的,始於事親,是孝的小部份,中於事君,就是在於能為國家辦事,為全民服務,這是孝的大部份。

所以孔子特別把事君,列於十七章。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白話】孔子說:「凡是有德有位的君子,他的事奉長官,有特別的優點。

進前見君,他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計劃方略,全盤貢獻。

必思慮以盡其忠誠之心。

既見而退了下來,他就檢討他的工作,是否有未盡到責任?他的言行,是否有了過失?必殫思竭慮來彌補他的過錯。

至於長官,有了美好的德行和善事,在事前就鼓勵獎助,進行時,就悅意服從。

如果長官有了未善之處,在事前預為匡正。

既成事實,就設法補救。

總之為部屬的事奉長官,以能陳善閉邪,防患未然,乃為上策。

若用犯顏諫諍,盡命守死為忠,不若防微杜漸於未然之為有益。

為人部屬的,如能照這樣的事上,長官自然洞察忠誠,以義待下,所謂君臣同德,上下一氣,猶如元首和四肢百骸一體,君享其安樂,臣獲得尊榮,上下自能相親相愛了。

「《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白話】孔子引詩經小雅篇隰桑章的這一段話說:「只要為臣的一心愛君,雖地處邊陲,還能說不遠。

這就由於他的愛出自心中,愛藏於中。

故無日遺忘,雖遠亦常在念。

這就證明君與臣是一心之意。」

【釋義】本章計分兩段,首段說明事君盡忠的道理。

二段引詩證明為臣愛君,雖遠處異地,都不忘懷。

君臣到了這種程度,可謂同心同德,上下一心,政治還能不好嗎?國家還能不太平嗎?按孝親到了事君的階段,這正是青年有為之時。

如能照孔子所指示的方法去實行。

那麼,不但愛敬之心盡於父母,那治國平天下的責任,都擱在青年自己的身上了。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孝經白話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