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卷36列傳第二十六:欣少靖默,無競於人,美言笑,善容止。泛覽經籍,尤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卷36列傳第二十六

南史

卷36列傳第二十六

羊欣 羊玄保 沈演之 江夷 江秉之

欣少靖默,無競於人,美言笑,善容止。

泛覽經籍,尤長隸書。

父不疑為烏程令,欣年十二。

時王獻之為吳興太守,甚知一愛一之。

欣嘗夏月著新絹裙晝寢,獻之入縣見之,書裙數幅而去。

欣書本工,因此彌善。

起家輔國參軍,府解還家。

隆安中,朝廷漸亂,欣優遊私門,不復進仕。

會稽王世子元顯每使書扇,常不奉命。

元顯怒,乃以為其後軍府舍人。

此職本用寒人,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見色,論者稱焉。

嘗詣領軍謝混,混拂席改服然後見之。

時混族子靈運在坐,退告族兄瞻曰:「望蔡見羊欣,遂改席易衣。」

欣由此益知名。

桓玄輔政,以欣為平西主簿,參豫機要。

欣欲自疏,時漏密事。

玄覺其此意,愈更重之,以為楚台殿中郎。

謂曰:「尚書政事之本,殿中禮樂所出。

卿昔處股肱,方此為輕。」

欣就職少日,稱病自免,屏居里巷十餘年。

義熙中,弟徽被知於武帝,帝謂諮議參軍鄭鮮之曰:「羊徽一時美器,世論猶在兄後。」

即板欣補右軍劉藩司馬。

後為新安太守,在郡四年,簡惠著稱。

除臨川王義慶輔國 長史,廬陵王義真車騎諮議參軍,並不就。

文帝重以為新安太守。

在郡十三年,樂其山水,嘗謂子弟曰:「人生仕宦至二千石,斯可矣。」

及是便懷止足。

轉義興太守,非其好也。

頃之,稱病篤免歸。

除中散大夫。

素好黃、老,常手自書章。

有病不服藥,飲符水而已。

兼善醫術,撰藥方數十卷。

欣以不堪拜伏,辭不朝覲,自非尋省近親,不妄行詣。

行必由城外,未嘗入六門。

武帝、文帝並恨不識之。

元嘉十九年卒。

弟徽字敬猷,時譽多欣,位河東太守,卒。

羊玄保,泰山南城人也。

祖楷,晉尚書都官郎。

父綏,中書侍郎。

玄保初為宋武帝鎮軍參軍,少帝景平中,累遷司徒右長史。

府公王弘甚知重之,謂左長史庾登之、吏部尚書王准之曰 :「卿二賢明美朗詣,會悟多通,然弘懿之望,故當共推羊也。」

頃之,入為黃門侍郎。

善弈棋,品第三。

文帝亦好弈,與賭郡,玄保戲勝,以補宣城太守。

先是劉式之為宣城立吏人亡叛制,一人不禽,符伍裡吏送州作部;能禽者賞位二階。

玄保以為非宜,陳之曰 :「臣伏尋亡叛之由,皆出於窮一逼一。

今立殊制,於事為苦。

又尋此制施一邦而已,若其是邪,則應與天下為一;若其非邪,亦不宜獨行一郡。」

由此制停。

歷丹一陽一尹,會稽太守,太常,吳郡太守。

文帝以玄保廉素寡慾,故頻授名郡。

為政雖無殊績,而去後常必見思。

不營財利,產業儉薄。

文帝嘗曰:「人仕宦非唯須才,亦須運命。

每有好官缺,我未嘗不先憶羊玄保。」

元兇弒立,以為吏部尚書,領國子祭酒。

及孝武入伐,朝士多南奔,劭集群僚,橫刀怒曰:「卿等便可去矣。」

眾並懼莫敢言 。

玄保容色不異,徐曰 : 「臣其以死奉朝。」

劭為解。

孝武即位,為金紫光祿大夫,以謹敬見知。

大明五年,加散騎常侍、特進。

玄保自少至老,謹於祭奠,四時珍新未得祠薦者,口不妄嘗。

卒,諡曰定子。

子戎少有才氣,而輕薄少行檢,語好為雙聲。

江夏王義恭嘗設齋,使戎布一床一,須臾王出,以一床一狹,乃自開一床一 。

戎曰 :「官家恨狹,更廣八分,」王笑曰:「卿豈唯善雙聲,乃辯士也,」文帝好與玄保棋,嘗中使至,玄保曰:「今日上何召我邪?「戎曰:「金溝清泚,銅池搖揚,既佳光景,當得劇棋。」

玄保常嫌其輕脫,云「此兒必亡我家」。

位通直郎,坐與王僧達謗時政賜死。

死後,孝武帝引見玄保,玄保謝曰:「臣無日磾之明,以此上負。」

上美其言。

戎二弟,文帝並賜名曰鹹、曰粲,謂玄保曰:「欲令卿二子有林下正始餘風。」

玄保既善棋,而何尚之亦雅好其事。

吳郡褚胤年七歲便入高品,及長,冠絕當時。

胤父榮期與臧質同逆,胤應從誅。

何尚之固請曰:「胤弈棋之妙,超古冠今。

魏犨犯令,以材獲免,父戮子宥,其例甚多。

特乞與其微命,使異術不絕。」

不許,時人痛惜之。

玄保兄子希字泰聞,少有才氣,為尚書左丞。

時揚州刺史西一陽一王子尚上言:「山湖之禁,雖有舊科,人俗相因,替而不奉,熂山封水,保為家利。

自頃以來,頹弛日甚,富強者兼嶺而占,貧弱者薪蘇無托,至漁采之地亦又如茲。

斯實害人之深弊,為政所宜去絕。

損益舊條,更申恆制。」

有司檢壬辰詔書:「占山護澤,強盜律論 。

贓一丈以上皆棄市。」

希以「壬辰之制,其禁嚴刻,事既難遵,理與時弛。

而占山封水,漸染復滋,更相因仍,便成先業。

一朝頓去,易致嗟怨。

今更刊革,立制五條:凡是山澤先恆熂臑爐,養種竹木雜果為林艿,及陂 湖江海魚梁鮆場,恆加功修作者,聽不追奪。

官品第一第二聽占山三頃;第三第四品二頃五十畝;第五第六品二頃;第七第八品一頃五十畝;第九品及百姓一頃:皆依定格,條上貲簿。

若先已佔山,不得更占;先占闕少,依限佔足。

若非前條舊業,一不得禁。

有犯者,水土一尺以上,並計贓依常盜律論。

停除鹹康二年壬辰之科。」

從之。

時益州刺史劉瑀先為右衛將軍,與府司馬何季穆共事不平,季穆為尚書令建平王宏所親待,屢毀瑀於宏。

會瑀出為益州,奪士人一妻為妾,宏使希舉察之,瑀坐免官。

瑀恨希切齒,有門生謝元伯往來希間,瑀密令訪訊被免之由,希曰:「此奏非我意。」

瑀即日到宏門奉箋陳謝,云:「聞之羊希。」

希坐漏洩免官。

泰始三年,為甯朔將軍、廣州刺史。

四年,希以沛郡劉思道行晉康太守,領軍伐俚。

思道違節失利,希遣收之。

思道不受命,率所領襲州,希踰城走,思道獲而殺之。

希子崇字伯遠,尚書主客郎,丁母憂,哀毀過禮。

及聞廣州亂,即日便徒跣出新亭,不能步涉,頓伏江渚。

門義以小船致之,父葬畢,乃不勝哀而卒。

沈演之字台真,吳興武康人也。

高祖充,晉車騎將軍、吳國內史。

曾祖勁,冠軍陳佑長史,戍金墉,為燕將慕容恪所陷,不屈見殺,贈東一陽一太守。

祖赤黔,廷尉卿。

父叔任,少有干質,朱齡石伐蜀,為齡石建威府司馬。

平蜀之功,亞於元帥,以功封寧新縣男。

後拜益州刺史,卒。

演之年十一,尚書僕射劉柳見而知之,曰:「此童終為令器。」

沈氏家世為將,而演之折節好學,讀老子百遍,以義理業尚知名。

襲父別爵吉一陽一縣五等候。

舉秀才,為嘉興令,有能名。

元嘉中,累遷尚書吏部郎。

先是劉湛、劉斌等結一黨一,欲排廢尚書僕射殷景仁。

演之雅仗正義,與景仁素善,盡心朝廷。

文帝甚嘉之。

及彭城王義康出蕃,誅劉湛等,以演之為右衛將軍。

景仁尋卒,乃以後軍長史范曄為左衛將軍,與演之對掌禁旅,同參機密。

尋加侍中,文帝謂之曰:「侍中領衛,望實優顯,此蓋宰相便坐,卿其勉之。」

上欲伐林邑,朝臣多不同;唯廣州刺史陸徽與演之贊成上意。

及林邑平,賜群臣黃金生口銅器等物,演之所得偏多。

上謂曰:「廟堂之謀,卿參其力,平此遠夷,未足多建茅土。

俟廓清舊都,鳴鸞東岱,不憂河山之不開也。」

二十一年,詔以演之為中領軍。

太子詹事范曄懷逆謀,演之覺其有異,言之文帝,曄尋伏誅。

歷位吏部尚書,領太子右衛率。

素有心氣,寢病歷年。

上使臥疾理事。

一性一好舉才,申濟屈滯,而謙約自持,上賜女伎,不受。

暴卒。

文帝痛惜,贈金紫光祿大夫,諡曰貞。

子睦,位黃門侍郎,與弟西一陽一王文學勃忿鬩,坐徙始興郡。

勃輕薄好利,位太子右衛率,加給事中,坐贓賄徙梁州。

後還,結事阮佃夫、王道隆等,位司徒左長史,為後廢帝所誅。

演之兄子坦之,仕齊位都官郎。

坦之子顗。

顗字處默,幼清靜有至行,慕黃叔度、徐孺子之為人,讀書不為章句,著述不尚浮華。

常獨處一室,人罕見其面。

從叔勃貴顯,每還吳興,賓客填咽,顗不至其門。

勃就之,顗送迎不越閫。

勃歎曰:「吾乃今知貴不如賤也。」

顗內行甚修,事母兄孝友。

兄昂一名顒,亦退素,以家貧仕為始安令。

兄弟不能分離,相隨之任。

齊永明年中,征拜著作郎、太子舍人、通直郎,並不起。

文惠太子嘗擬古詩云:「磊磊落落玉山崩。」

顗聞之曰:「此 讖言也。」

既而太子薨,至秋,武帝崩,鬱林、海陵相次黜辱。

顗素不事家產,及昂卒,逢齊末兵荒,與家人并日而食。

或有饋其粱肉者,閉門不受,唯采蓴荇根供食,以樵采自資,怡怡然恆不改其樂。

梁天監四年,大舉北侵,南一陽一樂藏為武康令,以顗從役到建鄴,揚州別駕陸任以書與吳興太守柳惲,責之不能甄善別賢。

惲大慚,即表停之。

卒家,所著文章數十篇。

憲字彥璋,演之從祖弟子也。

祖說道,巴西、梓潼二郡太守。

父璞之,北中郎行參軍。

憲少有干局,為駕部郎。

宋明帝與憲棋,謂曰:「卿廣州刺史材也。」

補烏程令,甚著政績,太守褚彥回歎美,以為方圓可施。

少府管掌煩冗,材干者並更其職,憲以吏能,累遷少府卿。

武陵王曄為會稽,以憲為左軍司馬。

齊高帝以山一陰一戶眾,欲分為兩縣。

武帝啟曰:「縣豈不可御,但用不得人耳。」

乃以憲帶山一陰一令,政聲大著。

孔珪請假東歸,謂人曰:「沈令料事特有天才。」

後為晉安王后軍長史、廣陵太守。

西一陽一王子明代為南兗州,憲仍留為冠軍長史,太守如故。

永明八年,子明典簽劉道濟贓私百萬,為有司所奏,賜死。

憲坐不糾,免官。

後除散騎常侍,未拜,卒。

當時稱為良吏。

憲同郡丘仲起先是為晉平郡,清廉自立 。

褚彥回歎曰 :「目見可欲,心能不亂,此楊公所以遺子孫也。」

仲起字子震,位至廷尉,卒。

憲孫浚字叔源,少涉學有才幹,仕梁歷山一陰一、吳、建康三縣,並有能名。

太清二年,累遷御史中丞。

時台城為侯景所圍,外援並至, 景表請和,求解圍還江北。

詔許之。

遣右衛將軍柳津對景盟歃。

景知城內疾疫,稍無守備,因緩去期。

城內知其背盟,復舉烽鼓噪。

後數日,景復進表請和,簡文使浚往景所。

景曰:「即日向熱,非復行時,政欲立效求停,君可見為申聞。」

浚曰:「大將軍此意,意在得城。

下風所聞,久已乏食,城內雖困,尚有兵糧。

朝廷恐和好乖貳,已密敕外軍:若台城傾覆,勿以二宮為念,當以死雪恥。

若不能決戰,當深壁自守。

大將軍十萬之眾,將欲何資?」

景橫刀於膝,瞋目叱之。

浚乃正色責景曰:「河南王人臣,而舉兵向闕。

今朝廷已赦王罪結盟,口血未乾,而復翻背。

沈浚六十之年,且天子使也,奉命而行,何用見脅。」

徑去不顧。

景歎曰:「是真司直也。」

然密銜之。

又勸張嵊立義,後得殺之。

江夷字茂遠,濟一陽一考城人也。

祖霦,晉護軍將軍。

父敳,驃騎諮議參軍。

夷少自藻厲,為後進之美。

宋武帝板為鎮軍行參軍,豫討桓玄功,封南郡州陵縣五等候。

累遷大司馬,武帝命大司馬府、琅邪國事,一以委焉。

武帝受命,歷位吏部尚書,吳郡太守。

營一陽一王於吳縣見害,夷臨哭盡禮。

以兄疾去官,後為右僕射。

夷美風儀,善舉止,歷任以和簡著稱。

出為湘州刺史,加散騎常侍,未之職,卒。

遺令薄斂,蔬奠務存儉約 。

子湛。

湛字徽深,居喪以孝聞。

一愛一文義,善彈棋鼓琴,兼明算術。

為彭城王義康司徒主簿、之盛,人競求自暱,唯湛自疏,固求外出,乃以為武陵內史。

隨王誕為北中郎將、南徐州刺史,以湛為長史、南東海太守,委以政事。

元嘉二十五年,征為侍中,任以機密。

遷左衛將軍。

時改選學職,以太尉江夏王義恭領國子祭酒,湛領博士。

轉吏部尚書。

家甚貧,不營財利,餉饋盈門,一無所受。

無兼衣餘食,嘗為上所召,遇澣衣,稱疾經日,衣成然後起。

牛餓,御人求草,湛良久曰:「可與飲。」

在選職頗有刻核之譏,而公平無私,不受請謁,論者以此稱焉。

初,上大舉北侵,舉朝謂為不可,唯湛贊成之。

及魏太武至瓜步,以湛兼領軍,軍事處分,一以委焉。

魏遣使求昏,上召太子劭以下集議。

眾並謂宜許,湛謂許之無益。

劭怒謂湛曰:「今三王在阨,詎宜苟執異議。」

聲色甚厲。

坐散俱出,劭使班劍及左右推排之,殆於傾倒。

劭後宴集,未嘗命湛,上乃為劭長子偉之娉湛第三女,欲以和之。

上將廢劭,使湛具詔草。

劭之入弒,湛直上省,聞叫乃匿傍小屋。

劭遣求之,捨吏紿云「不在此」。

兵即殺捨吏,乃得見湛。

湛據窗受害,意色不橈。

五子恁、恕、憼、愻、法壽皆見殺。

初,湛家數見怪異,未敗少日,所眠一床一忽有數斗血。

孝武即位,追贈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諡曰忠簡公。

恁位著作佐郎。

恁子學。

學字叔文,母宋文帝女淮一陽一長公主。

幼以戚屬召見,孝武謂謝莊曰:「此小兒方當為名一器。」

少有美譽,尚孝武女臨汝公主,拜駙馬都尉,為丹一陽一丞。

時袁粲為尹,見學歎曰:「風流不墜,政在江郎。」

數與宴賞,留連日夜。

遷中書郎。

學庶祖母王氏老疾,學視膳嘗藥,七十餘日不解一衣。

及累居內官,每以侍養陳請,朝廷優其朝直。

初,湛娶褚秀之女,大義不終。

褚彥回為衛軍,重學為人,先通意,引為長史。

隨府轉司空長史,領臨淮太守。

轉齊高帝太尉從事中郎。

齊台建,為吏部郎。

高帝即位,學以祖母久疾,啟求自解。

初,宋明帝敕學出繼其叔愻為從祖淳後,於是僕射王儉啟:「禮無後小宗之文,近代緣情,皆由父祖之命,未有既孤之後,出繼宗族也。

雖復臣子一揆,而義非天屬。

江忠簡胤嗣所 寄,唯學一人,傍無期屬,學宜還本。

若不欲江愻絕後,可以學小兒繼愻為孫。」

尚書參議,謂「間世立後,禮無其文。

荀顗無子立孫,墜禮之始。

何琦又立此論,義無所據」。

於是學還本家,詔使自量立後者。

出為豫章內史,還除太子中庶子,未拜,門客通贓利,武帝遣信檢覆,學藏此客而躬自引咎。

上甚有怪色,王儉從容啟上曰:「江學若能臨郡,此便是具美耳。」

上意乃釋。

永明中,為竟陵王司馬。

學好文辭,圍棋第五品,為朝貴中最。

遷侍中,歷五兵尚書,東海、吳二郡太守,復為侍中,轉都官尚書,領驍騎將軍。

王晏啟武帝曰:「江學今重登禮閣,兼掌六軍,慈渥所覃,實有優忝;但語其事任,殆同閒輩。

天旨既欲升其名位,愚謂以侍中領驍騎,望實清顯,有殊納言。」

上曰:「學常啟吾,為其鼻中惡。

今既以何胤、王瑩還門下,故有此回換耳。」

先是中書舍人紀僧真幸於武帝,稍歷軍校,容表有士風。

謂帝曰:「臣小人,出自本縣武吏,邀逢聖時,階榮至此。

為兒昏,得荀昭光女,即時無復所須,唯就陛下乞作士大夫。」

帝曰:「由江學、謝淪,我不得措此意,可自詣之。」

僧真承旨詣學,登榻坐定,學便命左右曰:「移吾一床一讓客。」

僧真喪氣而退,告武帝曰:「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

時人重學風格,不為權幸降意。

隆昌元年,為侍中,領國子祭酒。

鬱林廢,朝臣皆被召入宮。

學至雲龍門,方知廢立,托散動,醉吐車中而去。

明帝即位,改領秘書監,又改領晉安王師。

卒,遺令不受賻贈。

詔賻錢三萬,布百匹。

子蒨啟遵學命不受,詔嘉美之,從其所請。

贈散騎常侍、太常卿,諡曰敬子。

子蒨。

蒨字彥標,幼聰警,讀書過口便誦。

選為國子生,舉高第, 起家秘書郎,累遷廬陵王主簿。

居父憂以孝聞,廬於墓側,明帝敕遣齋仗二十人防之墓所。

服闋,累遷建安內史。

梁武帝起兵,遣甯朔將軍劉諓之為郡,蒨拒之。

及建鄴平,蒨坐禁錮,俄被原。

歷太尉臨川王長史、尚書吏部郎,領右軍。

方雅有風格,僕射徐勉權重,唯蒨及王規與抗禮,不為之屈。

勉因蒨門客翟景為子繇求昏於蒨女,不答。

景再言之,乃杖景四十,由此與勉忤。

勉又為子求蒨弟葺及王泰女,二人並拒之。

葺為吏部郎,坐杖曹中干免官,泰以疾假出宅,乃遷散騎常侍,皆勉意也。

初,天監六年,詔以侍中常侍並侍帷幄,分門下二局入集書,其官品視侍中,而非華胄所悅,故勉斥泰為之。

蒨尋遷司徒左長史。

初王泰出閣,武帝謂勉云:「江蒨資歷,應居選部。」

勉曰:「蒨有眼患,又不悉人物。」

乃止。

遷光祿大夫。

卒,諡肅。

蒨好學,尤悉朝儀故事,撰江左遺典三十卷,未就,卒。

文集十五卷。

蒨弟曇字彥德,少學涉有器度,位侍中太子詹事,承聖初卒。

曇弟祿。

祿字彥遐,幼篤學有文章,工書善琴。

形貌短小,神明俊發。

位太子洗馬、湘東王錄事參軍,以氣陵府王,王深憾焉。

廬陵威王續代為荊州,留為驃騎諮議參軍。

獻書告別,王答書乃致恨。

祿先為武寧郡,頗有資產,積錢於壁,壁為之倒,迮銅物皆鳴。

人戲之曰:「所謂『銅山西傾,洛鍾東應』者也。」

湘東王恨之既深,以其名祿,改字曰榮財,以志其忿。

後為作唐侯相,卒。

撰列仙傳十卷行於世,及井絜皋木人賦、敗船詠,並以自喻。

子徽亦有文采,而清狂不慧,常以父為戲。

蒨子紑。

紑字含絜,幼有孝一性一,年十三,父蒨患眼,紑侍疾將期月,衣不解一帶。

夜夢一僧云:「患眼者飲慧眼水必差。」

及覺說之,莫能解者。

紑第三叔祿與草堂寺智者法師善,往訪之。

智者曰:「無量壽經雲,慧眼見真,能度彼岸。」

蒨乃因智者啟捨同夏縣界牛屯裡捨為寺,乞賜嘉名。

敕答云:「純臣孝子往往感應,晉時顏含遂見冥中送藥,又近見智者以卿第二息夢云『飲慧眼水 』。

慧眼則五眼之一號,可以慧眼為名。」

及就創造,洩故井,井水清洌,異於恆泉。

依夢取水洗眼及煮藥,稍覺有瘳,因此遂差。

時人謂之孝感。

南康王為徐州,召為迎主簿。

紑一性一沈靜,好莊、老玄言,尤善佛義,不樂進仕。

及父卒,紑廬於墓,終日號慟不絕聲,月餘乃卒。

子總。

總字總持,七歲而孤,依於外氏。

幼聰敏,有至一性一。

元舅吳平侯蕭勱名重當世,特所鍾一愛一,謂曰:「爾神采英拔,後之知名,當出吾右。」

及長,篤學有文辭。

仕梁為尚書殿中郎。

武帝撰正言始畢,制述懷詩,總預同此作。

帝覽總詩,深見嗟賞。

轉侍郎。

尚書僕射范一陽一張纘、度支尚書琅邪王筠、都官尚書南一陽一劉之遴並高才碩學,總時年少有名,纘等雅相推重,為忘年友會。

之遴嘗酬總詩,深相欽挹。

累遷太子中舍人。

侯景寇建鄴,詔以總權兼太常卿,守小廟。

台城陷,避難會稽郡,憩於龍華寺,乃制修心賦。

總第九舅蕭勃先據廣州,又自會稽往依焉。

及元帝平侯景,征為始興內史。

會魏克江陵,不行,自此流寓嶺南積歲。

陳天嘉四年,以中書侍郎征還。

累遷左戶尚書,轉太子詹 事。

總一性一寬和溫裕,尤工五言七言,溺於浮一靡一。

及為宮端,與太子為長夜之飲,養良娣陳氏為女,太子亟微行遊總家,宣帝怒免之。

後又歷侍中、左戶尚書。

後主即位,歷吏部,尚書僕射,尚書令,加扶。

既當權任宰,不持政務,但日與後主游宴後一庭,多為艷詩,好事者相傳諷翫,於今不絕。

唯與陳暄、孔范、王瑳等十餘人,當時謂之狎客。

由是國政日頹,綱紀不立,有言之者,輒以罪斥之,君臣昏亂,以至於滅。

禎明三年,陳亡入隋,拜上開府。

開皇十四年,卒於江都,年七十六。

其為自序云:「太建之時,權移群小,諂嫉作威,屢被摧黜,奈何命也。」

識者譏其言跡之乖。

有文集三十卷。

長子溢,頗有文辭,一性一傲誕驕物,雖近屬故友,不免詆欺。

歷中書黃門侍郎,太子中庶子。

入隋,為秦王文學,卒。

江智深,夷之弟子也。

父僧安,宋太子中庶子。

夷有盛名,夷子湛又有清譽,父子並貴達。

智深父少無名問,湛禮敬甚簡,智深常以為恨,自非節歲不入湛門。

及為隨王誕後軍參軍,在襄一陽一,誕待之甚厚。

時諮議參軍謝莊、主簿沈懷文與智深友善,懷文每稱曰:「人所應有盡有、所應無盡無者,其江智深乎。」

元嘉末,除尚書庫部郎。

時高流官序不為台郎,智深門孤援寡,獨有此選,意甚不悅,固辭不拜。

後為竟陵王誕司空主簿、記室參軍,領南濮一陽一太守,遷從事中郎。

誕將為逆,智深悟其機,請假先反。

誕事發,即除中書侍郎。

智深一愛一好文雅,辭采清贍,孝武深相知待,恩禮冠朝。

上宴私甚數,多命群臣五三人游集,智深常為其首。

同侶未及前,輒獨蒙引進,每以越眾為慚,未嘗有喜色。

每從游幸,與群僚相隨,見傳詔馳來,知當呼己,聳一動愧恧,形於容貌,論者以此多之。

遷驍騎將軍、尚書吏部郎。

上每酣宴,輒詆群臣,並使自相嘲訐,以為歡笑。

智深素方退,漸不會旨。

上嘗使以王僧朗戲其子景文,智深正色曰:「恐不宜有此戲。」

上怒曰:「江僧安癡人,癡人自相惜。」

智深伏席流涕,由此恩一寵一大衰。

出為新安王子鸞北中郎長史、南東海太守,行南徐州事。

初,上一寵一姬宣貴妃殷氏卒,使群臣議諡,智深上議曰「懷」。

上以不盡嘉號,甚銜之。

後車駕幸南山,乘馬至殷氏墓,群臣皆騎從,上以馬鞭指墓石柱謂智深曰「此柱上不容有『懷』字「,智深益惶懼,以憂卒。

子筠,太子洗馬,早卒。

後廢帝皇后,筠之女也。

廢帝即位,以後父追贈金紫光祿大夫,筠妻王平望鄉君。

智深兄子概早孤,智深養之如子。

概歷黃門吏部郎,侍中,武陵王贊北中郎長史。

江秉之字玄叔,濟一陽一考城人也。

祖逌,晉太常。

父纂,給事中。

秉之少孤,弟妹七人並幼,撫育姻娶,盡其心力。

宋少帝時,為永世、烏程令,以善政著名東土。

征為建康令,為政嚴察,部下肅然。

後為山一陰一令,人戶三萬,政事繁擾,訟訴殷積,階庭常數百人。

秉之御繁以簡,常得無事。

宋世唯顧覬之亦以省務著績,其餘雖復刑政修理,而未能簡事。

以在縣有能,出補新安太守。

元嘉十二年,轉在臨海,並以簡約見稱,卒於官所。

得秩悉散之親故,妻子常饑寒。

人有勸其營田,秉之正色答曰:「食祿之家,豈可與農人競利。」

在郡作書案一枚,去官留以付庫。

秉之宗人邃之字玄遠,頗有文義,撰文釋傳於世,位司徒記室參軍。

秉之子徽,尚書都官郎,吳令。

元兇殺徐湛之,徽以一黨一與 見誅。

子謐。

謐字令和,父徽遇禍,謐系尚方。

宋孝武平建鄴,乃得出為於湖令,強濟稱職。

宋明帝為兗州,謐傾身奉事,為帝所待。

即位,以為驃騎參軍。

弟蒙貌醜,帝常召見狎侮之。

謐再遷右丞,兼比部朗。

泰始四年,江夏王義恭第十五女卒,年十九,未笄,禮官議從成一人服,諸王服大功。

左丞孫敻重奏:「禮記『女子十五而笄』,鄭玄云:『應年許嫁者也 。

其未許嫁者,則二十而笄。

』射慈云:『十九猶為殤。

』禮官違越經典,於理無據。」

太常以下結免贖論,謐坐杖督五十,奪勞百日。

謐又奏敻先不研辯,混同謬議,准以事例,亦宜及咎。

敻又結免贖論,詔可。

出為建平王景素冠軍長史、長沙內史,行湘州事。

政教苛刻,僧遵道又與謐情款,隨謐蒞郡,犯小事,餓系郡獄。

僧遵道裂三衣食之盡而死,為有司奏,征還 。

明帝崩,遇赦免。

齊高帝領南兗州,謐為鎮軍長史、廣陵太守。

入為游擊將軍。

一性一流俗,善趨時利。

元徽末,朝野鹹屬意建平王景素,謐深自委結。

景素事敗,僅得免禍。

蒼梧王廢後,物情尚懷疑貳,謐獨竭誠歸事齊高帝。

升明元年,為黃門侍郎,領尚書左丞。

沈攸之事起,議加高帝黃鉞,謐所建也。

事甯,遷吏部郎。

齊建元元年,位侍中。

既而驃騎豫章王嶷領湘州,以謐為長史,封永新縣伯。

三年,為左戶尚書。

諸皇子出合,用文武主帥,悉以委謐。

尋敕選曰:「江謐寒士,誠當不得競等華儕,然甚有才幹,可遷掌吏部。」

謐才長刀筆,所在干職。

高帝崩,謐稱疾不入,眾頗疑其怨不預顧命。

武帝即位,謐又不遷官,以此怨望。

時武帝不豫,謐詣豫章王嶷,請閒曰:「至尊非起疾,東宮又非才,公今欲何計?」

武帝知之,出謐為鎮北長史、南東海太守。

未發,憂 甚,乃以弈棋占卦云:「有客南來,金碗玉杯。」

上使御史中丞沈沖奏謐前後罪惡,請收送廷尉。

詔賜死,果以金罌盛藥鴆之。

子介,建武中為吳令,政亦深苛。

人間榜死人髑髏為謐首,介棄官而去。

論曰:敬元夷簡歸譽,玄保弘懿見推,其取重於世,豈虛名也。

然玄保時隆帝念,雖命稟於玄天,跡其恩一寵一,蓋亦「猶賢」之助。

沈氏世傳武節,而演之以業尚見知,綢繆帷幄,遂參機務。

處默保閒篤素,叔源節見臨危,懿德高風,所謂世有人矣。

茂遠自晉及陳,雅道相系,弈世載德,斯之謂焉。

而總溺於一寵一狎,反以文雅為敗,然則士之成名,所貴彬彬而已。

玄叔清介著美,足以追蹤古烈。

令和窺覘成一性一,終取躓於險塗,宜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
卷01宋本紀上第一卷02宋本紀中第二卷03宋本紀下第三卷04齊本紀上第四卷05齊本紀下第五卷06梁本紀上第六卷07梁本紀中第七卷08梁本紀下第八卷09陳本紀上第九卷10陳本紀下第十卷11列傳第一 后妃上卷12列傳第二 后妃下卷13列傳第三 宋宗室及諸王上卷14列傳第四 宋宗室及諸王下卷15列傳第五卷16列傳第六卷17列傳第七卷18列傳第八卷19列傳第九卷20列傳第十卷21列傳第十一卷22列傳第十二卷23列傳第十三卷24列傳第十四卷25列傳第十五卷26列傳第十六卷27列傳第十七卷28列傳第十八卷29列傳第十九卷30列傳第二十卷31列傳第二十一卷32列傳第二十二卷33列傳第二十三卷34列傳第二十四卷35列傳第二十五卷36列傳第二十六卷37列傳第二十七卷38列傳第二十八卷39列傳第二十九卷40列傳第三十卷41列傳第三十一卷42列傳第三十二 齊高帝諸子上卷43列傳第三十三 齊高帝諸子下卷44列傳第三十四卷45列傳第三十五卷46列傳第三十六卷47列傳第三十七卷48列傳第三十八卷49列傳第三十九卷50列傳第四十卷51列傳第四十一 梁宗室上卷52列傳第四十二 梁宗室下卷53列傳第四十三 梁武帝諸子卷54列傳第四十四卷55列傳第四十五卷56列傳第四十六卷57列傳第四十七卷58列傳第四十八卷59列傳第四十九卷60列傳第五十卷61列傳第五十一卷62列傳第五十二卷63列傳第五十三卷64列傳第五十四卷65列傳第五十五卷66列傳第五十六卷67列傳第五十七卷68列傳第五十八卷69列傳第五十九卷70列傳第六十卷71列傳第六十一卷72列傳第六十二卷73列傳第六十三 孝義上卷74列傳第六十四 孝義下卷75列傳第六十五 隱逸上卷76列傳第六十六卷77列傳第六十七卷78列傳第六十八卷79列傳第六十九卷80列傳第七十 賊臣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