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過長坑大蛇嶺處第六:前去遇一大坑,四門陡黑,雷聲喊喊,進步不得。法師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過長坑大蛇嶺處第六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過長坑大蛇嶺處第六

行次至火類坳白虎一精一。

前去遇一大坑,四門陡黑,雷聲喊喊,進步不得。

法師當把金鐶杖遙指天宮,大叫:「天王救難!」忽然杖上起五里毫光,射破長坑,須臾便過。

次人一大蛇嶺,目(德富氏本本作「且」)見大蛇如龍,亦無傷人之性。

又過(巾箱本無「過」字)火類坳,坳下下望,見坳上有一具枯骨,長四十餘里。

法師問猴行者曰:「山頭白色枯骨一具如雪?」

猴行者曰:「此是明皇太子換骨之處。」

法師聞語,合掌頂禮而行。

又忽遇一道野火連天,大生煙焰,行去不得。

遂將缽盂一照,叫「天王」一聲,當下火滅,七人便過此坳。

欲經一半,猴行者曰:「我師曾知此嶺(巾箱本作「領」)有白虎一精一否?常作妖魅妖怪(怪),以至吃人。」

師曰:「不知。」

良久,只見嶺後雲愁霧慘,雨細一交一 霏;雲霧之中,有一白衣婦人,身掛白羅衣,腰繫白羅裙,手把白牡丹花一朵,面似白蓮,十指如玉。

睹此妖姿,遂生疑悟。

猴行者曰:「我師不用前去,定是妖一精一。

待我向前向他姓字。」

猴行者一見,高聲便喝:「汝是何方妖怪,甚處一精一靈?久為妖魅,何不速歸洞府?若是妖一精一,急便隱藏形跡;若是人間閨閤,立便通姓道名。

更若躊躇不言,杵滅微塵粉碎!」白衣婦人見行者語言正惡,徐步向前,微微含笑,問:「師僧一行,往之何處?」

猴行者曰:「不要問我行途,只為東土眾生。

想汝是火類坳頭白虎一精一,必定是也!」

婦人聞語,張口大叫一聲,忽然面一皮裂皺,露爪張牙,擺尾搖頭,身長丈五。

定醒之中,滿山都是白虎。

被猴行者將金鐶杖變作一個夜叉,頭點天,腳踏地,手把降魔杵,身如藍靛青,發似硃沙,口吐百丈火光。

當時,白虎一精一哮吼近前相敵,被猴行者戰退。

半時,遂問虎一精一:「甘伏未伏!」虎一精一曰:「未伏!」猴行者曰:「汝若未伏,看你肚中有一個老獼猴!」虎一精一聞說,當下未伏。

一叫獼猴,獼猴在白虎一精一肚內應。

遂教虎一精一開口,吐出一個獼猴,頓在面前,身長丈二,兩眼火光。

白虎一精一又云:「我未伏!」猴行者曰:「汝肚內更有一個!」再令開口,又吐出一個,頓在面前。

白虎一精一又曰:「未伏!」猴行者曰:「你肚中無千無萬個老獼猴,今日吐至來日,今月吐至後月,今年吐至來年,今生吐至來生,也不盡。」

白虎一精一聞語,心生忿怒。

被猴行者化一一團一 大石,在肚內漸漸會大。

教虎一精一吐出,開口吐之不得;只見肚皮裂破,七孔流血。

喝起夜叉,渾門大殺,虎一精一大小,粉骨塵碎,絕滅除蹤。

僧行收法,歇息一時,欲進前程,乃留詩曰:

火類坳頭白火一精一,渾群除滅永安寧。

此時行者神通顯,保全僧行過大坑。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