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留侯世家第二十五】《史記》古文版: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留侯世家第二十五】《史記》古文版

史記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史記》古文版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

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

父平,相釐王、悼惠王。

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

卒二十歲,秦滅韓。

良年少,未宦事韓。

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良嘗學禮淮陽。

東見倉海君。

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

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一浪一沙中,誤中副車。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

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嘗間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

為其老,彊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驚,隨目之。

父去裡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

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

良因怪之,跪曰:「諾。」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

去,曰:「後五日早會。」

五日雞鳴,良往。

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

去,曰:「後五日復早來。」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

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

後十年興。

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

遂去,無他言,不復見。

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居下邳,為任俠。

項伯常殺人,從良匿。

後十年,陳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餘人。

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

良欲往從之,道還沛公。

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

沛公拜良為廄將。

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良為他人者,皆不省。

良曰:「沛公殆天授。」

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

及沛公之薛,見項梁。

項梁立楚懷王。

良乃說項梁曰:「君已立楚後,而韓諸公子橫陽君成賢,可立為王,益樹一黨一。」

項梁使良求韓成,立以為韓王。

以良為韓申徒,與韓王將千餘人西略韓地,得數城,秦輒復取之,往來為遊兵穎川。

沛公之從雒陽南出轘轅,良引兵從沛公,下韓十餘城,擊破楊熊軍。

沛公乃令韓王成留守陽翟,與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關。

沛公欲以兵二萬人擊秦嶢下軍,良說曰:「秦兵尚彊,未可輕。

臣聞其將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

原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為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令酈食其持重寶啗秦將。」

秦將果畔,欲連和俱西襲咸陽,沛公欲聽之。

良曰:「此獨其將欲叛耳,恐士卒不從。

不從必危,不如因其解擊之。」

沛公乃引兵擊秦軍,大破之。

北至藍田,再戰,秦兵竟敗。

遂至咸陽,秦王子嬰降沛公。

沛公入秦宮,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

樊噲諫沛公出捨,沛公不聽。

良曰:「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

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

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

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一藥苦口利於病』,原沛公聽樊噲言。」

沛公乃還軍霸上。

項羽至鴻門下,欲擊沛公,項伯乃夜馳入沛公軍,私見張良,欲與俱去。

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

乃具以語沛公。

沛公大驚,曰:「為將柰何?」

良曰:「沛公誠欲倍項羽邪?」

沛公曰:「鯫生教我距關無內諸侯,秦地可盡王,故聽之。」

良曰:「沛公自度能卻項羽乎?」

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

今為柰何?」

良乃固要項伯。

項伯見沛公。

沛公與飲為壽,結賓婚。

令項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項羽,所以距關者,備他盜也。

及見項羽後解,語在項羽事中。

漢元年正月,沛公為漢王,王巴蜀。

漢王賜良金百溢,珠二鬥,良具以獻項伯。

漢王亦因令良厚遺項伯,使請漢中地。

項王乃許之,遂得漢中地。

漢王之國,良送至褒中,遣良歸韓。

良因說漢王曰:「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

乃使良還。

行,燒絕棧道。

良至韓,韓王成以良從漢王故,項王不遣成之國,從與俱東。

良說項王曰:「漢王燒絕棧道,無還心矣。」

乃以齊王田榮反,書告項王。

項王以此無西憂漢心,而發兵北擊齊。

項王竟不肯遣韓王,乃以為侯,又殺之彭城。

良亡,間行歸漢王,漢王亦已還定三秦矣。

復以良為成信侯,從東擊楚。

至彭城,漢敗而還。

至下邑,漢王下馬踞鞍而問曰:「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

良進曰:「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卻;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

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

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

漢王乃遣隨何說九江王布,而使人連彭越。

及魏王豹反,使韓信將兵擊之,因舉燕、代、齊、趙。

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張良多病,未嘗特將也,常為畫策,時時從漢王。

漢三年,項羽急圍漢王滎陽,漢王恐憂,與酈食其謀橈楚權。

食其曰:「昔湯伐桀,封其後於杞。

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

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侯社稷,滅六國之後,使無立錐之地。

陛下誠能復立六國後世,畢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鄉風慕義,原為臣妾。

德義已行,陛下南鄉稱霸,楚必斂衽而朝。」

漢王曰:「善。

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

食其未行,張良從外來謁。

漢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為我計橈楚權者。」

其以酈生語告,曰:「於子房何如?」

良曰:「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

漢王曰:「何哉?」

張良對曰:「臣請藉前箸為大王籌之。」

曰:「昔者湯伐桀而封其後於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

今陛下能制項籍之死命乎?」

曰:「未能也。」

「其不可一也。

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者,度能得紂之頭也。

今陛下能得項籍之頭乎?」

曰:「未能也。」

「其不可二也。

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閭,釋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

今陛下能封聖人之墓,表賢者之閭,式智者之門乎?」

曰:「未能也。」

「其不可三也。

發鉅橋之粟,散鹿台之錢,以賜貧窮。

今陛下能散府庫以賜貧窮乎?」

曰:「未能也。」

「其不可四矣。

殷事已畢,偃革為軒,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

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復用兵乎?」

曰:「未能也。」

「其不可五矣。

休馬華山之陽,示以無所為。

今陛下能休馬無所用乎?」

曰:「未能也。」

「其不可六矣。

放牛桃林之陰,以示不復輸積。

今陛下能放牛不復輸積乎?」

曰:「未能也。」

「其不可七矣。

且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

今復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後,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

且夫楚唯無彊,六國立者復橈而從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誠用客之謀,陛下事去矣。」

漢王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而公事!」令趣銷印。

漢四年,韓信破齊而欲自立為齊王,漢王怒。

張良說漢王,漢王使良授齊王信印,語在淮陰事中。

其秋,漢王追楚至陽夏南,戰不利而壁固陵,諸侯期不至。

良說漢王,漢王用其計,諸侯皆至。

語在項籍事中。

漢六年正月,封功臣。

良未嘗有戰鬥功,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

自擇齊三萬戶。」

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乃封張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俱封。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日夜爭功不決,未得行封。

上在雒陽南宮,從復道望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語。

上曰:「此何語?」

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

上曰:「天下屬安定,何故反乎?」

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今陛下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一愛一,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

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

上乃憂曰:「為之柰何?」

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

上曰:「雍齒與我故,數嘗窘辱我。

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

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群臣,群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

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齒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

群臣罷酒,皆喜曰:「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

劉敬說高帝曰:「都關中。」

上疑之。

左右大臣皆山東人,多勸上都雒陽:「雒陽東有成皋,西有殽黽,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

留侯曰:「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

夫關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

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

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

於是高帝即日駕,西都關中。

留侯從入關。

留侯一性一多病,即道引不食穀,杜門不出歲餘。

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

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

呂後恐,不知所為。

人或謂呂後曰:「留侯善畫計筴,上信用之。」

呂後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曰:「君常為上謀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臥乎?」

留侯曰:「始上數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筴。

今天下安定,以一愛一欲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餘人何益。」

呂澤彊要曰:「為我畫計。」

留侯曰:「此難以口舌爭也。

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

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

然上高此四人。

今公誠能無一愛一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

來,以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

問之,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

於是呂後令呂澤使人奉太子書,卑辭厚禮,迎此四人。

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漢十一年,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將,往擊之。

四人相謂曰:「凡來者,將以存太子。

太子將兵,事危矣。」

乃說建成侯曰:「太子將兵,有功則位不益太子;無功還,則從此受禍矣。

且太子所與俱諸將,皆嘗與上定天下梟將也,今使太子將之,此無異使羊將狼也,皆不肯為盡力,其無功必矣。

臣聞『母一愛一者子抱』,今戚夫人日夜待御,趙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終不使不肖子居一愛一子之上』,明乎其代太子位必矣。

君何不急請呂後承間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將也,善用兵,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將此屬,無異使羊將狼,莫肯為用,且使布聞之,則鼓行而西耳。

上雖病,彊載輜車,臥而護之,諸將不敢不盡力。

上雖苦,為妻子自彊。

』」於是呂澤立夜見呂後,呂後承間為上泣涕而言,如四人意。

上曰:「吾惟豎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於是上自將兵而東,群臣居守,皆送至灞上。

留侯病,自彊起,至曲郵,見上曰:「臣宜從,病甚。

楚人剽疾,原上無與楚人爭鋒。」

因說上曰:「令太子為將軍,監關中兵。」

上曰:「子房雖病,彊臥而傅太子。」

是時叔孫通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

漢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

留侯諫,不聽,因疾不視事。

叔孫太傅稱說引古今,以死爭太子。

上詳許之,猶欲易之。

及燕,置酒,太子侍。

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餘,鬚眉皓白,衣冠甚偉。

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

四人前對,各言名姓,曰東園公,角里先生,綺裡季,夏黃公。

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歲,公辟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

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

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一愛一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

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

四人為壽已畢,趨去。

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

呂後真而主矣。」

戚夫人泣,上曰:「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

歌曰:「鴻鵠高飛,一舉千里。

羽翮已就,橫絕四海。

橫絕四海,當可柰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歌數闋,戚夫人噓唏流涕,上起去,罷酒。

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留侯從上擊代,出奇計馬邑下,及立蕭何相國,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留侯乃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一愛一萬金之資,為韓報讎彊秦,天下振動。

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

原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

乃學辟穀,道引輕身。

會高帝崩,呂後德留侯,乃彊食之,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彊聽而食。

後八年卒,謚為文成侯。

子不疑代侯。

子房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太公書者,後十三年從高帝過濟北,果見穀城山下黃石,取而葆祠之。

留侯死,並葬黃石。

每上塚伏臘,祠黃石。

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坐不敬,國除。

太史公曰:學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

至如留侯所見老父予書,亦可怪矣。

高祖離困者數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豈可謂非天乎?上曰:「夫運籌筴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

余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

蓋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留侯亦云。

留侯倜儻,志懷憤惋。

五代相韓,一朝歸漢。

進履宜假,運籌神算。

橫陽既立,申徒作扞。

灞上扶危,固陵靜亂。

人稱三傑,辯推八難。

赤松原游,白駒難絆。

嗟彼雄略,曾非魁岸。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
史記書目【五帝本紀第一】《史記》文言文版【夏本紀第二】《史記》在線閱讀【殷本紀第三】《史記》電子書【周本紀第四】《史記》txt【秦本紀第五】《史記》古文版【秦始皇本紀第六】《史記》全文閱讀【項羽本紀第七】《史記》在線閱讀【高祖本紀第八】《史記》在線閱讀【呂太后本紀第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孝文本紀第十】【孝景本紀第十一】《史記》文言文版【孝武本紀第十二】《史記》在線閱讀【三代世表第一】《史記》文言文版【十二諸侯年表第二】《史記》在線閱讀【六國年表第三】《史記》電子書【秦楚之際月表第四】《史記》txt【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第五】《史記》古文版【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史記》全文閱讀【惠景閒侯者年表第七】《史記》在線閱讀【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史記》在線閱讀【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第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禮書第一】《史記》文言文版【樂書第二】《史記》在線閱讀【律書第三】《史記》電子書【歷書第四】《史記》txt【歷書第四】《史記》txt【封禪書第六】《史記》全文閱讀【河渠書第七】《史記》在線閱讀【吳太伯世家第一】《史記》文言文版【齊太公世家第二】《史記》在線閱讀【魯周公世家第三】《史記》電子書【燕召公世家第四】《史記》txt【管蔡世家第五】《史記》古文版【陳杞世家第六】《史記》全文閱讀【衛康叔世家第七】《史記》在線閱讀【宋微子世家第八】《史記》在線閱讀【晉世家第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楚世家第十】【越王句踐世家第十一】《史記》文言文版【鄭世家第十二】《史記》在線閱讀【趙世家第十三】《史記》電子書【魏世家第十四】《史記》txt【韓世家第十五】《史記》古文版【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史記》全文閱讀【孔子世家第十七】《史記》在線閱讀【陳涉世家第十八】《史記》在線閱讀【外戚世家第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楚元王世家第二十】【荊燕世家第二十一】《史記》文言文版【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史記》在線閱讀【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史記》電子書【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史記》txt【留侯世家第二十五】《史記》古文版【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史記》全文閱讀【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史記》在線閱讀【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史記》在線閱讀【五宗世家第二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三王世家第三十】【伯夷列傳第一】《史記》文言文版【管晏列傳第二】《史記》在線閱讀【老子韓非列傳第三】《史記》電子書【司馬穰苴列傳第四】《史記》txt【孫子吳起列傳第五】《史記》古文版【伍子胥列傳第六】《史記》全文閱讀【仲尼弟子列傳第七】《史記》在線閱讀【商君列傳第八】《史記》在線閱讀【蘇秦列傳第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張儀列傳第十】【樗裡子甘茂列傳第十一】《史記》文言文版【穰侯列傳第十二】《史記》在線閱讀【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史記》電子書【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史記》txt【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史記》古文版【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史記》全文閱讀【魏公子列傳第十七】《史記》在線閱讀【春申君列傳第十八】《史記》在線閱讀【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樂毅列傳第二十】【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史記》文言文版【田單列傳第二十二】《史記》在線閱讀【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史記》電子書【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史記》txt【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史記》古文版【刺客列傳第二十六】《史記》全文閱讀【李斯列傳第二十七】《史記》在線閱讀【蒙恬列傳第二十八】《史記》在線閱讀【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黥布列傳第三十一】《史記》文言文版【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史記》在線閱讀【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史記》電子書【田儋列傳第三十四】《史記》txt【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史記》古文版【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史記》全文閱讀【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史記》在線閱讀【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史記》在線閱讀【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史記》文言文版【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史記》在線閱讀【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史記》電子書【田叔列傳第四十四】《史記》txt【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史記》古文版【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史記》全文閱讀【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史記》在線閱讀【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史記》在線閱讀【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匈奴列傳第五十】【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史記》文言文版【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史記》在線閱讀【南越列傳第五十三】《史記》電子書【東越列傳第五十四】《史記》txt【朝鮮列傳第五十五】《史記》古文版【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史記》全文閱讀【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史記》在線閱讀【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史記》在線閱讀【循吏列傳第五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汲鄭列傳第六十】【儒林列傳第六十一】《史記》文言文版【酷吏列傳第六十二】《史記》在線閱讀【大宛列傳第六十三】《史記》電子書【遊俠列傳第六十四】《史記》txt【佞幸列傳第六十五】《史記》古文版【滑稽列傳第六十六】《史記》全文閱讀【日者列傳第六十七】《史記》在線閱讀【龜策列傳第六十八】《史記》在線閱讀【貨殖列傳第六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