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孝武本紀第十二】《史記》在線閱讀:母曰王太后。孝景四年,以皇子為膠東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孝武本紀第十二】《史記》在線閱讀

史記

【孝武本紀第十二】《史記》在線閱讀

孝武皇帝者,孝景中子也。

母曰王太后。

孝景四年,以皇子為膠東王。

孝景七年,栗太子廢為臨江王,以膠東王為太子。

孝景十六年崩,太子即位,為孝武皇帝。

孝武皇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

元年,漢興已六十餘歲矣,天下乂安,薦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

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

草巡狩封禪改歷服色事未就。

會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使人微得趙綰等一奸一利事,召案綰、臧,綰、臧自一殺,諸所興為者皆廢。

後六年,竇太后崩。

其明年,上徵文學之士公孫弘等。

明年,上初至雍,郊見五畤。

後常三歲一郊。

是時上求神君,捨之上林中氾氏觀。

神君者,長陵女子,以子死悲哀,故見神於先後宛若。

宛若祠之其室,民多往祠。

平原君往祠,其後子孫以尊顯。

及武帝即位,則厚禮置祠之內中,聞其言,不見其人云。

是時而李少君亦以祠灶、穀道、卻老方見上,上尊之。

少君者,故深澤侯入以主方。

匿其年及所生長,常自謂七十,能使物,卻老。

其游以方遍諸侯。

無妻子。

人聞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饋遺之,常餘金錢帛衣食。

人皆以為不治產業而饒給,又不知其何所人,愈信,爭事之。

少君資好方,善為巧發奇中。

嘗從武安侯飲,坐中有年九十餘老人,少君乃言與其大父游射處,老人為兒時從其大父行,識其處,一坐盡驚。

少君見上,上有故銅器,問少君。

少君曰:「此器齊桓公十年陳於柏寢。」

已而案其刻,果齊桓公器。

一宮盡駭,以少君為神,數百歲人也。

少君言於上曰:「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

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食臣棗,大如瓜。

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

於是天子始親祠灶,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而事化丹沙諸藥齊為黃金矣。

居久之,李少君病死。

天子以為化去不死也,而使黃錘史寬舒受其方。

求蓬萊安期生莫能得,而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相效,更言神事矣。

亳人薄誘忌奏祠泰一方,曰:「天神貴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

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東南郊,用太牢具,七日,為壇開八通之鬼道。」

於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長安東南郊,常奉祠如忌方。

其後人有上書,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具祠神三一:天一,地一,泰一」。

天子許之,令太祝領祠之忌泰一壇上,如其方。

後人復有上書,言「古者天子常以春秋解祠,祠黃帝用一梟破鏡;冥羊用羊;祠馬行用一青牡馬;泰一、皋山山君、地長用牛;武夷君用乾魚;陰陽使者以一牛」。

令祠官領之如其方,而祠於忌泰一壇旁。

其後,天子苑有白鹿,以其皮為幣,以發瑞應,造白金焉。

其明年,郊雍,獲一角獸,若麃然。

有司曰:「陛下肅祗郊祀,上帝報享,錫一角獸,蓋麟雲。」

於是以薦五畤,畤加一牛以燎。

賜諸侯白金,以風符應合於天地。

於是濟北王以為天子且封禪,乃上書獻泰山及其旁邑。

天子受之,更以他縣償之。

常山王有罪,遷,天子封其弟於真定,以續先王祀,而以常山為郡。

然後五嶽皆在天子之郡。

其明年,齊人少翁以鬼神方見上。

上有所幸王夫人,夫人卒,少翁以方術蓋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雲,天子自帷中望見焉。

於是乃拜少翁為文成將軍,賞賜甚多,以客禮禮之。

文成言曰:「上即欲與神通,宮室被服不像神,神物不至。」

乃作畫雲氣車,及各以勝日駕車辟惡鬼。

又作甘泉宮,中為台室,畫天、地、泰一諸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

居歲餘,其方益衰,神不至。

乃為帛書以飯牛,詳弗知也,言此牛腹中有奇。

殺而視之,得書,書言其怪,天子疑之。

有識其手書,問之人,果書。

於是誅文成將軍而隱之。

其後則又作柏梁、銅柱、承露仙人掌之屬矣。

文成死明年,天子病鼎湖甚,巫醫無所不致,不愈。

游水髮根乃言曰:「上郡有巫,病而鬼下之。」

上召置祠之甘泉。

及病,使人問神君。

神君言曰:「天子毋憂病。

病少愈,強與我會甘泉。」

於是病癒,遂幸甘泉,病良已。

大赦天下,置壽宮神君。

神君最貴者,其佐曰大禁、司命之屬,皆從之。

非可得見,聞其音,與人言等。

時去時來,來則風肅然也。

居室帷中。

時晝言,然常以夜。

天子祓,然後入。

因巫為主人,關飲食。

所欲者言行下。

又置壽宮、北宮,張羽旗,設供具,以禮神君。

神君所言,上使人受書其言,命之曰「畫法」。

其所語,世俗之所知也,毋絕殊者,而天子獨喜。

其事祕,世莫知也。

其後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數。

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長星曰元光,三元以郊得一角獸曰元狩雲。

其明年冬,天子郊雍,議曰:「今上帝朕親郊,而后土毋祀,則禮不答也。」

有司與太史公、祠官寬舒等議:「天地牲角繭栗。

今陛下親祀后土,后土宜於澤中圜丘為五壇,壇一黃犢太牢具,已祠盡瘞,而從祠衣上黃。」

於是天子遂東,始立后土祠汾陰脽上,如寬舒等議。

上親望拜,如上帝禮。

禮畢,天子遂至滎陽而還。

過雒陽,下詔曰:「三代邈絕,遠矣難存。

其以三十里地封周後為周子南君,以奉先王祀焉。」

是歲,天子始巡郡縣,侵尋於泰山矣。

其春,樂成侯上書言欒大。

欒大,膠東宮人,故嘗與文成將軍同師,已而為膠東王尚方。

而樂成侯姊為康王后,毋子。

康王死,他姬子立為王。

而康後有一婬一行,與王不相中,相危以法。

康後聞文成已死,而欲自媚於上,乃遣欒大因樂成侯求見言方。

天子既誅文成,後悔恨其早死,惜其方不盡,及見欒大,大悅。

大為人長美,言多方略,而敢為大言,處之不疑。

大言曰:「臣嘗往來海中,見安期、羨門之屬。

顧以為臣賤,不信臣。

又以為康王諸侯耳,不足予方。

臣數言康王,康王又不用臣。

臣之師曰:『黃金可成,而河決可塞,不死之藥可得,仙人可致也。

』臣恐效文成,則方士皆掩口,惡敢言方哉!」上曰:「文成食馬肝死耳。

子誠能脩其方,我何一愛一乎!」大曰:「臣師非有求人,人者求之。

陛下必欲致之,則貴其使者,令有親屬,以客禮待之,勿卑,使各佩其信印,乃可使通言於神人。

神人尚肯邪不邪。

致尊其使,然後可致也。」

於是上使先驗小方,斗旗,旗自相觸擊。

是時上方憂河決,而黃金不就,乃拜大為五利將軍。

居月餘,得四金印,佩天士將軍、地土將軍、大通將軍、天道將軍印。

制詔御史:「昔禹疏九江,決四瀆。

間者河溢皋陸,隄繇不息。

朕臨天下二十有八年,天若遺朕士而大通焉。

乾稱『蜚龍』,『鴻漸於般』,意庶幾與焉。

其以二千戶封地士將軍大為樂通侯。」

賜列侯甲第,僮千人。

乘輿斥車馬帷帳器物以充其家。

又以衛長公主妻之,繼金萬斤,更名其邑曰當利公主。

天子親如五利之第。

使者存問所給,連屬於道。

自大主將相以下,皆置酒其家,獻遺之。

於是天子又刻玉印曰「天道將軍」,使使衣羽衣,夜立白茅上,五利將軍亦衣羽衣,立白茅上受印,以示弗臣也。

而佩「天道」者,且為天子道天神也。

於是五利常夜祠其家,欲以下神。

神未至而百鬼集矣,然頗能使之。

其後治裝行,東入海,求其師雲。

大見數月,佩六印,貴振天下,而海上燕齊之間,莫不搤捥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

其夏六月中,汾陰巫錦為民祠魏脽后土營旁,見地如鉤狀,掊視得鼎。

鼎大異於眾鼎,文鏤毋款識,怪之,言吏。

吏告河東太守勝,勝以聞。

天子使使驗問巫錦得鼎無一奸一詐,乃以禮祠,迎鼎至甘泉,從行,上薦之。

至中山,晏溫,有黃雲蓋焉。

有麃過,上自射之,因以祭雲。

至長安,公卿大夫皆議請尊寶鼎。

天子曰:「間者河溢,歲數不登,故巡祭后土,祈為百姓育穀。

今年豐廡未有報,鼎曷為出哉?」

有司皆曰:「聞昔大帝興神鼎一,一者一統,天地萬物所繫終也。

黃帝作寶鼎三,像天地人也。

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烹上帝鬼神。

遭聖則興,遷於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伏而不見。

頌云『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不虞不驁,胡考之休』。

今鼎至甘泉,光潤龍變,承休無疆。

合茲中山,有黃白雲降蓋,若獸為符,路弓乘矢,集獲壇下,報祠大饗。

惟受命而帝者心知其意而合德焉。

鼎宜見於祖禰,藏於帝廷,以合明應。」

制曰:「可。」

入海求蓬萊者,言蓬萊不遠,而不能至者,殆不見其氣。

上乃遣望氣佐侯其氣雲。

其秋,上幸雍,且郊。

或曰「五帝,泰一之佐也。

宜立泰一而上親郊之」。

上疑未定。

齊人公孫卿曰:「今年得寶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與黃帝時等。」

卿有札書曰:「黃帝得寶鼎宛,問於鬼臾區。

區對曰:『帝得寶鼎神筴,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復始。

』於是黃帝迎日推筴,後率二十歲得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

黃帝仙登於天。」

卿因所忠欲奏之。

所忠視其書不經,疑其妄書,謝曰:「寶鼎事已決矣,尚何以為!」卿因嬖人奏之。

上大說,召問卿。

對曰:「受此書申功,申功已死。」

上曰:「申功何人也?」

卿曰:「申功,齊人也。

與安期生通,受黃帝言,無書,獨有此鼎書。

曰『漢興復當黃帝之時。

漢之聖者在高祖之孫且曾孫也。

寶鼎出而與神通,封禪。

封禪七十二王,唯黃帝得上泰山封』。

申功曰:『漢主亦當上封,上封則能仙登天矣。

黃帝時萬諸侯,而神靈之封居七千。

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

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游,與神會。

黃帝且戰且學仙。

患百姓非其道,乃斷斬非鬼神者。

百餘歲然後得與神通。

黃帝郊雍上帝,宿三月。

鬼臾區號大鴻,死葬雍,故鴻塚是也。

其後於黃帝接萬靈明廷。

明廷者,甘泉也。

所謂寒門者,谷口也。

黃帝采首山銅,鑄鼎荊山下。

鼎既成,有龍垂胡珣下迎黃帝。

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龍七十餘人,乃上去。

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珣,龍珣拔,墮黃帝之弓。

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龍胡珣號。

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

』」於是天子曰:「嗟乎!吾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鵔耳。」

乃拜卿為郎,東使候神於太室。

上遂郊雍,至隴西,西登空桐,幸甘泉。

令祠官寬舒等具泰一祠壇,壇放薄忌泰一壇,壇三垓。

五帝壇環居其下,各如其方,黃帝西南,除八通鬼道。

泰一所用,如雍一畤物,而加醴棗脯之屬,殺一犛牛以為俎豆牢具。

而五帝獨有俎豆醴進。

其下四方地,為餟食群神從者及北斗雲。

已祠,胙餘皆燎之。

其牛色白,鹿居其中,彘在鹿中,水而洎之。

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

泰一祝宰則衣紫及繡。

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

十一月辛已朔旦冬至,昧爽,天子始郊拜泰一。

朝朝日,夕夕月,則揖;而見泰一如雍禮。

其贊饗曰:「天始以寶鼎神筴授皇帝,朔而又朔,終而復始,皇帝敬拜見焉。」

而衣上黃。

其祠列火滿壇,壇旁烹炊具。

有司云「祠上有光焉」。

公卿言「皇帝始郊見泰一雲陽,有司奉瑄玉嘉牲薦饗。

是夜有美光,及晝,黃氣上屬天。」

太史公、祠官寬舒等曰:「神靈之休,祐福兆祥,宜因此地光域立泰畤壇以明應。

令太祝領,及臘間祠。

三歲天子一郊見。」

其秋,為伐南越,告禱泰一,以牡荊畫幡日月北斗登龍,以象天一三星,為泰一鋒,名曰「靈旗」。

為兵禱,則太史奉以指所伐國。

而五利將軍使不敢入海,之泰山祠。

上使人微隨驗,實無所見。

五利妄言見其師,其方盡,多不讎。

上乃誅五利。

其冬,公孫卿候神河南,見仙人跡緱氏城上,有物若雉,往來城上。

天子親幸緱氏城視跡。

問卿:「得毋效文成、五利乎?」

卿曰:「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求之。

其道非少寬假,神不來。

言神事,事如迂誕,積以歲乃可致。」

於是郡國各除道,繕治宮觀名山神祠所,以望幸矣。

其年,既滅南越,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見。

上善之,下公卿議,曰:「民間祠尚有鼓舞之樂,今郊祠而無樂,豈稱乎?」

公卿曰:「古者祀天地皆有樂,而神祇可得而禮。」

或曰:「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

於是塞南越,禱祠泰一、后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

其來年冬,上議曰:「古者先振兵澤旅,然後封禪。」

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塚橋山,澤兵須如。

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塚,何也?」

或對曰:「黃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

即至甘泉,為且用事泰山,先類祠泰一。

自得寶鼎,上與公卿諸生議封禪。

封禪用希曠絕,莫知其儀禮,而群儒采封禪尚書、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

齊人丁鮑年九十餘,曰:「封者,合不死之名也。

秦皇帝不得上封。

陛下必欲上,稍上即無風雨,遂上封矣。」

上於是乃令諸儒習射牛,草封禪儀。

數年,至且行。

天子既聞公孫卿及方士之言,黃帝以上封禪,皆致怪物與神通,欲放黃帝以嘗接神仙人蓬萊士,高世比德於九皇,而頗采儒術以文之。

群儒既以不能辯明封禪事,又牽拘於詩書古文而不敢騁。

上為封祠器示群儒,群儒或曰「不與古同」,徐偃又曰「太常諸生行禮不如魯善」,周霸屬圖封事,於是上絀偃、霸,盡罷諸儒弗用。

三月,遂東幸緱氏,禮登中岳太室。

從官在山下聞若有言「萬歲」雲。

問上,上不言;問下,下不言。

於是以三百戶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

東上泰山,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顛。

上遂東巡海上,行禮祠八神。

齊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萬數,然無驗者。

乃益發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數千人求蓬萊神人。

公孫卿持節常先行候名山,至東萊,言夜見一人,長數丈,就之則不見,見其跡甚大,類禽一獸雲。

群臣有言見一老父牽狗,言「吾欲見巨公」,已忽不見。

上既見大跡,未信,及群臣有言老父,則大以為仙人也。

宿留海上,與方士傳車及間使求仙人以千數。

四月,還至奉高。

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禪人人殊,不經,難施行。

天子至梁父,禮祠地主。

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薦紳,射牛行一事。

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泰一之禮。

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書祕。

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亦有封。

其事皆禁。

明日,下陰十道。

丙辰,禪泰山下阯東北肅然山,如祭后土禮。

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黃而盡用樂焉。

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

五色土益雜封。

縱遠方奇獸蜚禽及白雉諸物,頗以加祠。

兕旄牛犀象之屬弗用。

皆至泰山然後去。

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起封中。

天子從封禪還,坐明堂,群臣更上壽。

於是制詔御史:「朕以眇眇之身承至尊,兢兢焉懼弗任。

維德菲薄,不明於禮樂。

脩祀泰一,若有象景光,菉如有望,依依震於怪物,欲止不敢,遂登封泰山,至於梁父,而後禪肅然。

自新,嘉與士大夫更始,賜民百戶牛一酒十石,加年八十孤寡布帛二匹。

復博、奉高、蛇丘、歷城,毋出今年租稅。

其赦天下,如乙卯赦令。

行所過毋有復作。

事在二年前,皆勿聽治。」

又下詔曰:「古者天子五載一巡狩,用事泰山,諸侯有朝宿地。

其令諸侯各治邸泰山下。」

天子既已封禪泰山,無風雨菑,而方士更言蓬萊諸神山若將可得,於是上欣然庶幾遇之,乃復東至海上望,冀遇蓬萊焉。

奉車子侯暴病,一日死。

上乃遂去,並海上,北至碣石,巡自遼西,歷北邊至九原。

五月,返至甘泉。

有司言寶鼎出為元鼎,以今年為元封元年。

其秋,有星茀於東井。

後十餘日,有星茀於三能。

望氣王朔言:「候獨見其星出如瓠,食頃復入焉。」

有司言曰:「陛下建漢家封禪,天其報德星雲嘒」

其來年冬,郊雍五帝,還,拜祝祠泰一。

贊饗曰:「德星昭衍,厥維休祥。

壽星仍出,淵耀光明。

信星昭見,皇帝敬拜泰祝之饗。」

其春,公孫卿言見神人東萊山,若云「見天子」。

天子於是幸緱氏城,拜卿為中大夫。

遂至東萊,宿留之數日,毋所見,見大人跡。

復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藥以千數。

是歲旱。

於是天子既出毋名,乃禱萬里沙,過祠泰山。

還至瓠子,自臨塞決河,留二日,沈祠而去。

使二卿將卒塞決河,河徙二渠,復禹之故跡焉。

是時既滅南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信鬼,而其祠皆見鬼,數有效。

昔東甌王敬鬼,壽至百六十歲。

後世謾怠,故衰秏」。

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無壇,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雞卜。

上信之,越祠雞卜始用焉。

公孫卿曰:「仙人可見,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見。

今陛下可為觀,如緱氏城,置脯棗,神人宜可致。

且仙人好樓居。」

於是上令長安則作蜚廉桂觀,甘泉則作益延壽觀,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將招來神仙之屬。

於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廣諸宮室。

夏,有芝生殿防內中。

天子為塞河,興通天台,若有光雲,乃下詔曰:「甘泉防生芝九一莖一,赦天下,毋有復作。」

其明年,伐朝鮮。

夏,旱。

公孫卿曰:「黃帝時封則天旱,乾封三年。」

上乃下詔曰:「天旱,意乾封乎?其令天下尊祠靈星焉。」

其明年,上郊雍,通回中道,巡之。

春,至鳴澤,從西河歸。

其明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東。

登禮潛之天柱山,號曰南嶽。

浮江,自尋陽出樅陽,過彭蠡,祀其名山川。

北至琅邪,並海上。

四月中,至奉高脩封焉。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阯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

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

濟南人公■帶上黃帝時明堂圖。

明堂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圜宮垣為復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命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祠上帝焉。

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

及五年脩封,則祠泰一、五帝於明堂上坐,令高皇帝祠坐對之。

祠后土於下房,以二十太牢。

天子從崑崙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禮。

禮畢,燎堂下。

而上又上泰山,有祕祠其顛。

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黃帝並赤帝,而有司侍祠焉。

泰山上舉火,下悉應之。

其後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歷者以本統。

天子親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脩封禪。

其贊饗曰:「天增授皇帝泰元神筴,週而復始。

皇帝敬拜泰一。」

東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莫驗,然益遣,冀遇之。

十一月乙酉,柏梁災。

十二月甲午朔,上親禪高裡,祠后土。

臨渤海,將以望祠蓬萊之屬,冀至殊庭焉。

上還,以柏梁災故,朝受計甘泉。

公孫卿曰:「黃帝就青靈台,十二日燒,黃帝乃治明庭。

明庭,甘泉也。」

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

其後天子又朝諸侯甘泉,甘泉作諸侯邸。

勇之乃曰:「越俗有火災,復起屋必以大,用勝服之。」

於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

前殿度高未央,其東則鳳闕,高二十餘丈。

其西則唐中,數十里虎圈。

其北治大池,漸台高二十餘丈,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像海中神山龜魚之屬。

其南有玉堂、璧門、大一鳥之屬。

乃立神明台、井幹樓,度五十餘丈,輦道相屬焉。

夏,漢改歷,以正月為歲首,而色上黃,官名更印章以五字。

因為太初元年。

是歲,西伐大宛。

蝗大起。

丁夫人、雒陽虞初等以方祠詛匈奴、大宛焉。

其明年,有司言雍五畤無牢熟具,芬芳不備。

乃命祠官進畤犢牢具,五色食所勝,而以木禺馬代駒焉。

獨五帝用駒,行親郊用駒。

及諸名山川用駒者,悉以木禺馬代。

行過,乃用駒。

他禮如故。

其明年,東巡海上,考神仙之屬,未有驗者。

方士有言「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於執期,命曰迎年」。

上許作之如方,名曰明年。

上親禮祠上帝,衣上黃焉。

公■帶曰:「黃帝時雖封泰山,然風後、封鉅、岐伯令黃帝封東泰山,禪凡山合符,然後不死焉。」

天子既令設祠具,至東泰山,東泰山卑小,不稱其聲,乃令祠官禮之,而不封禪焉。

其後令帶奉祠候神物。

夏,遂還泰山,脩五年之禮如前,而加禪祠石閭。

石閭者,在泰山下阯南方,方士多言此仙人之閭也,故上親禪焉。

其後五年,復至泰山脩封,還過祭常山。

今天子所興祠,泰一、后土,三年親郊祠,建漢家封禪,五年一脩封。

薄忌泰一及三一、冥羊、馬行、赤星,五,寬舒之祠官以歲時致禮。

凡六祠,皆太祝領之。

至如八神諸神,明年、凡山他名祠,行過則祀,去則已。

方士所興祠,各自主,其人終則已,祠官弗主。

他祠皆如其故。

今上封禪,其後十二歲而還,遍於五嶽、四瀆矣。

而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萊,終無有驗。

而公孫卿之候神者,猶以大人跡為解,無其效。

天子益怠厭方士之怪迂語矣,然終羈縻弗絕,冀遇其真。

自此之後,方士言祠神者彌眾,然其效可睹矣。

太史公曰:余從巡祭天地諸神名山川而封禪焉。

入壽宮侍祠神語,究觀方士祠官之言,於是退而論次自古以來用事於鬼神者,具見其表裡。

後有君子,得以覽焉。

至若俎豆珪幣之詳,獻酬之禮,則有司存焉。

孝武纂極,四海承平。

志尚奢麗,尤敬神明。

壇開八道,接通五城。

朝親五利,夕拜文成。

祭非祀典,巡乖卜征。

登嵩勒岱,望景傳聲。

迎年祀日,改歷定正。

疲秏中土,事彼邊兵。

日不暇給,人無聊生。

俯觀嬴政,幾欲齊衡。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
史記書目【五帝本紀第一】《史記》文言文版【夏本紀第二】《史記》在線閱讀【殷本紀第三】《史記》電子書【周本紀第四】《史記》txt【秦本紀第五】《史記》古文版【秦始皇本紀第六】《史記》全文閱讀【項羽本紀第七】《史記》在線閱讀【高祖本紀第八】《史記》在線閱讀【呂太后本紀第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孝文本紀第十】【孝景本紀第十一】《史記》文言文版【孝武本紀第十二】《史記》在線閱讀【三代世表第一】《史記》文言文版【十二諸侯年表第二】《史記》在線閱讀【六國年表第三】《史記》電子書【秦楚之際月表第四】《史記》txt【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第五】《史記》古文版【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史記》全文閱讀【惠景閒侯者年表第七】《史記》在線閱讀【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史記》在線閱讀【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第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禮書第一】《史記》文言文版【樂書第二】《史記》在線閱讀【律書第三】《史記》電子書【歷書第四】《史記》txt【歷書第四】《史記》txt【封禪書第六】《史記》全文閱讀【河渠書第七】《史記》在線閱讀【吳太伯世家第一】《史記》文言文版【齊太公世家第二】《史記》在線閱讀【魯周公世家第三】《史記》電子書【燕召公世家第四】《史記》txt【管蔡世家第五】《史記》古文版【陳杞世家第六】《史記》全文閱讀【衛康叔世家第七】《史記》在線閱讀【宋微子世家第八】《史記》在線閱讀【晉世家第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楚世家第十】【越王句踐世家第十一】《史記》文言文版【鄭世家第十二】《史記》在線閱讀【趙世家第十三】《史記》電子書【魏世家第十四】《史記》txt【韓世家第十五】《史記》古文版【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史記》全文閱讀【孔子世家第十七】《史記》在線閱讀【陳涉世家第十八】《史記》在線閱讀【外戚世家第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楚元王世家第二十】【荊燕世家第二十一】《史記》文言文版【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史記》在線閱讀【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史記》電子書【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史記》txt【留侯世家第二十五】《史記》古文版【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史記》全文閱讀【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史記》在線閱讀【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史記》在線閱讀【五宗世家第二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三王世家第三十】【伯夷列傳第一】《史記》文言文版【管晏列傳第二】《史記》在線閱讀【老子韓非列傳第三】《史記》電子書【司馬穰苴列傳第四】《史記》txt【孫子吳起列傳第五】《史記》古文版【伍子胥列傳第六】《史記》全文閱讀【仲尼弟子列傳第七】《史記》在線閱讀【商君列傳第八】《史記》在線閱讀【蘇秦列傳第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張儀列傳第十】【樗裡子甘茂列傳第十一】《史記》文言文版【穰侯列傳第十二】《史記》在線閱讀【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史記》電子書【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史記》txt【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史記》古文版【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史記》全文閱讀【魏公子列傳第十七】《史記》在線閱讀【春申君列傳第十八】《史記》在線閱讀【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樂毅列傳第二十】【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史記》文言文版【田單列傳第二十二】《史記》在線閱讀【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史記》電子書【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史記》txt【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史記》古文版【刺客列傳第二十六】《史記》全文閱讀【李斯列傳第二十七】《史記》在線閱讀【蒙恬列傳第二十八】《史記》在線閱讀【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黥布列傳第三十一】《史記》文言文版【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史記》在線閱讀【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史記》電子書【田儋列傳第三十四】《史記》txt【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史記》古文版【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史記》全文閱讀【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史記》在線閱讀【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史記》在線閱讀【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史記》文言文版【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史記》在線閱讀【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史記》電子書【田叔列傳第四十四】《史記》txt【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史記》古文版【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史記》全文閱讀【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史記》在線閱讀【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史記》在線閱讀【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匈奴列傳第五十】【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史記》文言文版【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史記》在線閱讀【南越列傳第五十三】《史記》電子書【東越列傳第五十四】《史記》txt【朝鮮列傳第五十五】《史記》古文版【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史記》全文閱讀【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史記》在線閱讀【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史記》在線閱讀【循吏列傳第五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汲鄭列傳第六十】【儒林列傳第六十一】《史記》文言文版【酷吏列傳第六十二】《史記》在線閱讀【大宛列傳第六十三】《史記》電子書【遊俠列傳第六十四】《史記》txt【佞幸列傳第六十五】《史記》古文版【滑稽列傳第六十六】《史記》全文閱讀【日者列傳第六十七】《史記》在線閱讀【龜策列傳第六十八】《史記》在線閱讀【貨殖列傳第六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