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白話文》莊子讀後感朝三暮四:以前看這本書我也只是讀懂表面的東西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莊子白話文》莊子讀後感朝三暮四

莊子白話文

莊子讀後感朝三暮四

最近在看《莊子》。

以前看這本書我也只是讀懂表面的東西。

如今換了一個角度再讀這本書,發現這本書比以前易讀了許多,自己能夠看到的層次也較之從前深入許多。

以前讀《論語》的時候,邊讀我心裡邊一個勁兒地暗自佩服:孔子太厲害了;現在讀《莊子》的時候,我邊讀邊一個勁兒地暗自佩服:莊子太牛了!

《莊子》這本書我看的遍數最多的是它的內七篇。

內篇中的每一個小筆事對我來說都具有很深的啟發性。

而我收穫最大的就是明白了什麼才是智慧,什麼叫聰明,並且我對智慧下了一個明確性的定義。

而以前我自認為是智慧的東西,如今看來,其實大多數也只能算作是聰明。

在這裡我要寫的不是我對智慧的領悟,而是我對書中「朝三暮四」的新的理解。

什麼是「朝三」?什麼是「暮四」?

其實「朝三」「暮四」就是指事物的兩個面,就像「是」與「非」。

在一個集合中,「是」是其中的一個子集合,「非」也是其中一個的子集合。

在只有「是」與「非」的集合中,無論是看到「是」與「非」當中的任何一個子集合,其實我們都可以以此看出什麼是「是」,什麼是「非」。

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的雙面性,如果證明出事物當中「是」的一部分,無須證明我們也可以看到事物當中「非」的一部分。

「朝三暮四」正是指事物的兩面。

沒有改變事物的自身,從任何一面出發都可以達到目的。

其實「朝三暮四」對人真的有很大的啟發性。

比如說我曾經做什麼事情都是想著要把它做好。

但是好這個要求其實很高,沒有上限。

有句廣告詞說的好: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這樣的好如同虛設,對人容易製造壓力。

如果反過來想,倒不如只想著別把事情做壞就行了。

每個人對壞都有他自己的標準與限度,這樣想可以很輕易地為自己指出方向,避害就利,壓力也會相對地降低。

其實不把事情做壞不就好了嗎?對壞的標準要求越完善,事情就會被更好地完成。

事情沒變,目的沒變,條件沒變,只是改變了自己對做事的要求而已。

做人也是如此。

自己對人對己的標準可以換一種要求方式。

自己只要做一個不危害他人與國家利益的人,不做壞人這樣也是可以的。

P。

S:如今才發現我對「朝三暮四」的理解並非十分正確。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莊子白話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