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餘灰》第八回 李明府推敲知底蘊 朱婉貞倉猝又沉淪:婉貞跟著差役,到得官媒處,尚未坐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劫餘灰》第八回 李明府推敲知底蘊 朱婉貞倉猝又沉淪

劫餘灰

第八回 李明府推敲知底蘊 朱婉貞倉猝又沉淪

且說李知縣回到衙門,先不入內署,就在二堂升座,叫傳朱婉貞上來。

婉貞跟著差役,到得官媒處,尚未坐下,即聽說來傳問話,官媒便和差役帶了上堂。

婉貞跪下。

李知縣道:「朱婉貞,你且把如何隨你父親出門探親,如何被拐,再面說一遍。」

婉貞就不慌不忙,把自己經歷過的情形,說了一遍。

中間只瞞起叔父朱仲晦一層,都推在船家身上。

婉貞說完,李知縣又把呈詞看了一遍,看了朱小翁的名字,十分相熟,卻又一時想不起來。

因問道:「這呈上朱小翁是你父親的名字、是號?」

婉貞道:「是號。」

李知縣道:「名字是甚麼?」

婉貞道:「單名一個學字。」

李知縣恍然大悟,道:「是他。」

一面出簽,叫值日差去提鴇婦阿三姐,立等問話;一面叫官媒仍帶婉貞下去,不必走開,即刻還要傳問。

自己便退堂入內,換了便衣,出到花廳,便叫再帶朱婉貞問話。

婉貞一時之間,被他叫來叫去,心中好不自在,不過在他這裡告狀,不得不依著他。

走到花廳時,待要跪下,李知縣忙道:「不必跪,我還有話和你說。

你父親這幾年進了學不曾?」

婉貞想道:「我好好來告狀,他放著我的事不問,卻問起這個做甚麼?」

又見他吩咐不必跪,「莫非我父親和他相好,然而我父親向來不結一交一 官府的。」

正不知是甚麼意思,只得答道:「一向不曾進學。」

李知縣道:「為人過於古板,自然就不合時宜。

你尊翁和我並無半面一交一 情,十多年前,我在南海縣裡,幫著南海縣徐大老爺看縣考文章,見了你尊翁的卷子。

徐大老爺很賞識他,因想先收了他做個門生,所以托人致意他,叫他先拜了門生,包他一名秀才。

誰知你尊翁非但不來,並且不知怎樣對來人挺(頂)撞了幾句,徐大老爺一時性起,便把他的卷子捺下了。

後來徐大老爺也很後悔,說一個不肯一交一 結官一場的人,一定是個方正的。

從此逢人便揄揚,所以當日尊翁雖未進得學,那有才有品,是官一場都知道的。

你這番遇了歹人,我自然當得設法送你回去。

至於懲辦惡鴇,那更是我分內事。

只為你此時無家可歸,把你放在官媒那邊,我甚不放心。

你又是我案下原告,不便住在我衙門裡,所以我首先要商量一個安置你的地方。

以後我單問那惡鴇,盡法懲辦,也不必你出來對審了。」

婉貞聞言,連忙拜謝。

李知縣便叫家人去請典史管太爺來,家人去了。

那李知縣一面只管對婉貞問他被拐來的時候,沿路是甚麼情形,到了鴇婦家,怎樣受磨折。

婉貞一一對答,只有被拐在路上的情形,用權詞混了過去。

不多時,典史管仲裘到了。

李知縣便指著婉貞道:「這是廣東一個士族之女,被人拐到此地,此刻來兄弟案下告發。

但是他孤身弱女,苦於無家可歸,若一交一 與官媒,未免有辱斯文,所以請老兄來商量。」

管典史連忙答應道:「不必堂翁費心,卑職那邊,盡可以往得。」

李知縣道:「兄弟正是這個主意。

老兄可先叫人來接了去,我們還可以談談。」

管典史忙叫自己家人,去叫一個僕婦來,備了一乘小轎,把婉貞接到典史衙門裡去。

這邊李知縣和管典史尋些閒話談天。

談了一會,管典史方才起身辭去。

李知縣送到花廳門口,執著管典史的手道:「我們男人,和那女子說話不便。

老兄可轉托老嫂,試探探他的口氣,看他可曾定親。

這個人貞烈可嘉,才智皆備,若是未有人家,兄弟要給他做個媒呢。」

管典史唯唯應命而去。

李知縣退入內衙。

到得下午晚堂問案,先問原差提到了鴇婦阿三姐不曾。

原差回說尚未。

李知縣大怒,立刻撒了一批簽,打了五百板,另換一個差人去提,立等著要問話。

差人去後,這李知縣又問了幾件案,那差人早來回稟,鴇婦阿三姐提到。

李知縣叫提上來。

李知縣先問:「你是鴇婦阿三麼?」

阿三姐答應是。

李知縣道:「你買良家子女為娼,你知罪麼?」

阿三姐道:「小婦人憑中向他父親買來,是他父親情願,立有筆據。

小婦人那管他涼家熱家。」

李知縣把驚堂一拍道:「好利嘴!我且問你,他父親立的筆據在那裡?」

阿三姐在懷中取出,差人接過,送至案上。

李知縣一看,卻是明明寫著將親生女兒一口,名喚婉貞,並使女一口,名喚杏兒,一併賣與阿三姐,任從改名使喚云云。

具名卻是張阿五。

李知縣看罷,暗想道:「原來還有一名使女。

何以朱婉貞的呈詞,卻未敘上,大約這張阿五從他處拐來,並在一起販賣的,也未可知。」

因問道:「這張阿五是甚麼人?你向來可認得?」

阿三姐道:「小婦人向來不認得。

他自己說是婉貞的父親。」

李知縣又把驚堂一拍道:「胡說!此刻那女子來我案下告發,他叫朱婉貞,怎麼他父親姓張?這明明是你這惡鴇串拐串賣。

我問你,那一個使女杏兒,現在那裡?」

阿三姐道:「現在船上。」

李知縣叫先帶下去,又叫差人速去把杏兒提來。

吩咐已畢,又問過兩件案,方才退堂。

到了晚上,管典史走來,說是已經卑職內人向朱婉貞問過,據說已經許了人家,所以這回是為父母保聲名,為丈夫保貞節,格外情急。

李知縣道:「哦!怪不得。

我說他是個處一女 ,那呈詞上為甚引了斷臂投梭的典故,以節婦自喻呢。」

管典史道:「呈詞上還引用典故麼?」

李知縣道:「還是刺血寫的呢。」

管典史道:「這點小事,何用血書。

未免過於張皇了。」

李知縣正色道:「這是那裡的話。

在我們看見,自然不過一個尋常拐買案件,在他是一個處一女 ,遭了人家禁閉著,勤逼污辱,就是他自己的話,為父母保聲名,為丈夫保貞節,是何等情急的事呢。」

管典史唯唯稱是。

李知縣是性急之人,凡遇了案件,都是隨到隨審,隨審隨結的,此刻提到了這件事,他又想起來了。

便叫家人去問原差,杏兒提到了沒有,提到了就帶到這裡來先問話。

管典史看見他又要審事,便辭去了。

一會兒,原差把杏兒一交一 與家人,帶到簽押房來。

李知縣一看,只有七八歲大的孩子。

便堆著笑臉問道:「你是叫杏兒麼?」

杏兒道:「是。」

又問道:「你為甚麼事到這裡來的?」

杏兒道:「今天一個人,到船上去叫我來的。」

李知縣笑道:「我不是問這個。

我問你一向在那裡?為甚麼到了那個船上?」

杏兒道:「我向來在鄉下,跟著小姐。

那天老爺帶了小姐和我到船上去,說是到外老太太家去做生日。」

說到這裡,便不說了。

李知縣再問時,他只管拿眼睛看著,更不回話,看那光景,是要哭了。

李知縣又叫家人去拿些點心來給他吃,又再問他道:「到了船上便怎樣?」

杏兒道:「到了船上,還有二老爺、二太太在那裡。」

李知縣納悶了一會,又問道:「二老爺、二太太,是你老爺甚麼人?」

杏兒道:「我不知道。」

李知縣沒法,逗著他頑笑了一會。

又問道:「此刻你老爺那裡去了?」

杏兒道:「不見了。」

李知縣笑道:「怎的不見了?」

杏兒道:「那天二老爺和老爺上岸看打架,後來只有二老爺回船,老爺便不見了。」

李知縣道:「後來便怎樣?」

杏兒道:「後來二老爺睡了。」

李知縣道:「我不問你這個。

後來二老爺帶你到那裡去?」

杏兒道:「帶我到媽媽那裡去。」

李知縣道:「那媽媽在那裡?」

杏兒道:「在船上。」

李知縣道:「你小姐呢?」

杏兒道:「不見了。」

問道:「怎的不見了?」

答道:「那天媽媽打他,打過就不見了。」

李知縣沉吟了半晌,又問道:「你小姐叫二老爺做甚麼?」

杏兒道:「叫叔叔。」

問道:「此刻你二老爺呢?」

答道:「不知道。

也不見了。」

李知縣問得半明半昧,只得叫先把杏兒帶出去,自己回到上房,對夫人尹氏說知。

原來李知縣有四個兒子。

兩個大的,一個在京裡當部曹,第二的也在一江一 南候補,第三的只有十八歲,在桂林省城公館裡讀書,他自己只帶了夫人尹氏,及一個姨太太,與六歲大的一個庶出晚子到任。

當下李知縣對尹氏說知此事,尹氏道:「這有何難,明日傳齊了原被,一問便明白了。」

李知縣道:「夫人有所不知,這朱婉貞的父親,是廣東一個品學兼優的宿儒,十多年前,我在徐明府南海任上當幕的時候,已經知道他的。

這朱婉貞又是一個德才貌兼備的女子,所以我不願在堂上問他。

也是愛他、敬他,要成全他的意思。」

尹氏道:「這有何難,明日把他叫到裡面,問他便是。

並且老爺說得他如此一個完全的人,讓我們也瞻仰瞻仰。」

李知縣一笑道:「正是夫人提醒了我。

準定明日就在上房先問他罷。」

一宿無話。

次日起來,李知縣叫一個僕婦,到管典史內衙裡去要人。

管典史見堂翁如此器重朱婉貞,不敢怠慢,備了一頂小轎,一直抬到縣署宅門前,方才放下。

朱婉貞進去,見李知縣便衣和夫人、姨太太等坐在一處,莫名其妙,只得上前拜見。

李知縣道:「這是宅內,不是公堂,你不必拘定官禮。

且坐下,我再問你底細。」

婉貞也不客氣,就告了坐。

李知縣先問道:「據你說是船戶拐你來的,他可是單拐你一人還是另有別人?」

婉貞見問得蹺蹊,遂含糊答應道:「難女就是一人,至於他前艙後艙,再有人沒有,難女不得而知。」

李知縣道:「你不是還有一個小丫頭麼?」

婉貞大吃一驚,只得應道:「是。」

李知縣道:「怎麼你呈詞裡沒有敘及,問話時又不說起呢?」

婉貞強辯道:「因為心緒不寧,急於自己脫身,是以忘記了。」

說話時,一個家人早把杏兒帶了進來。

婉貞見了,又吃一驚。

杏兒見了婉貞,嘩的一聲大哭起來,飛奔撲到懷裡,哭個不住。

婉貞見如此光景,也不免流下淚來。

李知縣道:「昨天晚上,我細細問了這丫頭一遍。

他說拐你們的,是一個甚麼二老爺,你是叫那二老爺做叔叔的,到底是你甚麼人?」

婉貞聽說,嚇得面如土色,站起來撇開杏兒,走到李知縣面前,雙膝跪下,叩頭有聲,哭道:「這是難女該死。」

李知縣出其不意,倒覺得愕然,問道:「這又為甚麼?你有甚麼話,快起來說。」

那邊尹氏便叫僕婦過去,把婉貞扶起,婉貞迄自哭個不止。

李知縣道:「你有甚麼隱情,快說了再哭不遲。」

婉貞拭淚道:「此刻不敢瞞大老爺說。

難女實是被叔父拐來的,因為這拐賣人口,不是個好事,想到家醜不可外傳,所以瞞過了不提,只推在船戶身上。

叔父雖然如此,究竟同祖父一脈,倘使在大老爺案下供出,大老爺要追究起拐匪來,一來失了祖父體面,二來傷了父親手足之心,三來叔父從此也難見人,四來難女以自己一身之故,陷叔父於罪,非但不忍,亦且不敢。

所以把這句話瞞過了,呈詞裡面不敢提及。

這丫頭,也是怕他無知,直供出來,不料難逃大老爺明鑒。

只得求大老爺成全,難女情願連那惡鴇都不辦,只求得一身出了火坑。

以前的事,求大老爺一概抹過。」

說罷,又跪下來,叩了三個響頭,道:「難女在這裡,代叔父求恩。」

李知縣聽婉貞說一句,便點一點頭,心中暗暗歎服那一副天性已經難及,再是自己落在患難之中,還想得如此周全。

正在想著,見婉貞又叩下頭去,便忙叫僕婦快扶起來。

彼此歇了半晌,沒有話說。

尹氏不住的贊婉貞聰明孝順,李知縣又問道:「你為了自己叔父,便忍心由得這小丫頭流落在這裡麼?」

婉貞道:「這個,難女斷乎不忍。

原打算自己脫身之後,回到廣東,由父親出面,在本籍地方官處,遞個呈子,只說他被人拐去,已探得賣在某處求追,那時由本籍出一角文書,關提回去,再為具領。」

李知縣笑道:「你的好主意,此刻也不必這樣周折了。

你就過去,補一張供狀來,等我好懲辦那鴇婦。

再補一張領狀來,把杏兒領了去罷。」

婉貞連忙拜謝,杏兒哭著,仍要跟了小姐去。

尹氏便道:「由他們就在這邊,不是一樣的麼?」

李知縣道:「叫他過去的好。

等我結了案,夫人歡喜,再叫他到這裡住兩天,我也要設法送他回籍。

這丫頭倒可以先帶了去。」

婉貞便帶著杏兒,辭了出來。

李知縣對尹氏道:「夫人,你看這等人可敬可愛麼?我見了他,便有意要他做個媳婦,誰知他已經許了人家的了。」

尹氏道:「老爺怎麼連這個也去問他?」

李知縣道:「我不是當面問,是托管典史的內眷問的。」

又歇了一會,管典史著人送了婉貞的供狀領狀過來。

李知縣即刻升堂,提了阿三姐來,辦他個逼良為娼的罪,鞭了一千下背,把一面大號枷枷起來,提硃筆標了枷號三個月,發三岔河碼頭示眾。

那一紙賣契,當堂銷毀。

辦完了,便出門拜客。

先到沙街廣東會館,拜董事黃德卿,告訴他有一個同鄉女子在這裡,如此這般,請他設法送回去。

黃德卿道:「這個容易。

恰好這幾天,敝同鄉協順木行的東家廖春亭,要送家眷回去,就可以附了他的船同行。

等兄弟去問了他幾時動身,再來知會。」

李知縣大喜,辭了回去,便告知尹氏。

又著人去叫了婉貞來,細細告知。

婉貞感激涕零,再三拜謝。

過得一日,黃德卿來,說廖宅已定於明日起程,請即送朱婉貞過去。

李知縣即告訴了婉貞,叫家人備了轎子,送到廖家去,又著一名家人、一名僕婦送去。

婉貞感激不盡,辭了出來,上轎出城。

到了廖家,見過廖春亭及他的妻子人等。

一窩兒的人太多,做書的也無暇一一去煩敘了。

且說到了次日動身,廖春亭叫的是一號大船,解維開行。

此時婉貞心中之喜,不言可知,巴不得一下就到了家,方才遂意。

誰知此時西一江一 水發,那號大船,順流而下,走到肇慶峽時,水流過急,舵工把持不定,那峽口又起了一陣旋風,登時湧起大浪,那船便登時翻了轉來。

一時哭聲、喊聲、風聲、水聲,嘈雜相和起來。

旁邊的小船,看見大船覆沒了,便飛劃來救人。

幸得那邊各船戶,都是深知水性的,一時都紛紛落水,救人撈物。

鬧了半天,把一切人口,都救起了。

廖春亭水淋淋的便來查點人口,自己家人,一個不少,便連杏兒也救起了,單單少了一個朱婉貞。

正是:

百折千磨完節操,珠沉玉碎泯貞魂。

未知婉貞性命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分類:才子佳人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劫餘灰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