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恆言》第二十二卷 呂洞賓飛劍斬黃龍:岳陽樓酒醉,借玉山作枕,容我高眠。出入無蹤,往來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醒世恆言》第二十二卷 呂洞賓飛劍斬黃龍

醒世恆言

第二十二卷 呂洞賓飛劍斬黃龍

暮宿蒼梧,朝游蓬島,朗吟飛過洞庭邊。

岳陽樓酒醉,借玉山作枕,容我高眠。

出入無蹤,往來不定,半是風狂半是顛。

隨身用、提籃背劍,貨賣雲煙。

人間,飄蕩多年,曾占東華第一筵。

推倒玉樓,種吾奇樹;黃河放淺,栽我金蓮。

捽碎珊瑚,翻身北海,稽首虛皇高座前。

無難事,要功成八百,行滿三千。

這只詞兒名曰《沁園春》,乃是一位陸地大羅神仙所作。

那位神仙是誰?姓呂名巖,表字洞賓,道號純陽子。

自從黃梁夢得悟,跟隨師父鍾離先生,每日在終南山學道。

或一日,洞賓曰:「弟子蒙我師度脫,超離生死,長生妙訣,俺道門中輪迴還有盡處麼?」

師父曰:「如何無盡!自從混沌初分以來,一小劫,該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世上混一,聖賢皆荊一大數,二十五萬九千二百年,儒教已荊阿修劫,三十八萬八千八百年,俺道門已荊襄劫,七十七萬七千七百年,釋教已荊此是劫數。」

洞賓又問:「我師,閻浮世上,高低闊遠,南北東西,俱有盡處麼?」

師父曰:「如何無盡處!且說中原之地,東至日出,西至日沒,南至南蠻,北至幽燕,兩輪日月,一合乾坤,四百座軍州,三千座縣分,七百座巡檢司,此是中原之地。」

洞賓曰:「弟子欲游中原,從何而起?從何而止?」

師曰:「九九之數屬陽,先從山前九州,山後九州,兩淮三九二十七軍州,河北四九三十六軍州,關西五九四十五軍州,西川六九五十四軍州,荊湖七九六十三軍州,一江一 南九九八十一軍州,海外潮陽四州,共計四百座軍州。」

洞賓曰:「四百座軍州,有多少人煙?」

師曰:「世上三出、六水、一分人煙。」

洞賓又問:「我師成道之日,到今該多壽數?」

師父曰:「數著漢朝四百七年,晉朝一百五十七年,唐朝二百八十八年,宋朝三百一十七年 ,算來計該一千年一百歲有零。」

洞賓曰:「師父計年一千一百歲有零,度得幾人?」

師父曰:「只度得你一人。」

洞賓曰:「緣何只度得弟子一人?只是俺道門中不肯慈悲,度脫眾生。

師父若教弟子三年嚴限,只在中原之地,度三千餘人,興俺道家。」

師父聽得說,呵呵大笑:「吾弟住口!

世上眾生不忠者多,不孝者廣。

不仁不義眾生,如何做得神仙?吾教汝去三年,但尋得一個來,也是汝之功。」

洞賓曰:「只就今日拜辭吾師,弟子雲遊去了。」

師父曰:「且住,且住!

你去未得。

吾有法寶,未曾傳與汝。

道童,與吾取餅降魔太阿神光寶劍來。」

道童取到。

師父曰:「此劍是吾師父東華帝君傳與吾,吾傳與汝。」

這洞賓雙膝跪下:「領我師法旨。」

師父曰:「此劍能飛取人頭,言說住址姓名,唸咒罷,此劍化為青龍,飛去斬首,口中銜頭而來,有此靈顯。

有咒一道,飛去者如此如此;再有收回咒一道,如此如此。」

言罷,洞賓納頭拜授,背了劍曰:「告吾師,弟子只今日拜辭下山去。」

師曰:「且住,且住!你去未得。

汝若要下山 ,依我三件事,方可去。」

洞賓曰:「告我師,不知那三件事?」

師曰:「第一件,到中原之地,休尋和尚鬧,依得麼?」

洞賓曰:「依得。」

師曰:「第二件,將吾寶劍去要將回來,休失落了,依得麼?」

洞賓曰:「依得。」

師曰:「第三件,與你三年限滿,休違了。

如違了限,即當斬首滅形,依得麼?」

洞賓曰:「依得。」

師父大喜道:「好去,好去!」洞賓曰:「蒙我師傳法與弟子,年代劫數,地理路途,寶劍法語,弟子都省悟了。

今作詩一首,拜謝吾師。

弟子下山度人去也!」詩曰:二十四神清,三千功行成。

雲煙籠地軸,星月遍空明。

玉子何須種,金丹豈用耕?

個中玄妙訣,誰道不長生!

作詩已罷,師父呵呵大笑:「吾弟,汝去三年,度得人也回來,度不得人也回來,休違限次,寶劍休失落了,休惹和尚鬧。

速去速回!」洞賓拜辭師父下山。

卻不知度得人也度不得?正是:情知語是鉤和線,從頭釣出是非來。

這洞賓一就下山,按落雲頭,來到閻浮世上,尋取有緣得道士。

整整行了一年,絕無蹤跡。

有詩為證:自隱玄都不記春,幾回滄海變成塵。

我今學得長生法,未肯輕傳與世人。

洞賓行了一年,沒尋人處,如之奈何?眉頭一縱,計上心來。

在山中曾聽得師父說來,直上太虛頂上觀看,但是紫氣現處,五霸諸侯;黑氣現處,山妖水怪;青氣現處,得道神仙。

去那無人煙處,喝聲起,一道雲頭直到太虛頂上。

東觀西望,遠遠見一處青氣充天而起。

洞賓道:「好!此處必有神仙。」

雲行一萬,風行八千,料來千里路;雲頭一片,去心留不祝看看行到青氣現處,不知何所。

洞賓喚:「土地安在?」

一陣風過處,土地現形,怎生模樣?

衣裁五短,帽裹三山。

手中梨杖老龍形,腰間皂絛黑虎尾。

土地唱喏:「告上仙,呼喚小聖,不知有何法旨?」

洞賓曰:「下界何處青氣現者,誰家男子婦人?」

土地道:「下界西京河南府在城銅駝巷口有個婦人殷氏,約年三十有餘,不曾出嫁。

累世奉道,積有陰果。

此女唐朝殷開山的子孫,七世女身,因此青氣現。」

洞賓曰:「速退。」

風過處,土地去了。

卻說洞賓墜下雲端,化作腌臢人,直入城來。

到銅駝巷口,見牌一面,上寫「殷家澆造細心耐點清油蠟燭」。

鋪中立著個女娘,魚魫冠兒,道裝打扮,眉間青氣現。

洞賓見了,叫聲好,不知高低。

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洞賓叫聲「稽首」,看那娘子,正與澆蠟燭待詔說話。

回頭道:「先生過一遭。」

洞賓上前一看,見怒氣太重,叫聲「可惜」!去袖內拂下一張紙來,上有四句詩曰:出山罰願度三千,尋遍閻浮未結緣。

特地來時真有意,可憐殷氏骨難仙。

詩後寫道:「口口仙作。」

這個女娘見那道人袖中一幅紙拂將下來,一交一 人拾起看時,二「口」為「呂」,知是呂祖師化身。

便教人急忙趕去,尋這個先生。

先生化陣清風不見了。

殷氏心中懊悔。

正是:無緣對面不相逢!只因這四句詩,風魔了這女娘一十二年。

後來坐化而亡。

只說洞賓不覺又早一年光景,無尋人處。

且去太虛頂上觀看,只見一匹馬飛來。

到面前下馬離鞍,背上宣筒裡取出請書來:「告上仙:東京開封府馬行街居住,奉道信官王惟善,於今月十四日,請道一壇,就家庭開建奉真清醮三百六十分位齋。

請往來道士二千員,恭為純陽真一人度誕之辰。

特繼請狀拜請。」

洞賓聽說:「吾忘其所以,來朝是吾生日。

符官有勞心力遠來!」符官曰:「小聖直到終南山,見老師父說,上仙在中原之地,特尋到此,得見上仙。」

洞賓於荊筐籃內,取一個仙果,與符使吃了。

拜謝上馬而去。

洞賓一道雲頭直到東京人不到處,墜下雲頭,立住了腳。

若還這般模樣,被人識破。

把頭一擺,喝聲變,變作一個腌臢疥癩先生入城。

行到馬行街,只見揚幡掛榜做好事,上朝請聖邀真。

洞賓卻好到。

人若有願,天必從之。

且看那齋主有緣度他?洞賓到壇上看,卻是個中貴官太尉,好善,奉真修道,眉間微微有些青氣。

洞賓肚內思量:「此人時節未到,顯些神通化他。

初心不退,久後成其正果。」

洞賓吃罷齋,支襯錢五百文,白米五斗。

洞賓言曰:「貧道善能水墨畫,用水一碗,也不用筆,取將絹一匹,畫一幅山水相謝齋襯。」

眾人稟了太尉,取絹一幅與先生。

先生磨那碗墨水,去絹上一潑,壞了那幅絹。

太尉見道:「這廝無禮,捉弄下官,與我拿來!」

先生見太尉焦躁,轉身便去。

眾人趕來,只見先生化陣清風而去。

但見有幅白紙吊將下來,眾人拿白紙來見太尉,太尉打開看時,有四句言語道:齋道欲求仙骨,及至我來不識。

要知貧道姓名,但看絹畫端的。

太尉教取恰才壞了的絹,再展開來看。

不看時萬事全休,看了納頭便拜。

見甚麼來?正是:神仙不肯分明說,誤了閻浮世上人。

王太尉取污了絹來看時,完然一幅全身呂洞賓,才信來的先生是神仙,悔之不及!將這幅仙畫送進入後宮,太后娘娘裱褙了,內府侍奉。

王太尉奏過,將房屋宅子納還朝廷,伴當家人都散了,直到武當山出家。

山中採藥,遭遇純陽真一人,得度為仙。

這是後話。

且說洞賓呂先生三年將滿限期,一人不曾度得,如之奈何?心中悶倦。

只得再在太虛頂上觀看青氣現處。

只見正南上有青氣一股,急駕雲頭望著青氣現處。

約行兩個時辰,見青氣至近,喝聲住,喚:「此間山神安在?」

風過處,山神現形。

金盔金甲錦袍,手執著開山斧,躬身唱喏:「告上仙,有何法旨?」

洞賓道:「下方青氣現處,是個甚麼人家?」

山神曰:「下界一江一 西地面,黃州黃龍山下有個公公,姓傅,法名永善,廣行陰*,累世積善。

因此有青氣現。」

洞賓曰:「速退。」

聚則成形,散則為氣。

先生墜下雲來,直到黃龍山下傅家庭前,正見傅太公家齋僧。

直至草堂上,見傅太公。

先生曰:「結緣增福,開發道心。」

太公曰:「先生少怪!老漢家齋僧不齋道。」

洞賓曰:「齋官,儒釋道三教,從來總一家。」

太公曰:「偏不敬你道門!你那道家說謊太多。」

洞賓曰:「太公,那見俺道家說謊太多?」

太公曰:「秦皇漢武,尚且被你道家捉弄,何況我等!」先生曰:「從頭至尾說,俺道家怎麼是捉弄秦皇漢武?」

太公曰:「豈不聞白氏諷諫曰:海漫漫,直下無底傍無邊。

雲濤雪浪最深處,人傳中有三神山。

山上多生不死藥,服之羽化為神仙。

秦皇漢武信此語,方士年年採藥去。

蓬萊今古但聞名,煙水茫茫無覓處。

海漫漫,風浩浩,眼穿不見蓬萊島。

不見蓬萊不肯歸,童男童女舟中老。

徐福狂言多誑誕,上元太乙虛祈禱。

君看驪山頂上茂陵頭,畢竟悲風吹蔓草!何況玄元聖祖五千言,不言藥,不言仙,不言白日上青天。」

傅太公言畢,先生曰:「我道家說謊,你那佛門中有甚奇德處?」

太公曰:「休言靈山活佛,且說俺黃龍山黃龍寺黃龍長老慧南禪師,講經說法,廣開方便之門;普度群生,接引菩提之路。

說法如雲,度人如雨。

法座下聽經聞法者,每日何止數千,盡皆歡喜。

幾曾見你道門中闡揚道法,普度群生,只獨吃自痾,因此不敬道門。」

呂先生不聽,萬事全休;聽得時,怒氣填胸,問太公:「這和尚今日說法麼?」

太公道:「一年四季不歇,何在乎今日!」呂先生不別太公,提了寶劍,逕上黃龍山來,與慧南長老斗聖。

誰勝誰贏?正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直恁甘忙!事皆前定,誰弱與誰強?且趁閒身未老,盡容他些子疏狂。

百年裡,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常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

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幸對清風明月,簞紋展簾幕高張。

一江一 南好,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

卻才說不了,呂先生徑望黃龍山上來,尋那慧南長老。

話中且說黃龍禪師擂動法鼓,鳴鐘擊磬,集眾上堂說法,正欲開口啟齒,只見一陣風,有一道青氣撞將入來,直衝到法座下。

長老見了,用目一觀,暗暗地叫聲苦:「魔障到了!」便把手中界尺,去卓上按住大眾道:「老僧今日不說法,不講經,有一轉語問你大眾,其中有答得的麼?」

言未了,去那人叢裡走出那先生來道:「和尚,你快道來。」

長老曰:老僧今年膽大,黃龍山下紮寨。

袖中揚起金錘,打破三千世界。

先生呵呵大笑道:「和尚!前年不膽大,去年不膽大,明年亦不膽大,只今年膽大!你再道來。」

和尚言:「老僧今年膽大。」

先生道:「住!

貧道從來膽大,專會偷營劫寨。

奪了袖中金錘,留下三千世界。」

眾人聽得,發一聲喊,好似一風撼折千竿竹,百萬軍中半夜潮。

眾人道:「好個先生答得好!」長老拿界方按定,眾人肅靜。

先生道:「和尚,這四句只當引子,不算輸贏。

我有一轉語,和你賭賽輸贏,不賭金珠富貴。」

去背上拔出那口寶劍來,插在磚縫裡雙手拍著,「眾人聽貧道說:和尚贏,斬了小道;小道贏,要斬黃龍。」

先生說罷,諕得人人失色,個個吃驚。

只見長老道:「你快道來!」先生言:鐵牛耕地種金錢,石刻兒童把線穿。

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川。

白頭老子眉垂地,碧眼一胡一 僧手指天。

休道此玄玄未盡,此玄玄內更無玄。

先生說罷,便回和尚:「答得麼?」

黃龍道:「你再道來。」

先生道:「鐵牛耕地種金錢。」

黃龍道:「住!」和尚言:自有紅爐種玉錢,比先毫髮不曾穿。

一粒能化三千界,大海須還納百川。

六月爐頭噴猛火,三冬水底納涼天。

誰知此禪真妙用,此禪禪內又生禪。

先生道:「和尚輸了,一粒化不得三千界。」

黃龍道:「怎地說,近前來,老僧耳聾!」先生不知是計趲上法座邊,被黃龍一把捽住:「我問你:一粒化不得三千界,你一粒怎地藏世界?且論此一句。

我且問你:半升鐺內煮山川,半升外在那裡?」

先生無言可答。

和尚道:「我的禪大合小,你的禪小合大。

本欲斬你,佛門戒殺。

饒你這一次!」手起一界尺,打得先生頭上一個疙瘩,通紅了臉。

眾人一齊賀將起來。

先生沒出豁,看著黃龍長老,大笑三聲,三搖頭,三拍手,拿了寶劍,入了鞘子,望外便走。

眾人道:「輸了呀!」黃龍禪師按下界方:「大眾!老僧今日大難到了。

不知明日如何?有一轉語曰:五五二十五,會打賀山鼓。

黃龍山下看相撲,卻來這裡吃一賭。

大地甜瓜徹底甜,生擦瓜兒連蒂苦。」

大眾,你道甚麼三鼓掌,三搖頭,三聲大笑,作甚麼生?咦!

本是醍醐味,番成毒一藥仇。

今夜三更後,飛劍斬吾頭。

禪師道罷,眾人皆散。

和尚下座入方丈,集眾道:「老僧今日對你們說,夜至三更,先生飛劍來斬老僧。

老僧有神通,躲得過;神通小些,沒了頭。

你眾僧各自小心。」

眾僧合掌下跪:「長老慈悲,救度則個!」黃龍長老點頭。

伸兩個指頭,言不數句,話不一席,救了一寺僧眾。

正是:勸君莫結冤,冤深難解結。

一日結成冤,千日解不徹。

若將恩報冤,如湯去潑雪。

若將冤報冤,如狼重見蠍。

我見結冤人,盡被冤磨折。

黃龍長老道:「眾僧,牢關門戶,休點燈燭。

各人裹頂頭巾,戴頂帽兒,躲此一夜 ,來日早見。」

眾僧出方丈,自言自語:「今日也說法,明日也說法,說出這個禍來!一寺三百餘僧,有分切西瓜一般,都被切了頭去。」

膽大的在寺裡,膽小的連夜走了。

且說長老喚門公來。

門公到面前唱個喏。

長老道:「近前來。」

耳邊低低道了言語,門公領了法旨自去。

天色已晚,鬧了黃龍寺中,半夜不安跡。

話中卻說呂先生坐在山巖裡,自思:「限期已近,不曾度得一人。

師父說道:休尋和尚鬥!被他打了一界尺,就這般干罷?和尚,不是你便是我!飛將劍去斬了黃龍,教人說俺有氣度。

若不斬他,回去見師父如何答應?」

抬頭觀看,星移斗轉,正是三更時分,取出劍來,分忖道:「吾奉本師法旨,帶將你做護身之寶,休誤了我。

你去黃龍山黃龍寺,見長老慧南禪師,不問他行住坐臥間,速取將頭來。」

唸唸有詞,喝聲道:「疾!」豁剌剌一聲響亮,化作一條青龍,逕奔黃龍寺去。

呂先生喝聲采,去了多時,約莫四更天氣,卻似石沉滄海,線斷風箏,不見回來。

急念收咒語,念到有三千餘遍,不見些兒消息。

呂先生慌了手腳:「倘或失了寶劍,斬首滅形!」連忙起身,駕起雲頭,直到黃龍寺前墜下雲頭。

見山門佛殿大門一齊開著,卻是長老分付門公,教他都不要關閉。

呂先生見了道:「可惜早知這和尚不準備,直入到方丈,一劍揮為兩段。」

徑到方丈裡面,兩枝大紅燭點得明晃晃地,焚著一爐好香,香煙繚繞,禪床 上坐著黃龍長老。

長老高聲大叫:「多口子!你要劍,在這裡!進來取去。」

呂先生揭起簾子,走將入方丈去,道:「和尚,還我劍來。」

長老用手一指,那口劍一半插在泥裡。

呂先生肚裡思量:「我去拔劍,被他暗算,如之奈何?」

道:「和尚,罷,罷,罷!你還了我劍,兩解手。」

長老道:「多口子,老僧不與你一般見識。

本欲斬了你。

看你師父面。」

洞賓聽得:「直恁利害!就拔劍在手,斬這廝!」大踏步向前,雙手去拔劍,卻便似萬萬斤生鐵鑄牢在地上,盡平生氣力來拔,不動分毫。

黃龍大笑。

「多口子,自古道:『人無害虎心,虎無傷人意。

』我要還了你劍,教你回去見師父去;你心中卻要拔劍斬吾!吾不還你劍。

有氣力拔了去。」

呂先生道:「他禁法禁住了,如何拔得去!」便念解法,越念越牢,永拔不起。

呂先生道:「和尚,還了我劍罷休。」

長老道:「我有四句頌,你若參得透,還了你劍。」

先生道:「你道來!」和尚懷中取出一幅紙來,紙上畫著一個圈,當中間有一點,下面有一首頌曰:丹在劍尖頭,劍在丹心裡。

若人曉此因,必脫輪迴死。

呂先生見了,不解其意。

黃龍曰:「多口子,省得麼?」

洞賓頓口無言。

黃龍禪師道聲:「俺護法神安在?」

風過處,護法神現形。

怎生打扮?

頭頂金盔,紺紅撒發朱纓,渾身金甲,妝成慣帶,手中拿著降魔寶杵,貌若顏童。

護法神向前問訊:「不知我師呼召,有何法旨?」

黃龍曰:「護法神,與我將這多口子押入困魔巖,待他參透禪機,引來見吾。

每日天廚與他一個饅頭。」

護法神曰:「領我師法旨。」

護法神道:「先生快請行!」呂先生道:「那裡去?」

護法神曰:「走,走!如不走,一交一 你認得三洲感應護法韋馱尊天手中寶杵!

只重得一萬四千斤!你若不走,直壓你入泥裡去!」呂先生自思量:「師父教我不要惹和尚!」只得跟著護法神入困魔巖參禪。

不在話下。

卻說黃龍寺僧眾,五更都到方丈參見長老。

長老道:「夜來驚恐你們。」

眾僧曰:「得蒙長老佛法浩大,無些動靜。」

長老道:「你們自好睡,卻好鬧了一夜 。」

眾僧道:「沒有甚執照?」

長老用手一指,眾人見了這口寶劍,卻似:分開八片頂陽骨,傾下半桶冰雪水。

眾僧一齊禮拜,方見長老神通廣大,法力高強。

山前山後,城裡城外,男子女人,僧尼道俗,都來方丈,看劍的人,不知其數。

鬧了黃龍山,鼎沸了黃州府。

卻說呂先生坐在困魔巖,耳畔聽得鬧嚷嚷地,便召山神。

山神現形唱喏,問:「寺中為甚熱鬧?」

山神曰:「告上仙:城裡城外人都來看這口寶劍,人人拔不起,因此熱鬧。」

洞賓道:「速退。」

山神去了。

先生自思:「鬧了黃州,師父知道,怎地分說?自首免罪。」

韋天不在,走出洞門,駕雲而起。

且說韋天到困魔巖,不見了呂先生,逕來方丈報與黃龍禪師:「走了呂先生,不知吾師要趕他也不趕?」

禪師道:「護法神,免勞生受。

且回天宮。」

化陣清風而去。

卻說呂先生一道雲頭,直到終南山洞門口立著,見道童向前稽首,道童施禮。

呂先生道:「道童,師父在麼?」

道童言:「老師父山中採藥,不在洞中。」

呂先生徑上終南山尋見師父,雙膝跪下,俯伏在地。

鍾離師父呵呵大笑,自已知道了,道:「弟子引將徒弟來了?不知度得幾人?先將劍來還我。」

呂先生告罪說:「不是處,望乞老師父將就解救弟子!」師父曰:「吾再三分付,休惹和尚們,你頭上的疙瘩,尚然未消,有何面目見吾?你神通短淺,法力未一精一,如何與人鬥勝?徒弟們不曾度得一個,妝這辱門敗戶的事!俺且饒你初犯一次,速去取劍來。」

呂先生:「拜告吾師,免弟子之罪。

此劍被他禁住了,不能得回。」

師父言:「吾修書一封,將去與吾師兄辟支佛看,自然還你。

不可輕易,休損壞了封皮。」

去荊筐籃裡,取出這封書來。

呂先生見了,納頭便拜:「吾師過去未來,俱已知道。」

得了書,直到黃龍寺墜下雲來。

伽藍通報長老:「呂先生在方丈外聽法旨。」

黃龍道:「喚他進來。」

伽藍曰:「吾師有請!」洞賓到方丈裡,合掌頂禮:「來時奉本師法旨,有封書在此。」

長老已知道,教取書來。

呂先生雙手獻上。

長老拆開,上面一個圓圈,圈外有一點,上下有四句偈曰:丹只是劍,劍只是丹。

得劍知丹,得丹知劍。

黃龍曰:「覷汝師父面一皮,取了劍去。」

洞賓向前,將劍輕輕拔起。

「拜謝吾師。

呂巖請問:吾師法語,『圈子裡一點』;本師法語,『圈子上一點』,不知是何意故?」

黃龍曰:「你肯拜我為師,傳道與你。」

呂先生言:「情願皈依我佛。」

前三拜,後三拜,禮佛三拜,三三九拜,合掌抱膝諦聽。

黃龍曰:「汝在座前言,一粒粟中藏世界,小合大圈子上一點。

吾答一粒能化三千界,大合小圈子內一點。

這是道!吾傳與你。」

呂先生聽罷,大徹大悟,如漆桶底脫,「拜謝吾師,弟子回終南山去拜謝師父。」

黃龍曰:「吾傳道與汝,久後休言自會,或詩或詞留為表記。」

就去取那文房四寶將來。

呂先生磨墨蘸筆,作詩一首。

詩曰:捽碎葫蘆踏折琴,生來只念道門深。

今朝得悟黃龍術,方信從前枉用心。

作詩已畢,拜謝了黃龍禪師,逕回終南山,見了本師,納還了寶劍。

從此定性,修真養道,數百年不下山去。

功成行滿,陸地神仙。

正是:朝騎白鹿升三島,暮跨青鸞上九霄。

後府人於鳳翔府天慶觀壁上,見詩一首,字如龍蛇之形,詩後大書「回道人」三字。

詳之,知為純陽祖師也。

詩曰:得道年來八百秋,不曾飛劍取人頭。

玉皇未有天符至,且貨烏金混世流。

分類:三言二拍合集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醒世恆言
第卷 兩縣令競義婚孤女第二卷 三孝廉讓產立高名第三卷 賣油郎獨佔花魁第四卷 灌園叟晚逢仙女第五卷 大樹坡義虎送親第六卷 小水灣天狐詒書第七卷 錢秀才錯占鳳凰儔第八卷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第九卷 陳多壽生死夫妻第十卷 劉小官雌雄兄弟第十一卷 蘇小妹三難新郎第十二卷○印師四調琴娘第十三卷 勘皮靴單證二郎神第十四卷 鬧樊樓多情周勝仙第十五卷 赫大卿遺恨鴛鴦絛第十六卷 陸五漢硬留合色鞋第十七卷 張孝基陳留認舅第十八卷 施潤澤灘闕遇友第十九卷 白玉娘忍苦成夫第二十卷 張廷秀逃生救父第二十一卷 張淑兒巧智脫楊生第二十二卷 呂洞賓飛劍斬黃龍第二十三卷 金海陵縱慾亡身第二十四卷 隋煬帝逸游召譴第二十五卷±孤生歸途鬧夢第二十六卷 薛錄事魚服證仙第二十七卷 李玉英獄中訟冤第二十八卷 吳衙內鄰舟赴約第二十九卷 盧太學詩酒傲公侯第三十卷 李汧公窮邸遇俠客第三十一卷 鄭節使立功神臂弓第三十二卷 黃秀才徼靈玉馬墜第三十三卷 十五貫戲言成巧禍第三十四卷 一文錢小隙造奇冤第三十五卷 徐老僕義憤成家第三十六卷 蔡瑞虹忍辱報仇第三十七卷ˇ子春三入長安第三十八卷 李道人獨步雲門第三十九卷 汪大尹火焚寶蓮寺第四十卷 馬當神風送滕王閣讀後感——過好當下才是真讀後感——民俗小說看明朝讀後感——伴隨了我的青春期讀後感——像物體一樣散發著物美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