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說意》卷四·陽明經·陽明腑證:十陽十明病,自經傳腑之始,發表宜徹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傷寒說意》卷四·陽明經·陽明腑證

傷寒說意

卷四·陽明經·陽明腑證

十陽十明腑證

十陽十明病,自經傳腑之始,發表宜徹,汗出不徹,則經熱郁蒸,自表傳裡。

十陽十氣拂郁,不得汗洩,身熱面赤,煩躁短氣,疼痛不知處所,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此必入胃腑。

若以表藥發之,汗出熱退,猶可不成腑證,遲則傳腑,而成承氣湯證,較之在經,順逆攸分矣。

緣其裡十陽十素盛,而皮十毛十不開,經熱莫洩,則腑熱續發,表裡感應,自然之理也。

究其由來,或失於發表,或發表而汗出不徹,或發汗利水,津亡土燥,皆能致此。

其自太十陽十來者,寒水之衰也,謂之太十陽十陽十明。

自少十陽十來者,相火之旺也,謂之少十陽十陽十明。

自十陽十明本經來者,謂之正十陽十陽十明,全緣燥金之盛也。

其始腑熱未盛,猶見惡寒,及其腑熱已盛,則惡寒自罷。

內熱蒸發,汗出表退,風寒悉去,全是一十十團十十燥火內燔。

俟其手足汗流,臍腹滿痛,日晡潮熱,煩躁譫語,喘滿不臥,則大便已硬,當服下藥。

輕者用調胃承氣湯,早和胃氣,不令燥結,其次用小承氣湯,重者用大承氣湯,下其結糞,以瀉胃熱也。

【13】調胃承氣湯 五十七

大黃去皮,清酒洗,四兩甘草炙,二兩芒硝三合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

少少十溫十服之。

/ 十溫十頓服之,以調胃氣。

/ 頓服。

【76】小承氣湯 五十八

大黃酒洗,四兩厚樸炙,去皮,二兩枳實大者炙,五枚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十溫十二服。

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75】大承氣湯 五十九

大黃酒洗,四兩厚樸炙,去皮,半斤枳實炙,五枚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鬥,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十溫十再服。

得下,余勿服

下期

凡服下藥,宜俟六日經盡之後,腑熱內實,表邪外解,乃無後慮,不可早攻,以致他變。

若微見惡寒,便是表證未解,慎不可下,下之表十陽十內陷,遂成結胸諸證,當先服表藥,表解而後下之。

若不大便五六日,經盡表解,下證悉具,是為可下之期。

觀其小十便,若水道不利,日僅一兩次,則其胃中必不結燥,遲即自能大便,不可下也,小十便一利,大便必干,乃可以大承氣下之。

若其昏迷,不索茶水,則小十便不必甚利,亦有結糞,下證已備,恐難再緩。

先與小承氣湯一杯,湯入腹中,後門失氣者,此有結糞,以結糞阻格,胃氣壅遏,胸腹脹塞,故作痛滿,小承氣瀉其積氣,因後失於魄門也,宜以大承氣下之。

如服小承氣而不失氣者,此必初硬後溏,切不可下。

胃無結燥,下之敗其裡氣,恐致脹滿不能飲食,則為禍不小矣。

下證

腑熱已盛,結糞堵塞,不得洩路,非下不可,當審觀下證,以投承氣。

其一,日晡潮熱。

以金旺於申酉,至期熱發,如海水潮汐,應期不爽也。

其一,手足汗出。

以四肢秉氣於胃,胃熱四達,手足蒸洩,渙然流漓也。

其一,煩躁懊惱。

以胃氣壅遏,不得下行,燥十熱郁發,心君撓(撓 通擾。

)亂也。

其一,昏冒譫語。

以胃熱熏蒸,消亡心液,神明迷感,昏狂不清也。

其一,喘呼不臥。

以胃熱上燔,肺金被克,清氣沖逆,不得安臥也。

其一,嘔不能食。

以胃土郁遏,濁氣上湧,水谷不下,噁心欲嘔也。

其一,心胸痞硬。

以胃土沖逆,甲木不降,濁氣填塞,固結不開也。

其一,臍腹痛滿。

以燥糞堵塞,胃氣遏閉,蓄積莫容,不得通達也。

凡此諸證,皆大便結塞,胃熱郁升之故。

胃以下行為順,上行為逆,燥矢阻礙,下竅秘澀,胃郁莫洩,因而逆行。

下其結糞,腸竅通達,腑熱洩而胃氣順矣。

緣燥矢為害,燥矢不去,胃郁無從洩也。

視其小十便,順利舒長,診其脈候,沉緩實大,而兼見以上諸證,宜大承氣瀉之,無庸疑也。

若於蒸蒸發十熱之時,早和以調胃承氣,稍重者,小承氣微清胃熱,不令異時燥結,更為妙也。

急下三證

胃腑始病,下不妨遲,若其內熱燔蒸,三十陰十被爍,十精十液消亡,遂成死證,法當急下,不可緩也。

其一,臍腹痛滿,是燥土勝濕,傷及脾十陰十。

以腹滿,太十陰十之證,太十陰十之濕,化而為十陽十明之燥,燥土壅遏,是以痛滿也。

其一,發十熱汗多,是燥土克水,傷及腎十陰十。

以腎主五液,入心為汗,汗多熱甚,則腎水耗洩,胃土焦枯,以燥土而滲少水,勢必竭流也。

其一,目睛不和,是燥土侮木,傷及肝十陰十。

以肝竅於目,目光之明燭,緣神魂之發露,目睛之宛轉,因營血之滋榮,所謂目受血而能視也。

土金燥十熱,煎熬營血,血枯木勁,筋脈焦槁,目系不柔,是以直視不轉也。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傷寒說意
自敘六經解六氣解營衛解風寒解傳經解裡氣解卷一·太陽經·風寒原委卷一·太陽經·提綱卷一·太陽經·太陽中風桂枝湯證卷一·太陽經·太陽傷寒麻黃湯證卷一·太陽經·太陽風寒兩感桂麻各半湯證卷一·太陽經·太陽風寒大青龍湯證卷一·太陽經·衄血卷一·太陽經·太陽傷寒小青龍湯證卷一·太陽經·太陽風寒白虎湯證卷一·太陽經·太陽傷寒五苓散證卷一·太陽經·太陽風寒抵當湯證卷一·太陽經·太陽傳經二·太陽經壞病/太陽壞病入厥陰髒證·提綱二·太陽經壞病/太陽壞病入厥陰髒證·汗下後脈浮二·太陽經壞病/太陽壞病入厥陰髒證·汗下後小便不利二·太陽經壞病/太陽壞病入厥陰髒證·汗下後汗出發喘二·太陽經壞病/太陽壞病入厥陰髒證·汗下後煩渴二·太陽經壞病/太陽壞病入厥陰髒證·汗下後昏冒二·太陽經壞病/太陽壞病入厥陰髒證·汗後惡熱二·太陽經壞病/太陽壞病入厥陰髒證·火劫亡陰二·太陽經壞病/太陽壞病入厥陰髒證·火熨亡陰二·太陽經壞病/太陽壞病入厥陰髒證·火逆傷血二·太陽經壞病/太陽壞病入厥陰髒證·汗後發渴二·太陽經壞病/太陽壞病入厥陰髒證·汗後亡陽二·太陽經壞病/太陽壞病入厥陰髒證·汗後吐洩二·太陽經壞病/太陽壞病入厥陰髒證·吐後煩吐二·太陽經壞病/太陽壞病入厥陰髒證·下後洩利身疼二·太陽經壞病/太陽壞病入厥陰髒證·下後身痛脈遲卷二·太陽經壞病/太陽壞病入厥陰髒證·下後洩利喘汗卷二·太陽經壞病/太陽壞病入厥陰髒證·下後胸滿發喘卷二·太陽經壞病/太陽壞病入厥陰髒證·汗下後心下滿痛小便不利腹滿心煩卷二·太陽經壞病/太陽壞病入厥陰髒證·汗吐下後心煩卷二·太陽經壞病/太陽壞病入厥陰髒證·汗後表虛漏洩惡風惡寒卷二·太陽經壞病/太陽壞病入厥陰髒證·汗吐下後心滿氣沖頭眩身搖心悸肉瞬卷二·太陽經壞病/太陽壞病入厥陰髒證·汗下後發作奔豚卷二·太陽經壞病/太陽壞病入厥陰髒證·火劫溫針後驚悸發狂卷二·太陽經壞病/太陽壞病入厥陰髒證·火逆汗下後煩躁卷二·太陽經壞病/太陽壞病入厥陰髒證·汗後吐蛔卷三·太陽經壞病結胸痞證/太陽壞病痞證·提綱卷三·太陽經壞病結胸痞證/太陽壞病痞證·結胸大陷胸湯證卷三·太陽經壞病結胸痞證/太陽壞病痞證·結胸諸變卷三·太陽經壞病結胸痞證/太陽壞病痞證·髒結卷三·太陽經壞病結胸痞證/太陽壞病痞證·誤下諸變卷三·太陽經壞病結胸痞證/太陽壞病痞證·誤下脾陷卷三·太陽經壞病結胸痞證/太陽壞病痞證·痞證表裡卷三·太陽經壞病結胸痞證/太陽壞病痞證·清上溫下卷三·太陽經壞病結胸痞證/太陽壞病痞證·瀉心諸變卷三·太陽經壞病結胸痞證/太陽壞病痞證·瀉心變法卷三·太陽經壞病結胸痞證/太陽壞病痞證·瀉水排飲卷四·陽明經·提綱卷四·陽明經·陽明初病葛根湯證卷四·陽明經·陽明腑證卷四·陽明經 亡津便燥卷四·陽明經 瘀血卷四·陽明經 熱入血室卷五·陽明經虛證/陽明入太陰證 提綱卷五·陽明經虛證/陽明入太陰證 溏洩噦噫卷五·陽明經虛證/陽明入太陰證 衛虛無汗胃逆咳嘔卷五·陽明經虛證/陽明入太陰證 濕旺心痞卷五·陽明經虛證/陽明入太陰證 寒熱脈緊卷五·陽明經虛證/陽明入太陰證 汗下亡陽卷五·陽明經虛證/陽明入太陰證 譫語鄭聲卷五·陽明經虛證/陽明入太陰證 汗出緊愈卷五·陽明經虛證陽明入太陰證 濕盛發黃卷五·陽明經虛證陽明入太陰證 三陽合病發黃卷五·陽明經虛證陽明入太陰證 三陽合病發黃卷五·陽明經虛證/陽明入太陰證 陽明少陽合病卷六·少陽經 提綱卷六·少陽經 少陽小柴胡湯證卷六·少陽經 少陽連太陽經證卷六·少陽經 少陽入陽明腑證卷六·少陽經 經腑雙結卷六·少陽經 少陽傳裡卷六·少陽經 熱入血室卷七·少陽經壞病少陽壞病結胸痞證 提綱 (卷七)卷七·少陽經壞病少陽壞病結胸痞證 汗後心悸卷七·少陽經壞病少陽壞病結胸痞證 表裡雙解卷七·少陽經壞病少陽壞病結胸痞證 下後心驚卷七·少陽經壞病少陽壞病結胸痞證 汗下後寒濕發黃卷七·少陽經壞病少陽壞病結胸痞證 誤下成結胸卷七·少陽經壞病少陽壞病結胸痞證 誤下成痞卷八·太陰經 提綱卷八·太陰經 痛滿吐利卷八·太陰經 太陰四逆湯證卷八·太陰經 腹痛腹滿卷八·太陰經 發黃卷九·少陰經 提綱卷九·少陰經 少陰連太陽經證卷九·少陰經 誤汗亡陽卷九·少陰經 少陰裡證卷九·少陰經 咽痛卷九·少陰經 吐利卷九·少陰經 下利卷九·少陰經 下利脈微卷九·少陰經 便膿血卷九·少陰經 死證卷九·少陰經 陽復卷九·少陰經 土勝水負卷九·少陰經 卷九·少陰經 卷九·少陰經 急下三證卷十·厥陰經 提綱卷十·厥陰經 厥陰烏梅丸證卷十·厥陰經 厥熱勝復卷十·厥陰經 陰陽消長卷十·厥陰經 陰勝卷十·厥陰經 洩利卷十·厥陰經 嘔吐卷十·厥陰經 死證卷十·厥陰經 陽復附錄:《傷寒論》中有而書中不載的方子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