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第五十四回 元太后駕游五台山:元至元三十年,湘潭各處,相繼陷沒。湖廣行省左丞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元代野史》第五十四回 元太后駕游五台山

元代野史

第五十四回 元太后駕游五台山

第五十四回元太后駕游五台山

元至元三十年,湘潭各處,相繼陷沒。

湖廣行省左丞,飛章告急。

世祖昏耄病憒中,心志衰頹,無意出師。

時常山王成吉思帖木兒兵敗。

表至,世祖不覽,丞相完澤安童等憂之。

十月紫微垣彗星見,抵斗魁,光芒丈餘,三月乃滅。

甲午春,正月,壬子,世祖不豫,以天變告警。

免朝賀。

越日,御紫檀殿,召平章政事不忽木。

問以天變如何可銷?

不忽木奏曰:「風雨自天而至,人則棟宇以待之。

江河為地之限,人則舟楫以通之。

天地有所不能者,人則為之。

此人所以與天地參也。

且父母怒,人子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故易曰:『君子以恐懼修石,詩曰:『敬天之怒,無敢馳驅』,三代聖王,剋剋謹天戒,鮮有不終。

漢文之世,同日山崩者二十有九,日食地震,頻歲有之。

善用此道,天亦悔禍,海內-安。

此前代之龜鑒也。

願陛下法之。」

因誦文帝日食求言詔,世祖悚然曰:「此言深合朕意。」

既而歎曰:「朕昔年平宋之後,一片雄心。

欲掃盡海內,連年征交趾,搗日本,伐占城。

而叛者四起,命將出師,殆無虛日。

我國家建極開運,垂五十年,而一意用兵,遺黎殘姓,游魄驚魂,虔劉蕩摩,殆欲殲荊而征愈勞,叛愈廣,此皆朕嗜殺之過。

無惑乎天怒人怨,災異告警也。

自今以往,朕不復用兵於海內矣。」

言已而泣,不忽木亦泣奏曰:「陛下善自保征,海內余氛,不日自當平靖。」

世祖曰:「朕所深慮者,廣南故宋耳。

其措畫甚大,在廷諸臣無出其右者,朕撫心自問,恐昔年滅宋、伐陵諸事,未免太過。

自此以後,卿等好為之。」

不忽木叩謝而出。

癸酉世祖隨崩。

時皇太子真金已卒,弘吉刺皇后即傳懿詔,以真金第三子、皇孫鐵木耳即帝位,是為成宗。

尊弘吉刺皇后為徽仁裕聖皇后,同預國政。

後即以御史大夫崔或-獻玉璽賜之。

夏四月,蘭州河清三日,先是世祖不豫,諸王頗懷覬覦。

成宗方在軍中,料理軍務。

欲整飭戎行,討平荊湖,思大有為。

迨世祖既崩,以奔喪至上都。

得即帝位,遂深感徽仁裕聖皇后之力,乃大崇釋教,廣作佛事。

為皇后資冥福,修福寧寺。

合經藏之數,共五千八百四十間。

金碧熒煌,極其華美。

有五台山,在太原府五台縣東北一百四十里,周回五百餘里,高出雲表。

頂皆積土,因謂之台。

分東西南北中。

又東五台,與西五台,相去二百餘里。

直至奉聖州之北,即世傳北方文殊師利,所居之清涼山也,成宗為皇太后修寺。

創始於元貞之初,閱三年而功未竣,花費鉅萬。

群臣有諫阻者,輒罪之。

至大德元年丁酉,又請太后,由上都路,入居庸關。

經可汗州,臨幸五台。

諸王駙馬、六宮妃嬪,隨駕者數千人。

所過郡縣,供億浩繁。

民多逃竄,官吏苦之。

葷薪運米,絡繹於道。

丁男不供,役及婦女。

鑾輿所駐,信宿即行。

飲食委棄,狼籍滿地。

所謂螻蟻人民,沙泥金帛,莫此為甚矣。

御史台臣等,皆畏罪,莫敢發言。

獨監察御史李元禮,上疏諫曰:臣聞五台山創建寺宇,工役俱興,供億繁重,民不聊生。

伏以太皇太后,臨幸五台,尤不可者,有五:盛夏禾稼方茂,民食所仰,騎從經過,不無蹂一躪,一也;親勞聖體,經冒風日,往複數千里,山川之險,萬一調養失宜,悔之何及?二也;天子舉動,必書簡冊,以貽萬世。

書而不法,將焉用之?三也;財不天降,皆出於民。

今日支持調度,百倍曩時,而又勞民傷財,以奉土木,四也;佛以慈悲為教,雖窮天下珍玩供養,不為喜,雖無一物為獻,亦不怒。

今太后欲為兆民求福,而先勞聖體,使天子曠定省之禮,五也。

伏望回轅中道,端處深宮。

上以循先皇后之懿範,次以盡聖天子之孝誠,下以慰元元之望。

如此則不祈福而福自至矣,臣無任屏營之至。

疏入,成宗大怒曰:「此寺,乃先皇帝嘗許修建,腐儒何知?輒敢訕謗!」立命下獄。

敕右丞相完澤、平章不忽木鞫之。

二臣不敢違詔,但遷延其事。

俟帝怒稍解,方為保奏。

時京湖各處守臣,請兵告急。

日有表至,成宗覽畢曰:「廣作佛事,兵戈永息,何事張皇乃爾。」

敕下,令緊守要害而已。

且說太后既幸寺中佈施動以萬計。

諸王駙馬,爭捨金錢,以資福果。

群禿幾富敵於國,藉焚獻以充囊橐,土偶無知也。

太后在寺中,留戀月餘,只候官吏,苦不勝言。

太原各郡生民,日胺月削,賣妻鬻子,死者枕藉於道,生者則負縲紲,猶肩荷重任,鵠面鳩形,含情莫訴。

鑾輿所經,罔不側目,所謂敢怒而不敢言也。

至土門關,有羅雄州酋長,阿那龍少,糾合生番子數百人,攔輿劫駕。

太后大驚,諸王駙馬,極力保護。

命扈從將士剿拿,僅獲生番子百餘人,殺之。

阿那龍少,竟被逸去。

太后受驚得疾,諸王駙馬等十分憂危。

不日至幽州昌平,入居庸關。

此關西連太行,東亙遼海。

狼居胥諸山,皆為襟帶。

太后下令,不出北口,乃由關南,行僅一百二十里,遂抵大郡。

鑾輿至關南相通處,路繞兩崖間,其隘如線,其側如傾,其峻捫參,其降趨井。

而下有深澗,巨石磊塊,艱折萬狀。

凡四十五里,太后正行兩崖間,忽大風驟起,鑾輿幾為所掀,太后驚得魂不附體。

路既險狹,不堪車輦,太后乃下車,令人扶掖而行。

惟舉手膜拜,聲聲我佛有靈而已。

一時風又猛起,隨從多墜崖死者。

太后已心膽俱碎,諸王駙馬、妃嬪內官,無不口出怨言。

太后聞之,病轉增劇。

諸王等急並日而行,始達上都。

帝及文武,出郭迎入太寧宮。

拜賀畢,帝慰勞曰:「太后親勞聖體,駕幸旃檀,佛日增輝。

應受無疆之慶。」

太后搖手泣答曰:「幾乎與官家不能面會矣。」

帝驚問之,諸王駙馬,始言其狀,帝亦驚訝,太后怒曰:「文武當時,何獨無一諫者?」

丞相完澤、平章不忽木,始奏御史李元禮因諫下獄之故。

臣等奉詔,尚未鞫問。

太后取疏觀之,且感且泣曰:「官家若從此諫,土門不受驚矣。」

帝大慚。

即日旨下:李元禮出獄,復其官,以金帛賜之。

自此太后,遂臥病不起。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元代野史
第一回 元世祖貶聖伐陵第二回 程廉訪招賢納士第三回 冬青樹記換君王骨第四回 靈隱寺激怒英雄心第五回 寇復雷大鬧臨安郡第六回 秦錦帛起義紫金山第七回 楊鎮龍兵犯牛渚第八回 鍾明亮入寇藍關第九回 北固亭范國昌望氣第十回 棲霞嶺皇甫惇題詩第十一回 征曰本蒙古喪師第十二回 走占城涪陵返國第十三回 智深獻策掠廣陵第十四回 萬俟蠣棄家走壽春第十五回 種世龍傳檄達荊楚第十六回 楊孝伯擊楫過洞庭第十七回 壽陽城錫帛僭號第十八回 虎丘寺涪陵遇友第十九回 狄招討一征羅浮第二十回 韓搏虎七敗賈翀第二十一回 岳燕超官辭參政第二十二回 狄招討二征羅浮第二十三回 襄陽城賈羽辛授首第二十四回 鐵幢浦秦楠敗兵第二十五回 跖跋將計取南安第二十六回 涪陵公兵進邵武第二十七回 范國昌入夢承簡命第二十八回 劉先鋒修書取漳州第二十九回 趙涪陵聘賢龍首第三十回 狄招討三征羅浮第三十一回 白映雪奇緣有幸第三十二回 寇竹生慘遇無辜第三十三回 翔龍府風雲會合第三十四回 南雄鎮雷雨交兵第三十五回 德報德上官樸免禍第三十六回 冤構冤萬俟蠣殺身第三十七回 涪陵王大興屯田第三十八回 淳於丹論史匡君第三十九回 岳燕超練兵演陣第四十回 藍天蔚棄暗投明第四十一回 謝侍郎燕京死節第四十二回 梅參政淮南召兵第四十三回 金山寺索通盜寶第四十四回 周處台馬陵伏妖第四十五回 梅參政昭關戰死第四十六回 賈平章壽陽篡位第四十七回 鳳凰台大開武選第四十八回 鴛鴦絹巧判良緣第四十九回 岳招討計賺長沙第五十回 慕容長鏖兵武陵第五十一回 西冷橋樊生遇艷第五十二回 木棉庵老魅譚禪第五十三回 扈先鋒收復岳陽郡第五十四回 元太后駕游五台山第五十五回 兩先鋒分剿雲夢第五十六回 岳招討怒打襄陽第五十七回 廣陵散竹生得譜第五十八回 牡丹鈿玉奴擇婿第五十九回 耿星星兵敗海門島第六十回 王用槐吹蕭九嶷山第六十一回 炎宋興復設方鎮第六十二回 眾夷國入貢武都第六十三回 蘇公堤朝雲集句第六十四回 七星巖焦芳殉節第六十五回 雲貞女萬里傳書第六十六回 鍾情人一心合墓第六十七回 宋主重立元祐碑第六十八回 孝伯誤陷金鎖陣第六十九回 韓太尉罵死留夢第七十回 關將軍招降呂大成第七十一回 寶林寺韓昭毀佛第七十二回 摩天嶺三將隕命第七十三回 蘇縣令巧決疑訟第七十四回 王太常詞慰幽魂第七十五回 寇節度力戰青龍嶺第七十六回 狄樞密智破崑崙第七十七回 范僕射登台觀星第七十八回 元世祖入夢崇聖第七十九回 黃金河大破元兵第八十回 太乙陣生擒索虎第八十一回 趙孟釗胨魏捅第八十二回 令狐韜當殿論璽第八十三回 廿四堆宋主掃墓第八十四回 楊妃井太真洗心第八十五回 宋昭帝詔求直諫宋第八十六回 吳草廬不序藏經第八十七回 三清樓公孫醉酒第八十八回 劉蕡墓軒轅還金第八十九回 烏蒙僧巧設騙局第九十回 許廉訪請頒葬制第九十一回 趙完普焚香告天第九十二回 潞安王出守歸國第九十三回 還珠亭冤鬼洩憤第九十四回 清風嶺廉夫祈嗣第九十五回 張士誠販鹽起泰州第九十六回 劉伯溫望氣游西湖第九十七回 脫脫決議開黃河第九十八回 哈麻獻策造龍舟第九十九回 韓節度誤釋友諒第一百回 明太祖應運和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