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性延命錄》前言:人類既生活在一定社會條件中,又生活於相應的大自然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養性延命錄》前言

養性延命錄

前言

一、人與天:

人類既生活在一定社會條件中,又生活於相應的大自然環境內,必然與天這個大自然有著密切不可分關係。

如何處理好這種關係,是養生家一貫關切和研究的課題。

此書引《列子》之言:「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於天地,應於萬類。

」即是說:人生存和死、身一體強弱盛衰,與天地是有密切關聯、與萬物是互相適應的。

因此,只有協調好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人類才能生存。

這是養生家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

強調無論在飲食衣服、生活起居諸方面都必須順應「天道」、「天時」。

人要順應自然,不能違反自然規律辦事,這是人天關係的重要一環;但人天關係還有另外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必須發揮人主觀能動作用,對客觀的自然環境進行積極的改造。

當然是依自然界客觀規律對之進行改造,而不是盲目瞎改胡來。

「我命在我不在天」古代養生家們非常重視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認為「形生智愚,天也;強弱壽夭,人也。

天道自然,人道自己」。

順應自然(天道)與發揮人的主動能動作用去改造自然,這兩方面是矛盾的、對立的;但卻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的。

人類就是在這種與天道既對立又統一中前進,中國的養生文化也是在這種關係中逐漸積累而豐富起來。

註:「天道」指自然界的運動發展規律,「天時」指四季的更替變化。

二、形與神:

「形體」和「一精一神」是構成生命的兩大要素,二者缺一不可。

此書引司馬談《論六家要旨》云:「夫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

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斃。

……故人所以養生者也,所托者形也。

神形離別則死。

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返,故聖人重之。

」《西升經》:「神生形,形成神。

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

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

」因此要養生取得長壽,非從形與神(即身、心)兩方面著手不可。

在養神方面:許多養生家根據道家的清靜無為、清虛自守思想,提出「清靜養神」的方法。

如嚴君平《老子指歸》說:「游心於虛靜,結志於微妙,委慮於無慾,歸計於無為,故能達生延命,與道為久。

」《列子》:「閒心勞形,養生之方也。

」「靜神滅想,生之道也。

」既要清心靜神,就須寡慾;欲一望多了,心不得情,神不得寧。

《小有經》說:「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

在煉形方面,最基本的是要作到「飲食有節,起居有度。

」要在衣食住行,坐臥起居諸方面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此基礎上,加強身一體鍜煉,即此書所主張採用「行氣、導引、按摩、房一中」等方術,以鍜練人的形體,即可延年益壽。

以上兩方面,常人比較注重的是後者,對於前者比較忽視。

實際上前者養神就是修養心一性一,是很重要的。

它對身一體健康有直接的影響。

許多養生家認為,形神二者,神為本,形為從,神疲則形衰,神旺則體健,這是必然結果。

現代科學也證明,道德高尚、行為端正群體,比道德敗壞,內心不一良體,在生病和死亡率上要低得多。

證明養一性一是忽視不得,這也是陶弘景把此書命名「養一性一延命錄」真諦所在。

三、動與靜:

「動與靜」是中國古代哲學中一對重要的課題,也是養生學上兩個重要的概念。

是以動養生好?還是以靜養生好?在古代養生家中有不同主張。

由於古代養生學,最早源出於先秦道家,先秦道家以「清靜」說立論,《老子》之「致虛極,守靜篤」、「無慾以靜,天下將自定」、「清靜為天下正」等觀點,對此有深遠影響,故主靜說最早成為養生學派主流。

他們認為形神二者,神是生命的主宰,形是神的房舍;而神一性一好靜,神靜則居形;神躁則離體,離體則人死。

故而主張以靜養神,反對以躁動以亂神。

前面的形與神一節所舉:「閒心勞形、靜神默想,游心虛靜、委慮無慾、和心少念、靜心損慮」等,就是他們所提倡的主要方法。

至魏晉時,兼攝靜功、動功,合修眾術觀點成了多數養生家的共識。

葛洪說:「凡養生者,欲令多聞而體要,博見而善擇。

偏修一事,不足必賴也。

」他主張行氣、導引、房一中、煉丹同時修習。

本書作者陶弘景是繼葛洪之後的又一代表,他在書中雜采眾家,凡飲食、行氣、導引、房一中等皆分列專章敘述,明顯表現出他兼收並蓄,合修眾術的養生態度。

四、多與少,過與中

「多與少」也是一對相對哲學,在哲學上可以講出很多複雜的道理,而在養生理論中卻有一個簡單而明瞭的原則。

就是少勝於多,過多有害。

這可以運用到衣食住行、起居坐臥等很多方面。

如飲食不宜多,「多則切傷,少則增益」。

即使是美味佳餚,吃過量了,也是有害無益。

行路引起全身運動,能增強人的體質,但走得太遠,會損傷身一體。

睡覺能消疲勞,恢復體力,但睡久了會使人更疲倦。

勞動能活動筋骨,促進血液循環,但勞動強度過大,時間過長,會使身一體受損。

夫妻行一房室生活不可缺,但次數過多,會引起疾病。

休閒遊玩也很必要,但無休止的遊玩也無益健康。

在一精一神生活方面也如此,《小有經》主張:「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養生之都契也。

」與之相反就是十二多,謂「此十二多不除,喪生之本也。

古語云:「過猶不及」,就是說事情作得過分與作得不夠,是一樣的不好。

在養生學中,卻認為「過」比「不及」更糟糕,兩相權衡從其輕,故寧願「少些」不要「過多」。

缺少時可以補救,過多了有時補救無方。

上述「多少」之論中心點,是強調「過」的危害一性一,目的是要大家掌握合適的「度」。

超出了度便「過」,合乎度就是「中」。

但是生活中事務紛繁,人的體質條件各個不一樣,所處的外部環境又是千差萬別,要對每件養生事項都規定出一個統一而一精一確的度是不可能的。

只能給出一個從整體上可大致把握的度。

以上是《養一性一延命錄》主要思想內容,也是該書中最具積極意義的部份。

由於作者是二千多年前的道士,受其世界觀和所處時代的限制和影響,不可避免地會給此書帶來一些錯誤和缺點。

這些都需要讀者善於鑒別和取捨。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養性延命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