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卷十二:黃帝問曰:人之欠者,何氣使然?岐伯對曰:衛氣晝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針灸甲乙經》卷十二

針灸甲乙經

卷十二

欠噦唏振寒噫嚏嚲泣出太息下耳鳴嚙舌善忘善饑第一

黃帝問曰:人之欠者,何氣使然?岐伯對曰:衛氣晝行於一陽一,夜行於一陰一;一陰一主夜,夜主臥;一陽一主上,一陰一主下。

故一陰一氣積於下,一陽一氣未盡,一陽一引而上,一陰一引而下,一陰一陽一相引,故數欠。

一陽一氣盡,一陰一氣盛,則目瞑;一陰一氣盡,一陽一氣盛,則寤。

腎主欠,故瀉足少一陰一,補足太一陽一。

曰:人之噦者何?曰:谷入胃,胃氣上注於肺。

今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

肺主噦。

故補手太一陰一,瀉足太一陰一。

亦可以草刺其鼻,嚏而已,無息而疾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

曰:人之唏者何?曰:此一陰一氣盛而一陽一氣虛,一陰一氣疾而一陽一氣徐,一陰一氣盛一陽一氣終,故為唏者。

一陰一盛一陽一絕,故補足太一陽一,瀉足少一陰一。

曰:人之振寒者何?曰:寒氣客於皮膚,一陰一氣盛一陽一氣虛,故為振寒寒慄,補諸一陽一。

曰:人之噫者何?曰: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

補足太一陰一、一陽一明(一雲補眉本)。

曰:人之嚏者何?曰:一陽一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故為嚏。

補足太一陽一滎、眉本(一雲眉上)。

曰:人之嚲者何?曰:胃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惰,筋脈懈惰,則行一陰一用力,氣不能復,故為嚲。

因其所在補分肉間。

曰:人之哀而泣涕者何?曰: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氣之門戶也。

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搖則宗脈感,宗脈感則液道開,液道開故涕泣出焉。

液者所以灌一精一濡空竅者也,故上液之道開則泣,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一精一不灌,一精一不灌則目無所見矣,故名曰奪一精一,補天柱,經俠頸,俠頸者頭中分也。

曰:有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知水所從生,涕所從出也?曰:夫心者五臟之專一精一也,目者其竅,華色其榮。

是以人有德,則氣和於目,有亡憂知於色。

是以悲哀則泣下,泣下水所由生也。

眾一精一(《素問》作水宗)者積水也;積水者至一陰一也;至一陰一者腎之一精一也。

宗一精一之水所以不出者,是一精一持之也,輔之裹之,故水不行也。

夫氣之傳也,水之一精一為志,火之一精一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

故諺言曰:心悲又名曰志悲。

志與心一精一共湊於目也。

是以俱悲則神氣傳於心一精一,上下傳於志而志獨悲,故泣出也。

泣涕者腦也,腦者一陽一(《素問》作一陰一)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腦滲為涕。

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涕從之者,其類也。

夫涕之與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生則俱生(《太素》作出則俱亡),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相從者,所屬之類也。

曰:人哭泣而泣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從之,何也?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

不泣者,神不慈也。

神不慈則志不悲,一陰一陽一相持,泣安能獨來。

夫志悲者惋,惋則沖一陰一,沖一陰一則志去目,志去則神不守一精一,一精一神去目,涕泣出也。

夫經言乎,厥則目光無所見。

(自涕之與泣者以下至目光無所見原本漏,今以《素問》《靈樞》補之)。

夫人厥則一陽一氣並於上,一陰一氣並於下,一陽一併於上,則火獨光也;一陰一併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

夫一水不能勝五火,故目盲。

是以氣沖風,泣下而不止,夫風之中目也。

一陽一氣內守於一精一,是火氣燔目,故見風則泣下也。

有以比之,夫(《素問》下有火字)疾風生,乃能雨,此之類也(《九卷》言其形,《素問》言其一精一,亦互相發明也)。

曰:人之太息者何?曰:憂思則心繫急,心繫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

補手少一陰一、心主,足少一陽一留之。

曰:人之羨下者何?曰:飲食皆入於胃,胃中有熱,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下。

補足少一陰一。

曰:人之耳中鳴者何?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

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

補客主人,手大指甲上與肉交者。

曰:人之自嚙舌者何?曰:此厥逆走上,脈氣皆至也。

少一陰一氣至則自嚙舌,少一陽一氣至則嚙頻;一陽一明氣至則嚙唇矣。

視主病者補之。

曰:人之善忘者何?曰: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

虛則榮衛留於下,久不以時上,故善忘也。

曰:人之善饑不嗜食者何也?曰:一精一氣並於脾則熱留於胃,胃熱則消谷,消谷故善饑,胃氣逆上故胃脘塞,胃脘塞故不嗜食。

善忘及善饑,先視其腑臟,誅其小魁,後調其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凡此十四邪者,皆奇邪走空竅者也。

邪之所在,皆為不足。

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善鳴,頭為之傾,目為之瞑;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善鳴,補之足外踝下留之;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悶。

急刺足大指上二寸留之,一曰補足外踝下留之。

寒氣客於厭發喑不能言第二

黃帝問曰: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何氣不行?少師對曰:咽喉者水谷之道路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音聲之戶也。

唇口者音聲之扇也;舌者音聲之機也;懸壅垂者音聲之關也;頏顙者分氣之所洩也;橫骨者,神氣之所使,主發舌者也。

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閉,分氣失也。

其厭小而薄,則發氣疾,其開闔利,其出氣易,其厭大而厚,則開闔難,其出氣遲,故重言也。

所謂吃者,其言逆,故重之。

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機扇,機扇開闔不利故無音。

足少一陰一之脈上繫於舌本,絡於橫骨,終於會厭,兩瀉血脈,濁氣乃辟。

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復取之天突,其厭乃發也。

暴喑氣硬,刺扶突與舌本出一血。

喑不能言,刺腦戶。

暴喑不能言,喉嗌痛,刺風府。

舌緩,喑不能言,刺喑門。

喉痛喑不能言,天突主之。

暴喑氣哽,喉痺咽腫,不得息,食飲不下,天鼎主之。

食飲善嘔,不能言,通谷主之。

喑不能言,期門主之。

暴喑不能言,支溝主之。

喑不能言,合谷及湧一泉、一陽一交主之。

目不得眠不得視及多臥臥不安不得偃臥肉苛諸息有音及喘第三

黃帝問曰:夫邪氣之客於人也,或令人目不得眠者,何也?伯高對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一液、宗氣分為三隧。

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

營氣者,泌其津一液,注之於脈,化而為血,以營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

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息也。

晝行於一陽一,夜行於一陰一,其入於一陰一也,常從足少一陰一之分間,行於五臟六腑。

今邪氣客於五臟,則衛氣獨營其外,行於一陽一,不得入於一陰一。

行於一陽一則一陽一氣盛,一陽一氣盛則一陽一蹺滿;不得入於一陰一,一陰一氣虛故目不得眠。

治之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一陰一陽一已通,其臥立至。

此所以決瀆壅塞,經絡大通,一陰一陽一得和者也。

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

故其病新發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

曰:目閉不得視者何也?曰:衛氣行於一陰一,不得入於一陽一,行於一陰一則一陰一氣盛,一陰一氣盛則一陰一蹺滿;不得入於一陽一則一陽一氣虛,故目閉焉(《九卷》行作留,入作行)。

曰:人之多臥者何也?曰: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澀(《九卷》作濕,下同)。

澀則分肉不解焉。

腸胃大則氣行留久,皮膚澀分肉不解則行遲。

夫衛氣者,晝常行於一陽一,夜常行於一陰一,故一陽一氣盡則臥,一陰一氣盡則寤。

故腸胃大,衛氣行留久,皮膚澀分肉不解則行遲,留於一陰一也久,其氣不一精一,(一作清)則欲瞑,故多臥矣。

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衛氣之留於一陽一也久,故少臥焉。

曰:其非常經也,卒然多臥者何也?曰:邪氣留於上焦,上焦閉而不通,已食若飲湯,衛氣久留於一陰一而不行,故卒然多臥。

曰:治此諸邪奈何?曰:先視其腑臟,誅其小魁,後調其氣,盛者瀉之,虛者補之,必先明知其形氣之苦樂,定乃取之。

曰: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曰:髒有所傷,及情有所倚,則臥不安(《素問》作一精一所之寄則安,《太素》作一精一有所倚則不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

曰:人之不得偃臥者何也?曰:肺者髒之蓋也。

肺氣盛則脈大,脈大則不得偃臥。

曰:人之有肉苛者何也,是為何病?曰:營氣虛,衛氣實也。

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加苛也,人身與志不相有也,三十日死。

曰:人有逆氣不得臥而有音者,有不得臥而息無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臥行而喘者,有不得臥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臥,臥而喘者,此何髒使然?曰: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一陽一明之逆也。

足三一陽一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

一陽一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也,其氣亦下行。

一陽一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

《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不得隨經上下行,故留經而不行,絡脈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

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水氣客也。

夫水氣循津一液而留(《素問》作流)者也,腎者水髒,主津一液,主臥與喘也。

驚不得眠,善齘水氣上下,五臟游氣也,三一陰一交主之。

不得臥,浮卻主之。

身腫皮膚不可近衣,一婬一濼苛獲,久則不仁,屏翳主之。

足太一陽一陽一明手少一陽一脈動發目病第四

黃帝問曰:余嘗上青霄之台,中陛而惑,獨冥視之,安心定氣,久而不解,被發長跪,俯而復視之,久不已,卒然自止,何氣使然?岐伯對曰:五臟六腑之一精一氣,上注於目而為之一精一,一精一之裹(《靈樞》作窠,下同)者為眼,骨之一精一者為瞳子,筋之一精一為黑一精一(《靈樞》作黑眼),血之一精一為其絡,氣之一精一為白一精一(《靈樞》亦作白眼),肌肉之一精一為約束,裹契(一作擷)筋骨血氣之一精一而與脈並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

故邪中於頭目,逢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入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

邪中之一精一,則其一精一所中者不相比,不相比則一精一散,一精一散則視歧,故見兩物也。

目者,五臟六腑之一精一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

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

是故瞳子黑眼法於一陰一,白晴赤脈法於一陽一,故一陰一陽一合揣(《靈樞》作傳)而一精一明也。

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所捨也,故神分一精一亂而不揣(一作轉),卒然見非常之處,一精一氣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

曰:余疑何其然也,余每之東苑,未嘗不惑,去之則復。

余惟獨為東苑勞神乎,何其異也?曰:不然,夫心有所喜,神有所惡,卒然相惑則一精一氣亂,視誤故惑,神移乃復,是故間者為迷,甚者為惑。

目眥外決(一作次)於面者,為銳眥;在內近鼻者,上為外眥,下為內眥。

目色赤者病在心,白色者病在肺,青色者病在肝,黃色者病在脾,黑色者病在腎,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一陽一病;從下上者,一陽一明病;從外走內者,少一陽一病。

夫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一作洞)。

鼻淵者,濁涕下不止,傳為鼽懵(《素問》作衄蔑),瞑目,故得之氣厥。

足一陽一明有俠鼻入於面者,名曰懸顱,屬口對入系目本。

頭痛,引頷取之,視有過者取之,損有餘,補不足,反者益甚。

足太一陽一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

頭目苦痛,取之在項中兩筋間,入腦乃別,一陰一蹺一陽一蹺一陰一陽一相交,一陽一入一陰一出,一陰一陽一交於銳眥,一陽一氣絕則乃瞑目,一陰一氣絕則眠。

目中赤痛,從內眥始,取之一陰一蹺。

目中痛不能視,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後取天牖、風池。

青肓,遠視不明,承光主之。

目瞑遠視■〈硫,目代石〉■〈硫,目代石〉,目窗主之,目■〈硫,目代石〉■〈硫,目代石〉赤痛,天柱主之。

目眩無所見,偏頭痛,引外眥而急,頷厭主之。

目不明,惡風日,淚出憎寒,目痛目眩,內眥赤痛,目■〈硫,目代石〉■〈硫,目代石〉無所見,眥癢痛,一婬一膚白翳,睛明主之。

青肓無所見,遠視■〈硫,目代石〉■〈硫,目代石〉,目中一婬一膚,白膜覆瞳子,目窗主之。

目不明,淚出,目眩瞀,瞳子癢,遠視■〈硫,目代石〉■〈硫,目代石〉,昏夜無見,目瞬動,與項口參相引,僻口不能言,刺承泣。

目痛口僻戾(一作淚出),目不明,四白主之。

目赤黃,顴窌主之。

睊目,水溝主之。

目痛不明,齦交主之。

目瞑身汗出,承漿主之。

青盲■〈目遺〉目惡風寒,上關主之。

青盲,商一陽一主之。

■〈目遺〉目,目■〈硫,目代石〉■〈硫,目代石〉,偏歷主之。

眼痛,下廉主之。

■〈目遺〉目,目■〈硫,目代石〉■〈硫,目代石〉,少氣,灸手五里,左取右,右取左。

目中白翳,目痛泣出,甚者如脫,前谷主之。

白膜覆珠,瞳子無所見,解溪主之。

手太一陽一少一陽一脈動發耳病第五

暴厥而聾,耳偏塞閉不通,內氣暴薄也。

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留瘦著也。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黃帝問曰:刺節言發蒙者,刺府腧以去府病,何俞使然?岐伯對曰:刺此者,必於白日中,刺其耳聽(一作聽宮),中其眸子,聲聞於外,此其俞也。

曰:何謂聲聞於外?曰:已刺以手堅按其兩鼻竅令急偃,其聲必應其中。

耳鳴,取耳前動脈。

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膿,若有干■〈適〉抵(一本作盯聹),耳無聞也。

耳聾,取手少指(《太素》雲少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先取手,後取足。

耳鳴,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後取足。

聾而不痛,取足少一陽一;聾而痛,取手一陽一明。

耳鳴,百會及頷厭、顱息、天窗、大陵、偏歷、前谷、後溪皆主之。

耳痛聾鳴,上關主之,刺不可深。

耳聾鳴,下關及一陽一溪、關沖、腋門,一陽一谷主之。

耳聾鳴,頭頷痛,耳門主之。

頭重,頷痛,引耳中惱惱嘈嘈,和窌主之。

聾,耳中癲溲若風,聽會主之。

耳聾填填如無聞,惱惱嘈嘈若蟬鳴,頞頰鳴,聽宮主之。

下頰取之,譬如破聲,刺此(即《九卷》所謂發蒙者)。

聾,翳風及會宗、下關主之。

耳聾無聞,天窗主之。

耳聾,嘈嘈無所聞,天容主之。

耳鳴無聞,肩貞及完骨主之。

耳中生風,耳鳴耳聾時不聞,商一陽一主之。

聾,耳中不通,合谷主之。

耳聾,兩顳颥痛,中渚主之。

耳熇熇渾渾無所聞,外關主之。

卒氣聾,四瀆主之。

手足一陽一明脈動發口齒病第六

診齲痛,按其一陽一明之來,有過者獨熱,在左者左熱,在右右熱,在上上熱,在下下熱。

臂之一陽一明,有入鼽齒者,名曰大迎,下齒齲取之臂,惡寒補之(一作取之),不惡瀉之(《靈樞》名曰禾窌,或曰大迎。

詳大迎乃足一陽一明脈所發,則當雲禾窌是也。

然而下齒齲又當取足一陽一明大迎,當試可知耳)。

手太一陽一有入頄遍齒者,名曰角孫,上齒齲,取之在鼻與鼽(一作頄)前。

方病之時,其脈盛,脈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一曰取之眉外,方病之時,盛瀉虛補。

齒動痛,不惡清飲,取足一陽一明;惡清飲,取手一陽一明。

舌緩羨下煩悶,取足少一陰一。

重舌,刺舌柱以■〈金非〉針。

上齒齲腫,目窗主之。

上齒齲痛,惡風寒,正營主之。

齒牙齲痛,浮白及完骨主之。

齒痛,顴窌及二間主之。

上齒齲,兌端及耳門主之。

齒間出一血者,有傷酸,齒一床一落痛,口不可開,引鼻中,齦交主之。

頰腫,口急,頰車痛,不可以嚼,頰車主之。

上齒齲痛,惡寒者,上關主之。

厥口僻,失欠,下牙痛,頰腫,惡寒,口不收,舌不能言,不得嚼,大迎主之。

失欠,下齒齲,下牙痛,■〈出頁〉腫,下關主之。

齒牙不可嚼,齦腫,角孫主之。

口僻不正,失欠口不開,翳風主之。

舌下腫,難言,舌縱,戾不端,通谷主之。

舌下腫,難以言,舌縱涎出,廉泉主之。

口僻,刺太淵,引而下之。

口中腫臭,勞宮主之。

口中下齒痛,惡寒■〈出頁〉腫,商一陽一主之。

齒齲痛,惡清,三間主之。

口僻,偏歷主之。

口齒痛,溫留主之。

下齒齲,則上齒痛,腋門主之。

齒痛,四瀆主之。

上牙齲痛,一陽一谷(一作一陽一溪)主之。

齒齲痛,合谷主之,又雲少海主之。

舌縱下,煩悶,一陰一交主之。

血溢發衄第七(鼻鼽息肉著附)

暴癉內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此為胃之大腧五部也(五部,按《靈樞》云:一陽一逆頭痛,胸滿不得息,取人迎。

暴喑氣哽,刺扶突與舌本出一血。

暴聾氣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暴拘攣癇痓,足不任身者,取天柱。

暴痺內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此為胃之五大俞五部也。

今士安散作五一穴一於篇中,此特五部之一耳)。

衄而不止,衃血流,取足太一陽一;大衄衃血,取手太一陽一;不已刺腕骨下;不已,刺膕中出一血。

鼻鼽衄,上星主之。

先取噫嘻,後取天牖、風池。

鼻管疽發為厲,腦空主之。

鼻鼽不利,窒洞氣塞,僻多洟,鼽衄有癰,迎香主之。

鼽衄洟出,中有懸癰宿肉,窒洞不通,不知香臭,素窌主之。

鼻窒口僻,清洟出不可止,鼽衄有癰,禾窌主之。

鼻中息肉不利,鼻頭額頞中痛,鼻中有蝕瘡,齦交主之。

鼻鼽不得息,不收洟,不知香臭,及衄不止,水溝主之。

衄血不止,承漿及委中主之。

鼻不利,前谷主之。

衄,腕骨主之。

手足一陽一明少一陽一脈動發喉痺咽痛第八

喉痺不能言,取足一陽一明;能言,取手一陽一明。

喉痺,完骨及天容、氣捨、天鼎、尺澤、合谷、商一陽一、一陽一溪、中渚、前谷、商丘、然谷、一陽一交悉主之。

喉痺咽腫,水漿不下,璇璣主之。

喉痺食不下,鳩尾主之。

喉痺咽如梗,三間主之。

喉痺不能言,溫留及曲池主之。

喉痺氣逆,口,喉咽如扼狀,行間主之(《千金》作間使)。

咽中痛,不可納食,湧一泉主之。

氣有所結髮瘤癭第九

癭,天窗(一本作天容,《千金》作天府)及臑會主之。

瘤癭,氣捨主之。

揪人雜病第十

黃帝問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為何病?岐伯對曰:胞之絡脈絕也。

胞絡者繫於腎,少一陰一之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無治也,當十月復。

治法曰:無損不足,益有餘,以成其辜(《素問》作沴)。

所謂不足者,身羸瘦,無用■〈金毚〉石也。

無益其有餘者,腹中有形而洩之,洩之則一精一出而病獨擅中,故曰成辜。

曰:何以知懷子且生也?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

診女子,手少一陰一脈動甚者,妊子也。

一乳一子而病熱脈懸小,手足溫則生,寒則死。

一乳一子中風,病熱喘渴(《素問》作鳴),肩息,脈急大,緩則生,急則死。

一乳一子下赤白,腰俞主之。

女子絕子,一陰一挺出不禁白瀝,上窌主之。

女子赤白瀝,心下積脹,次窌主之。

腰痛不可俯仰,先取缺盆,後取尾骶。

女子赤一婬一時白,氣癃,月事少,中窌主之。

女子下蒼汁不禁,赤瀝,一陰一中癢痛,少腹控■〈月少〉,不可俯仰,下窌主之,刺腰一尻一交者兩胂上,以月生死為痏數,發針立已。

腸鳴洩注,下窌主之。

婦人一乳一余疾,肓門主之。

寒熱短氣,臥不安,膺窗主之。

一乳一癰,淒索寒熱,不可接,一乳一根主之。

絕子灸臍中,令有子。

女子手腳拘攣,腹滿,疝,月水不通,一乳一余疾,絕子,一陰一癢,一陰一交主之。

腹滿疝積,一乳一余疾,絕子一陰一癢,(《千金》云:奔豚上腹堅痛,下引一陰一中,不得小一便,刺一陰一交入八分)刺石門。

女子絕子,衃血在內不下,關元主之(《千金》云:胞轉不得尿,少腹滿,石水痛,刺關元,亦宜矣)。

女子一陰一中癢,腹熱痛,一乳一余疾,絕不足,子門不端,少腹苦寒,一陰一癢及痛,經閉不通,中極主之。

婦人下赤白沃後,一陰一中干痛,惡合一陰一陽一,少腹填堅,小一便閉,曲骨(《千金》作屈骨)主之。

女子血不通,會一陰一主之。

婦人子髒中有惡血逆滿痛,石關主之。

月水不通,奔豚洩氣,上下引腰脊痛,氣一穴一主之。

女子赤一婬一,大赫主之。

女子胞中痛,月水不以時休止,天樞主之(《千金》云:腹脹腸鳴,氣上衝胸,刺天樞)。

小竟脹滿,痛引一陰一中,月水至則腰脊痛,胞中瘕,子門有寒,引髕髀,水道主之(《千金》云:大小一便不通,刺水道)。

女子一陰一中寒,歸來主之。

女子月水不利,或暴閉塞,腹脹滿,癃,一婬一濼身熱,腹中絞痛,■〈頹〉疝一陰一腫,及一乳一難,子搶心,若胞衣不出,眾氣盡亂,腹滿不得反覆,正偃臥,屈一膝,伸一膝,並氣沖針上入三寸,氣至瀉之。

婦人無子,及少腹痛,刺氣沖主之。

婦人產余疾,食飲不下,胸脅榰滿,眩目足寒,心切痛,善噫,聞酸臭,脹痺,腹滿,少腹尤大,期門主之。

婦人少腹堅痛,月水不通,帶脈主之。

婦人下赤白,裡急瘛疭,五樞主之。

妒一乳一,(《千金》云:膺胸痛)太淵主之。

絕子,商丘主之。

一穴一在內踝前宛宛中。

女子疝瘕,按之如以湯沃其股內至膝,飧洩,灸刺曲泉。

婦人一陰一中痛,少腹堅急痛,一陰一陵泉主之。

婦人漏下,若血閉不通,逆氣脹,血海主之。

月事不利,見血而有身反敗,一陰一寒,行間主之。

一乳一癰,太沖及復留主之。

女子疝及少腹腫,溏洩,癃,遺溺,一陰一痛,面塵黑,目下眥痛,太沖主之。

女子少腹大,一乳一難,嗌干嗜飲,中封主之。

女子漏血,太沖主之。

女子俠臍疝,中封主之。

大疝絕子,築賓主之。

女子疝,小竟腫,赤白一婬一,時多時少,蠡溝主之。

女子疝瘕,按之如以湯沃兩股中,少腹腫,一陰一挺出痛,經水來下,一陰一中腫或癢,漉青汁若葵羹,血閉無子,不嗜食,曲泉主之。

婦人絕產,若未曾生產,一陰一廉主之。

刺入八分,羊矢下一寸是也。

婦人無子,湧一泉主之。

女子不字,一陰一暴出,經水漏,然谷主之。

女子不下月水,照海主之(《千金》云:痺驚,善悲不樂,如墜墮,汗不出,刺照海)。

婦人一陰一挺出,四肢一婬一濼,身悶,照海主之。

月水不來而多閉,心下痛,目■〈硫,目代石〉■〈硫,目代石〉不可遠視,水泉主之。

婦人漏血,腹脹滿不得息,小一便黃,一陰一谷主之(《千金》云:漏血,少腹脹滿如阻,體寒熱,腹偏腫,刺一陰一谷)。

一乳一癰有熱,三里主之。

一乳一癰驚痺,脛重,足胕不收,跟痛,巨虛下廉主之。

月水不利,見血而有身則敗及一乳一腫,臨泣主之。

女子字難,若胞不出,崑崙主之。

小兒雜病第十一

嬰兒病,在頭一毛一皆逆上者死。

嬰兒耳間青脈起者,瘈,腹痛。

大便青瓣,飧洩,脈大,手足寒,難已;飧洩,脈小,手足溫者,易已。

驚癇脈五,針手足太一陰一各五,刺經太一陽一者五,刺手足少一陰一經絡傍者一,足一陽一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針。

小兒驚癇,本神及前頂、囟會、天柱主之。

如反視,臨泣主之。

小兒驚癇加瘛疭,脊急強,目轉上插,縮筋主之。

小兒驚癇,瘛疭脊強互相引,長強主之。

小兒食晦頭痛,噫嘻主之。

小兒癇發,目上插,攢竹主之。

小兒臍風,目上插,刺絲竹空主之。

小兒癇痓,嘔吐洩注,驚恐失一精一,瞻視不明眵■〈目蔑〉,瘈脈及長強主之。

小兒驚癇不得息,顱息主之。

小兒驚癇如有見者,列缺主之,並取一陽一明絡。

小兒口中腥臭,胸脅榰滿,勞宮主之。

小兒咳而洩,不欲食者,商丘主之。

小兒癇瘈,手足擾,目昏口噤,溺黃,商丘主之。

小兒癇痓,遺一精一溺,虛則病諸癇癲,實則閉癃,少腹中熱,善寐,大敦主之。

小兒臍風,口不開,善驚,然谷主之。

小兒腹滿不能食飲,懸鍾主之。

小兒馬癇,僕參及金門主之。

風從頭至足,瘛疭,口閉不能開,每大便腹暴滿,按之不下,嚏,悲,喘,崑崙主之。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針灸甲乙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