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山堂話本》雨窗集上:董永遇仙傳:典身因葬父,不愧業為傭。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平山堂話本》雨窗集上:董永遇仙傳

清平山堂話本

雨窗集上:董永遇仙傳

入話:

典身因葬父,不愧業為傭。

孝感天仙至,滔滔福自洪。

話說東漢中和年間,去至淮安潤州府丹一陽一縣董槐村,有一人,姓董名永,字延平,年二十五歲。

少一習一 詩書,幼喪母親,止有父親,年六十餘歲。

家貧,惟務農工,常以一小車推父至田頭樹一陰一下,以工食供父。

如此大孝。

時直荒旱,井內生煙,樹頭生火,米糧高貴,有錢沒處買。

董永心思:「離村十里之外,有一傅長者,專一濟窮拔苦,不免去求他。」

乃對父曰:「如此饑荒,無飯得吃。

天色寒冷,孩兒欲去傅長者家,借些錢米來過活。」

父言:「你去,借得與借不得,便回,免一交一 我記念:」

董永辭別父親,二步作兩步而行,正是十二月半天氣,地冷天寒,西北風大作,腹中又饑,身上又冷,捱著饑寒而走。

不想紛紛揚揚,下落一天雪來:

盡道豐年瑞,豐年瑞若何?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話分兩頭。

卻說傅長者正在家中與媽媽賞雪。

這長者見雪下得大,叫院子王仝,去庫中取一千貫錢,倉中搬米十石,在門前散施。

不問男女,皆得救濟。

當時董永也來到門首,見散錢米,遂得錢十貫,米一斗,謝了長者,火急回身。

正是:

求人需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

董永迎風冒雪,靠著錢米回家。

其父見兒子回來,喜不自勝。

董永將錢買柴米,與父烘火,做飯吃了,看那雪時,到晚來越下得緊。

正是:

拳頭大塊空中舞,路上行人只叫苦。

父子二人過了半月有餘,其父因饑寒苦楚成病,忽然一臥不起。

董永心中好苦,要請醫人調治,又無錢物。

指望捱好,不想父親病得五六日身亡。

董永哀哭不止,昏絕幾番。

端的是:

屋漏更遭連夜雨,行船又撞打頭風。

董永自父死後,舉手無措,尋思:「止有我娘舅在東村內往,只得去求他,借些財物買棺木。」

當時徑到娘舅家,備告喪父無錢之事。

娘舅見說,又無現錢,遂將布二匹,絹一匹,借與董永。

董永換具棺木回家,盛停在家中,早晚哭泣。

日間與人耕種度日。

欲要殯葬,又無錢使。

荏苒光一陰一,不覺過了一年有餘,無錢殯送,心思一計:「不免將身賣與人傭工,得錢揭折。」

當日離家,逕投傅長者家,見了院子,央他報說賣身之事。

傅長者出廳,叫董永入來,備問其事。

董永道:「小人姓董名永,丹一陽一縣董槐村人氏。

自幼喪母。

今年又喪父,停柩在家,無錢殯葬。

今日特告長者,情願賣身與長者,欲要千貫錢回家葬父,便來長者家傭工三年。

望長者慈悲方便!」長者見說,乃言:「你是大孝之人!」便教院子取一千貫錢付與董永。

董永拜別長者出門。

正是:

從空伸出拿雲手,提起天羅地網人。

董永將錢回家,至次日,雇倩鄉人扛抬棺木,往南山祖墳安葬已畢。

過了一夜 ,次日收拾隨身行李,鎖了大門,迤邐便行。

行至一株大樹下,歇腳片時,不覺睡著在樹下。

卻說董永孝心,感動天庭。

玉帝遙見,遂差天仙織女降下凡間,與董永為妻,助伊織絹償債,百日完足,依舊升天。

當時織女奉敕,下降於槐樹下。

董永睡著,抬頭見一女子,生得:

月裡嫦娥無比,九天仙女難描。

玉容好似太真嬌,萬種風一流 絕妙。

行動柳腰裊娜,秋波似水遙遙。

金蓮小筍生十指,羞花閉月清標。

那女子啟一點朱唇,露兩行碎玉,向前道個萬福,問:「郎君何故在此?」

董永答禮,道:「小人姓董名永,董槐樹人氏。

自幼失母。

年前喪父,因停柩在家,不能安葬,因此賣身。

葬父已了,今往傅長者家還債。

行走睏倦,少歇於此。

娘子尊問,只得實告。」

道罷,兩淚一交一 流。

仙女道:「原來如此大孝。

好一交一 官人得知,一奴一是句容縣人。

公婆父母皆喪。

不幸先夫過世,難以營生,欲嫁一個好心之人,甘當伏事。」

董永道:「娘子請便,小人告辭。」

仙女道:「今見官人如此大孝,情願與官人結為夫婦,同到傅家還債。

官人心下如何?」

董永答道:「多蒙娘子厚情,又無媒人,難以成事。」

仙女道:「既無媒人,就央槐樹為媒,豈不是好?」

董永再四推卻。

仙女怒道:「非一奴一自賤,因見官人是個大孝之人,故此情願為妻。

你到反意推卻!豈不聞古人云:「有緣千里能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此亦是緣分,何必生疑!」董永無可奈問,只得結成夫婦,攜手而行,乃云:「我前日在傅長者面前,以說傭工三年准債。

今日見我夫妻二人入門,只恐焦皂。」

仙女道:「不妨。

我自幼會得織綢綾綿絹,他必喜歡。」

迤邐行到,二人拜見長者,具言同妻織絹之事。

長者大喜,便間:「要多少絲?」

仙女道:「起首要十斤,一日織十匹。」

長者見說:「我不信,難道生百隻手?既然如此,我只要你織三百匹紵絲,便放你回去。」

當時便與絲十斤,令董永夫妻二人去織。

果然一日一夜 織成十匹紵絲,呈上長者。

長者並家中大小皆驚:「不曾見如此手快之人。」

原來仙女到夜間,自有眾仙女下降幫織,以此織得快。

光一陰一撚指,一月之期,織成紵絲三百餘匹,呈上長者。

長者大喜,言稱:「世間少有這般婦人。」

乃問董永:「你妻非是凡人;若是凡人,如何一月織得三百匹紵絲?」

董永答道:「實不相瞞,是小人路上相遇此婦人,他見我說孝心之事,他便情願嫁我,相幫還債。」

長者道:「有如此之事!你真是孝心所感。

當初說傭工三年,如今正是三月。

我與你黃金十兩,將去別作生理。」

董永當時拜謝長者,領妻出門。

行至舊日槐一陰一樹下暫歇。

仙女道:「當初我與你在此槐樹下結親,如今又三月矣!」不覺兩淚一交一 流。

董永道:「賢妻何故如此?」

仙女道:「今日與你緣盡,出此煩惱。

實不相瞞,我非是別人,乃織女也。

上帝憐你孝意,特差我下降與你為妻,相助還債,百日滿足。

一奴一今懷孕一月,若生得女兒,留在天宮;若生得男兒,送來還你。

你後當大貴,不可洩漏天機。」

道罷,足生祥雲,冉冉而起。

董永欲留無計,仰天大哭:「指望夫妻偕老,誰知半路分離!」哭罷,一徑回到墳前,又哭一場,結一草廬,看守墳塋,不在話下。

卻說傅長者在家無甚事,打開仙女所織之紵絲看時,上面皆是龍文鳳樣,光彩映日月。

長者大驚,不敢隱藏,將此事申呈本府。

府尹問知,有如此孝感之事,具衣奏上朝廷。

漢天子覽表,龍顏大悅,曰:「朕即位已來,累有孝行之人,未嘗有如此大孝之人。」

遂命近臣修詔書一道,宣董永入朝面君。

即日,天使到潤州,府尹著人請董永到府敘禮。

董永大驚,拜道:「董永是一介小人,有何德能,敢勞大人如此敬重!」府尹道:「不必謙辭!閣下乃大孝之人,天子有表在此。」

只見天使取出表來開讀,董永與府尹跪聽。

其表云: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為臣者忠,為子者孝,此人道之大敦,立身之大要也。

故忠者為邦國之權衡,而孝者乃齊家之珍器也。

今據潤州府奏鳴董永之孝感,蓋起自棘籬之間,而知《孝經》大意。

則數居顛沛之際,猶存傭樂之心,此非我國有將興之機乎?而孝子起於郊野者矣!詔書到日,著董永即使覲闕,量才擢用,豈不有感發將來者?欽哉!欽哉!

董永聽罷,望闕謝恩已畢,請天使在驛中安下。

董永回家即辭別親鄰,到次日,拜別府尹,一同天使起程。

正是:

皇恩宣詔往宸京,躍馬揚鞭莫暫停。

一色杏花紅十里,春風得意馬蹄輕。

董永同天使不只一日到京,近臣引見漢天子。

天子大喜,封為兵部尚書,蒞任為官。

不在話下。

卻說傅長者因進貢異樣紵絲,朝廷亦封為僉判之職。

長者有一女兒,名喚做賽金娘子,生得十分容貌,未曾招親。

當日長者與院君商議:「何不將賽金招董永為婿,卻不是好?」

遂央媒人與董永說知此事。

董永聞知,十分歡喜,乃言:「前者之恩,未曾補報。

今又招親,此恩難忘。」

便令媒人拜上傅長者:「小生一聽尊命。」

乃選吉良時,下財納禮,成親已畢。

正是:

清風明月兩相宜,女貌郎才天下奇。

在天願為比翼鳥,入地願為連理枝。

不說董尚書夫妻和睦。

且說天宮織女自與董永別後,不覺十月滿足,生下一子,已得一月,取名叫做董仲舒,遂自送下界來,與董永撫養。

卻說董尚書升廳,只見牌坊下立著一個婦人。

董尚書一交一 人喝問:「那婦人是何人?敢窺望朝臣?」

只見仙女高聲叫道:「忘卻織絹之恩,到來喝我?」

董永聽得,慌忙下廳看時,卻是前妻,吃了一驚,相抱而哭,便道:「今日有何緣,得遇賢妻下降?手中抱者何人?」

仙女道:「是你兒子,今日特送還你。」

董永拜謝,道:「多感賢妻之恩,不知曾取名否?」

仙女道:「玉帝已取名了,喚做仲舒。」

董永大喜,接了孩兒,便道:「自別之後,又早一年有餘。

今日相逢,與你同享榮華,偕老百年。」

仙女笑道:「相公差了。

夫妻自有天數,不可久留。」

說罷,雲生腳下,再冉而起。

董尚書仰天大哭。

只見傅氏夫人聽得,出未看時,便問:「相公如何煩惱?手中抱者何人?」

董永把上項事說了一遍。

夫人一大喜,乃命奶子撫養。

光一陰一撚指,正是:

鳥亂飛,兔不歇,朝來暮往何時徹?女媧會煉補天石,豈會熬膠粘日月?

倏爾已經十餘年,董仲舒年登一十二歲。

父母教他上學讀書,九經書史,無所不通。

一日,正在書院中讀書,只見同學小兒戲罵仲舒道:「無娘子!」仲舒被罵,不敢回言,逕回來,看著董尚書,一把扯往,大哭起來:「不知因何,別人皆罵我做「無娘子」?今且定要見個明白!定要見我親娘!」董尚書乃言:「你娘是天宮仙女,如何得見?」

仲舒聽罷,放聲大哭,道:「若見得母親,便死也瞑目。

若說見不得,就撞死在此。」

董尚書道:「孩兒盡可焦皂!此去長安市上,有一賣卦嚴君平先生,能則過去未來之事。

你可去問他。」

仲舒見說,便將了十文錢,逕來問卦。

嚴君平問道:「小官人欲佔何卦?」

仲舒備言欲見母親之事:「望先生指引只個。」

先生看卦已了,乃言:「你母乃天仙織女,如何得見?」

仲舒聽罷,哭拜在地:「萬望先生指引,死生不忘。」

先生道:「難得這股孝心。

我與你說,可到七月七日,你母親同眾仙女下降太白山中採藥,那第七位穿黃的便是。」

仲舒道:「不知此去太白山,有多少路?」

先生道:「約有三千餘里。」

仲舒道:「我到彼,娘如何肯認我?」

先生道:「那穿黃的,你一把扯住,拜哭起來,他便認你。

若問何人教你來,切不可說是我!」

仲舒取錢拜謝先生而去,逕回府中,見父母,備言:「嚴先生教我往太白山中見母,今日拜別便行。」

董尚書道:「此去太白山二千餘里,虎狼極多,孩兒年幼,如何去得?」

仲舒道:「便死無恨,去心難留!」董尚書見他拚命要去,只得教老王付與盤纏:「伏事孩兒去。」

當日拜別登程,在路饑餐渴飲,夜住曉行,不只一日,來到一座山下,問人時,正是太白山。

行過一重山,只見野鹿含花,山猿獻果;又一重山,只見鮮花翠草亂紛紛,瀑布飛流,此時正是七月七日,忽見一群仙女下來洗藥瓶,仲舒便教老王躲過了,慌走上前,看著第七位穿黃的納頭便拜,扯住了只叫:「母親,丟得孩兒好苦!」

仙女問道:「你是何家孩兒?甚人叫你來?」

仲舒道:「阸兒便是董仲舒,爹爹教我來拜見母親。」

仙女道:「孩兒快回去!此處豺狼傷人,不可久居!」仲舒道:「孩兒千山萬水到此,如何傾打發我回去?」

仙女道:「顯然母子之情難捨,猶恐天上得知,見罪非輕。

你可回去,拜上父親,善養天年。

此必是嚴君平老子饒舌教你來。

你可將此金一瓶 寄與嚴先生,謝他卦靈。

又與你一個銀瓶,腋內有米數合,你將回去,每日只吃一粒,切不可吃多!」說罷,雲生腳下,眾仙女一齊冉冉而起。

仲舒欲要拖住,又去遠了,只得仰天大哭。

老王聽得走來,勸了,挑了行李急回去。

不只一日,己達長安,拜見父母,具說見母一之 事:「多多拜上父親。

寄此金一瓶 與嚴先生。

此一銀瓶,與孩兒戲耍。」

董尚書大喜,便道:「既是你母寄與嚴先生的金一瓶 ,不可有違,快寄將去!」

仲舒即時將了金一瓶 ,逕往嚴先生家裡來。

先生正在門前坐,仲舒拜罷,遞上金一瓶 與先生,道:「母親多多謝上先生,無物相酬,特將此金一瓶 相謝。」

先生接得看時,光彩射目,口中不道,心下思量:「此物乃世上大寶,人所罕見,乃天宮金淨瓶。」

翻來覆去看。

把手去開這瓶蓋時,吃了一驚。

只見從瓶口內飛出一星火來,將上元甲子並知過去未來之書,盡數燒了。

這先生手忙腳亂,急救火時,被煙一衝,不想將雙目皆沖瞎了。

至今流傳瞎子背記蠢子之書,自此始。

仲舒驚得目睜口呆,急奔回家,將銀瓶內米傾出看時,約有七合,呵呵大笑:「母親教我一日吃一粒,如何得飽?不如將此米一頓煮來吃了。」

不想吃飯之後,一日,二日,三日,身已長大魁肥,飯食不吃亦不饑,沒半月光景,身長一丈,腰大十闊,自亦心中驚異,夜不安枕,沒藥可救。

父母見了大驚。

不期其父董永一者受驚,二者年老多病,一疾烏乎。

這仲舒見父已故,哀痛之甚,備衣衾棺槨,送柩同鄉。

安葬已了,守孝三年,不思飲食。

忽一日,對人言道:「前者母親與我仙米,我卻不知,一頓吃了,不料形體變異。

今玉帝差火明大將軍宣我上天,封為鶴神之職。

每遇壬辰癸巳上天,辛亥己酉游歸東北方,四十四日後還天上一十六日也。」

直至於今,萬古千年,在太歲部下為鶴神也。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平山堂話本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