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詞典甚深意思及解釋 - 佛學大詞典在線查詢甚深,佛教詞典甚深詞彙及解釋

佛學知識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二種甚深

佛學大詞典:【二種甚深】謂證甚深與阿含甚深。(一)證甚深者,指諸佛之智慧甚深無量。(二)阿含甚深者,指其智慧門甚深無量。亦即前者為所詮之理甚深,後者乃能詮之教甚深。又證甚深可分為義甚深、實體甚深、內證甚深、依止甚深、無上甚深等五種。阿含甚深分為受持讀誦甚深、修行甚深、果行甚深、增長功德心甚深、快妙事心甚深、無上

五種甚深

佛學大詞典:【五種甚深】甚深,指如來所證之真如理智境界。法華經論以此五法深妙難解,非聲聞、緣覺之所能知,故稱五種甚深。即:(一)義甚深,謂如來所證之種智性義,微妙不可思議。(二)實體甚深,謂如來所證之實相理體,不空不有,非如非異,不可思議。(三)內證甚深,謂如來所證所得之一切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不

依止甚深

佛學大詞典:【依止甚深】為五種甚深之一。謂如來所證悟之真如法體,乃無染無淨,不變不遷,遍於一切法中,不即不離,不可思議,為一切萬有所依止;然此實深妙難解,非聲聞、緣覺者所能了知,故稱依止甚深。〔大明三藏法數卷十九〕(參閱『依止』3051)

甚深觀

佛學大詞典:【甚深觀】西藏語zab-moh!ilta-ba。西藏佛教稱之為中觀(梵ma^dhyamika),相當梵語之gambhi^ra-dars/ana,與瑜伽行之『廣大行』相對。西藏佛教特重學問之相承,至黃教之開祖宗喀巴,在相承上有三種傳承,即以黃教之宗義學而言。所謂三種傳承,即甚深觀、廣大行、加持祈禱三派

實諦甚深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實諦甚深】(術語)五種甚深之一。見甚深條。

十甚深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十甚深】(名數)法界有十種之甚深。見甚深條。

依止甚深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依止甚深】(術語)如來所證之真如法體,遍於一切處,為一切萬有之所依也。五甚深之一。見法華論,三藏法數十九。

金剛一乘甚深教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金剛一乘甚深教】(術語)讚歎真言之教法也。教法堅固,故曰金剛,為一切成佛之法,故曰一乘,秘密深奧,故曰甚深。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毗盧遮那三摩地法曰:『演說如來三密門金剛一乘甚深教。』

甚深大回向經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甚深大回向經】(經名)一卷。失譯。明天菩薩問:雲何少修善本而獲大果?佛答以應修三世諸佛所修慈悲之身口意行,因說十善戒。

五種甚深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五種甚深】(名數)一、義甚深。謂如來所證種智性之義,微妙不可思議也。二、實體甚深。謂如來所證實相之理體,不空不有,非如非異,不可思議也。三、內證甚深。謂如來所得之一切智,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也。四、依止甚深。謂如來所證真如之法體遍於一切處,無染無淨,不變不遷,不即不離也。五、無上甚深。謂如

甚深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甚深】(術語)法之幽妙謂之深,深之極謂之甚。法華經方便品曰:『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又曰:『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探玄記十一曰:『超情曰深,深極曰甚。』

五種甚深

三藏法數:【五種甚深】[出法華論]甚深者。即如來所證真如理智境界也。以此五法深妙難解。非聲聞緣覺之所能知故也。一義甚深義甚深者。謂如來所證種智性義。微妙不可思議也。二實體甚深實體甚深者。謂如來所證實相理體。不空不有。非如非異。不可思議也。三內證深內證甚深者。謂如來所證所得一切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五種甚深

佛學常見辭彙:【五種甚深】義甚深、實體甚深、內證甚深、依止甚深、無上甚深。

依止甚深

佛學常見辭彙:【依止甚深】五甚深之一。見五甚深條。

五種能解甚深義理密意依處

法相辭典:【五種能解甚深義理密意依處】p0290瑜伽四十七卷三頁云:當知菩薩、能解甚深義理密意,亦五依處。何等為五?謂於如來所說契經,隨順甚深甚深顯現空性相應緣性緣起;應知是名第一依處。於毗奈耶,毀犯善巧,還淨善巧;當知是名第二依處。於摩怛理迦,施設建立無倒法相;當知是名第三依處。能正顯除意趣難解諸法相義,當

不可思議甚深

法相辭典:【不可思議甚深】p0338世親釋十卷七頁云:頌曰:煩惱成覺分,生死為涅盤,具大方便故;諸佛不思議。此頌顯示不可思議甚深。謂諸菩薩、具大方便;煩惱集諦,轉成覺分。生死苦諦,即為涅盤。如是一切諸佛聖教,如前所說三因緣故;不可思議。謂自內證故等。

生甚深

法相辭典:【生甚深】p0476世親釋十卷一頁云:佛無生為生者:顯生甚深。以諸如來,無業煩惱同諸凡愚所造作生;故名無生。然有與此相違之生,其相難了,名生甚深。又云:又由十因,應知諸佛生無生相。一、與愚癡不同法故。二、與差別不同法故。三、於攝受得自在故。四、於住持得自在故。五、於棄捨得自在故。六、無二相故。七、唯

示現等覺涅盤甚深

法相辭典:【示現等覺涅盤甚深】p0530世親釋十卷五頁云:頌曰:或現等正覺,或涅盤如火。此未曾、非有。諸佛身常故。此頌顯示示現等覺涅盤甚深;或現等正覺。或涅盤如火者:謂諸如來、或現成佛,或現涅盤。其事如火,或時燒然,或時息滅。諸佛亦爾。或於未熟諸有情類,現般涅盤。或於已熟諸有情類,現成佛果。為欲令彼得解脫故。

自體甚深

法相辭典:【自體甚深】p0599世親釋十卷六頁云:頌曰:佛一切處行,亦不行一處。於一切身現,非六根所行。此頌顯示自體甚深。佛一切處行亦不行一處者:謂後得智、於善不善無記等中,分別而轉。無分別智,不行一處。第二義者,謂變化身、一切處行。其餘二身,不行一處。於一切身現者:即變化身、遍於一切,處處可見。非六根所行者

安立甚深

法相辭典:【安立甚深】p0626世親釋十卷三頁云:無異亦無量者:顯安立甚深。諸佛法身,無差別故;說名無異。無量依止現等覺故;說名無量。

住甚深

法相辭典:【住甚深】p0660世親釋十卷一頁云:第四食為食者:顯住甚深。以佛所食,是不清淨依止住等四種食中第四食故。四種食者:一、不清淨依止住食謂段等四食,令欲纏有情不淨依止而得住故。二、淨不淨依止住食。謂觸等三食。令色無色纏有情淨不淨依止而得住故。由此依止,已離下地諸煩惱故;說名為淨。未離上地諸煩惱故;說名

成熟甚深

法相辭典:【成熟甚深】p0666世親釋十卷四頁云:頌曰:諸佛事相雜,猶如大海水。我已現當作他利、無是思。此頌顯示成熟甚深。諸佛事相雜者:謂諸如來,成熟有情一切事業,悉皆平等。其喻雲何?猶如大海水者:譬如大海,眾流所入,其水相雜;為魚鱉等同所受用。諸佛亦爾。同入法界,所作事業和合無二,等為成熟有情受用。我已現當

法身甚深相有十二種

法相辭典:【法身甚深相有十二種】p0766攝論三卷十九頁云:應知如是所說甚深、有十二種。謂生住業住甚深,安立數業甚深,現等覺甚深,離欲甚深,斷蘊甚深,成熟甚深,顯現甚深,示現等覺涅盤甚深,住甚深,顯示自體甚深,斷煩惱甚深,不可思議甚深。

空甚深相

法相辭典:【空甚深相】p0789顯揚十五卷十頁云:雲何甚深相?頌曰:甚深相、應知取捨無增減。論曰:隨前所說無二道理,雖捨諸法而無所減;雖取諸法而無所增。無取無捨,無增無減,是甚深空相。

甚深慧

法相辭典:【甚深慧】p0880瑜伽八十三卷五頁云:甚深慧者:於甚深空相應緣起隨順諸法,能了知故。又於一切甚深義句,皆能如實善通達故。

甚深妙慧

法相辭典:【甚深妙慧】p0880佛地經論二卷十二頁云:有本復說甚深妙慧。謂他不能窮其底故。

甚深甚細

法相辭典:【甚深甚細】p0880無性釋一卷十三頁云:言甚深者,世聰睿者所有覺慧,窮難底故。言甚細者,諸聲聞等難了知故。二解成唯識論三卷十二頁云:無性有情,不能窮底,故說甚深。趣寂種姓,不能通達,故名甚細。

甚深佛法

法相辭典:【甚深佛法】p0880攝論三卷七頁云:甚深佛法者:雲何名為甚深佛法?此中應釋。謂常住法,是諸佛法。以其法身、是常住故。又斷滅法,是諸佛法。以一切障、永斷滅故。又生起法,是諸佛法。以變化身、現生起故。又有所得法,是諸佛法。八萬四千諸有情行、及彼對治,皆可得故。又有貪法,是諸佛法。自誓攝受有貪有情、為己

甚深廣大教

法相辭典:【甚深廣大教】p0881無性釋七卷三頁云:菩薩於自乘甚深廣大教者:謂緣大乘深廣聖教。其義微細,名為甚深。即法無我殊勝威德相應,名為廣大。即是虛空藏等諸三摩地。是謂所緣。

能解甚深義理密意自性

法相辭典:【能解甚深義理密意自性】p0898瑜伽四十七卷二頁云:若諸菩薩、四無礙解、及即於彼無倒引發正加行智;是名能解甚深義理密意自性。

甚深殊勝

法相辭典:【甚深殊勝】p0881攝論三卷五頁云:甚深殊勝者:謂諸菩薩、由是品類方便善巧,行殺生等十種作業,而無有罪,生無量福;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又諸菩薩、現行變化身語兩業;應知亦是甚深屍羅。由此因緣,或作國王,示行種種惱有情事,安立有情毗奈耶中。又現種種諸本生事,示行逼惱諸餘有情;真實攝受諸餘有情。先令他心、

甚深難見法

法相辭典:【甚深難見法】p0881瑜伽六十六卷十八頁云:復次雲何甚深難見法?謂一切法、當知皆是甚深難見。何以故?第一甚深難見法者,所謂自性絕諸戲論,過語言道。諸法自性、皆絕戲論,過語言道。然由言說、為依止故;方乃可取、可觀、可覺。是故當知一切諸法,甚深難見。

無分別智所有甚深

法相辭典:【無分別智所有甚深】p1092世親釋八卷二十一頁云:次當顯此無分別智所有甚深。此智、為緣依他起性分別事轉?為緣余境?若爾;何失。若緣分別;無分別性、應不得成。若緣余境;余境定無;雲何得緣?非於此非余;非智而是智。與境無有異;智成無分別。非於此非餘者:此智不緣分別為境。無分別故。不緣余境。即緣依他諸分

涅盤甚深廣大及與無量

法相辭典:【涅盤甚深廣大及與無量】p0933瑜伽八十七卷二十頁云:又此涅盤、極難知故;最微細故;說名甚深。種種非一諸行煩惱斷所顯故;說名廣大。現量比量及正教量所不量故;說名無量。

現等覺甚深

法相辭典:【現等覺甚深】p0955世親釋十卷三頁云:頌曰:現等覺非有;一切覺非無。一一念無量有非有所顯。此頌顯示現等覺甚深。現等覺非有者:補特伽羅法非有故。一切覺非無者:由假名理,說一切佛現等覺故。雲何知佛現等正覺?謂一一念無量佛故。此即顯示一一念中、有無量佛、現等正覺。有非有所顯者:此顯真如、是有非有。諸佛

數甚深

法相辭典:【數甚深】p1334世親釋十卷三頁云:無數量一業者:顯數甚深。佛雖無量;而同一業。是故甚深。

緣起甚深

法相辭典:【緣起甚深】p1303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十四頁云:復言:世尊!如余經說:緣起甚深。雲何應知如是緣起甚深之相?世尊告曰:即依十一緣起略義,應知緣起五甚深相。何等為五?一、因甚深,二、相甚深,三、生甚深,四、差別甚深,五、流轉甚深。應知緣起甚深之相,復有五種。何等為五?謂相甚深,引發因果諸分甚深,生起因

聞甚深法無諂信受

法相辭典:【聞甚深法無諂信受】p1265瑜伽四十一卷十三頁云: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若聞甚深、最甚深處;心不信解。菩薩爾時、應強信受,應無諂曲,應如是學:我為非善,盲無慧目。於如來眼隨所宣說,於諸如來密意語言,而生誹謗。菩薩如是自處無知;仰推如來,於諸佛法,無不現知等隨觀見。如是正行,無所違犯。雖無信解

滅諸甚深

法相辭典:【滅諸甚深】p1214集論五卷十三頁云:何等甚深?謂彼諸行究竟寂滅,如是寂滅,望彼諸行,不可說異;不可說不異;不可說亦異亦不異;不可說非異非不異。所以者何?無戲論故。於此義中、若生戲論;非正思議,非道,非如。亦非善巧方便思故。如世尊說:此六觸處、盡離欲滅寂靜沒等。若謂有異;若謂無異;若謂亦有異亦無異

緣起四相最極甚深

法相辭典:【緣起四相最極甚深】p1305瑜伽九十三卷十四下頁云:當知此中諸緣起法,略由四相,最極甚深。何等為四?一、由微細因果,難了知故。二、由無我難了知故。三、由離系有情,而有繫縛,難了知故。四、由有系有情,而離繫縛,難了知故。如彼卷十四頁至十八頁廣釋。

緣起甚深由二因緣開示令淺

法相辭典:【緣起甚深由二因緣開示令淺】p1307瑜伽九十三卷十四頁云:復次緣起本性,最極甚深;而有一能開示令淺。當知此由二因緣故。一、由大師善開示故。二、即由此補特伽羅,成就微細審悉聰敏博達智故。若說、若聽、是諸句義,應知如前攝異門分。

極細甚深

法相辭典:【極細甚深】p1197世親釋二卷八頁云:如是緣起於大乘中極細甚深者:異生覺慧,難了知故;名為極細。阿羅漢等、難窮底故;名為甚深。

業甚深

法相辭典:【業甚深】p1219世親釋十卷一頁云:諸事無功用者:顯業甚深。以諸如來、無功用業、一切等故;名業甚深。又云:復由十因,應知諸佛無功用事而得成立。一、妙斷離故,二、無所依故,三、所作無功用故,四、作者無功用故,五、作業無功用故,六、無所有無功用故,七、本來無差別故,八、所作已辦故,九、所作未辦故,十、

緣起甚深十相

法相辭典:【緣起甚深十相】p1304瑜伽十卷十六頁云:問:如世尊說:緣起甚深。此甚深義,雲何應知?答:由十種相應知緣起甚深義。謂依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說。依無常義者:謂從自種子生,亦待他緣。又從他緣生,亦待自種子。又從自種子及從他緣生,而種及緣,於此生事,無作無用;亦無運轉。又復此二,因性功能,非不是有

離欲甚深

法相辭典:【離欲甚深】p1426世親釋十卷四頁云:頌曰:非染非離染。由欲得出離。了知欲無慾,悟入欲法性。此頌顯示離欲甚深。非染非離染者:貪慾無故;說名非染。以無染故;離染亦無。所以者何?貪染若有;可有離染。染既是無;故無離染。由欲得出離者:由伏斷貪纏,留貪隨眠故;得究竟出離。若不留隨眠;應同聲聞等、入般涅盤故

斷煩惱甚深

法相辭典:【斷煩惱甚深】p1416世親釋十卷七頁云:頌曰:煩惱伏不滅,如毒咒所害。留惑至惑盡,證佛一切智。此頌顯示斷煩惱甚淨。煩惱伏不滅如毒咒所害者:菩薩位中,伏煩惱纏,未滅煩惱。有隨眠故。譬如眾毒,咒力所害,體雖猶在;而不為害。煩惱亦爾。智了知故;體雖猶在;而不為害。留惑至惑盡者:以留隨眠諸煩惱故;不如聲聞

顯現甚深

法相辭典:【顯現甚深】p1467世親釋十卷五頁云:頌曰:眾生罪不現,如月於破器。遍滿諸世間,由法光如日。此頌顯示顯現甚深。若諸世間、不見諸佛,而說諸佛、其身常住;佛身既常;何故不見?眾生罪不現如月於破器者:如破器中,水不得住。水不住故;月則不現。如是有情身中,無有奢摩他水;佛月不現。水喻等持。體清潤故。遍滿諸

斷蘊甚深

法相辭典:【斷蘊甚深】p1416世親釋十卷四頁云:頌曰:諸佛過諸蘊,安住諸蘊中。與彼非一異,不捨而善寂。此頌顯示斷蘊甚深。諸佛過諸蘊安住諸蘊中者:謂諸如來,超過色等五種取蘊;住無所得法性蘊中。與彼非一異者:雖已捨遍計所執諸蘊;而與彼非異。以即安住彼法性故。亦復不一。若是一者;遍計所執,應同法性,成清淨境。不捨

佛說甚深大回向經

閱藏知津:【佛說甚深大回向經】劉宋出佑公錄佛在祇園。明天菩薩問曰,雲何少修善本,而獲大果?佛言,應於去來現在佛所,修慈身口心行,所謂隨喜歎善。又於去來現在諸眾生所,修慈身口心行,所謂持十善戒。以此功德,共一切眾生回向無上菩提。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