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饑
(1)
飢
jī
(2)
(「飢」與「饑」的區別在於,「飢」指肚子餓,「饑」指饑荒。在先秦不相混同,到後來才逐漸通用。「飢」、「饑」現在均簡化為「饑」)
(3)
吃不飽 [hungry;famishing;starving]
飢,餓也。從食,幾聲。--《說文》
可以樂饑。--《詩·陳風·衡門》。箋:「饑者,不足於食也.」
家有常業,雖饑不餓。--《韓非子·飾邪》
或受之饑。--漢·賈誼《論積貯疏》
操軍兼以饑疫。--《資治通鑒》
(4)
又如:飢火(飢餓難忍,如火燒於腹中);饑殍(餓死的人。同餓莩);饑驅(為飢餓所迫,出外奔波謀生);飢火中燒(飢餓難忍。如火燒於腹中)
(5)
通「饑」。荒年,五穀無收 [bad havest]
饑歲之春。--《韓非子·五蠹》
比年不登,人用饑匱。--《後漢書·張奮傳》
(6)
古國名 [Ji state]
西伯伐饑國,滅之。--《史記·殷本紀》
(7)
姓
(1)
饑
jī
(2)
(形聲。從食,幾(jī)聲。本義:荒年,五穀無收)
(3)
同本義 [bad havest]
饑,谷不熟為饑。--《說文》
五穀不熟謂之饑。--《墨子·七患》
降喪饑饉。--《詩·小雅·雨無止》
齊嘗大饑,道旁餓死者不可數也。--《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凶年饑發,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孟子·梁惠王下》
四時不出,天下大饑。--《淮南子·天文》
今山東饑饉,人庶相食。--《漢書·翼奉傳》
(4)
又如:饑荒;饑餒(飢餓);饑時得一口(緊要處得人救濟,恩德深厚);饑氓(逃荒的人);饑歲(荒年)
(5)
[動]︰通「飢」。吃不飽,餓 [hungry;famishing;starving]
黎民不饑不寒。--《孟子·梁惠王上》
寧一月饑,無一旬餓。--《淮南子·說山訓》
牛困人饑日已高。--唐·白居易《賣炭翁》
飢渴而頓踣。--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風雨霜露饑寒顛踣。--清·洪亮吉《治平篇》
(6)
姓
相關:饑 反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