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注
zhu
(1)
(形聲。從水,主聲。本義:灌入,注入)
(2)
同本義 [pour]
注,灌也。--《說文》
振盪注流。--左思《吳都賦》
豐水東注。--《詩·大雅·文王有聲》
聲如震雷破山,淚如傾河注海。--《世說新語·言語》
而澤下注。--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大雨如注。--清·邵長蘅《青門剩稿》
暴雨下如注,水潦成流。--《東觀漢記》
解州鹽澤,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沈括《夢溪筆談》
(3)
又如:把酒注到瓶裡;注溉(灌溉);注螢(以水澆灌螢火);注集(流瀉彙集);注溜(傾瀉的水流)
(4)
集中;聚集 [concentrate]
及弊田,令禽注於虞中。--《周禮·天官·獸人》
謝注神傾意,不覺流汗交面。--《世說新語·文學》
(5)
又如:注心(集中心意,專心);注耳(傾耳);注仰(抬頭注視);注盼(凝視);注神(凝神);注眼(集中目光看);注眸(凝眸);注睇(凝眸斜視)
(6)
解釋古書原文意義為「注」(解釋前人注文的意義為「疏」) [note]
其有明聖人之道,盡六經之意,而不能誦疏與注,一切棄之。--柳冕《與權德輿書》
及景純注《雅》,動植必贊。--《文心雕龍·頌讚》
鄭玄欲注《春秋傳》。--《世說新語·文學》
注曰「不好」,改為「過」。(注曰,在旁邊註明。)--宋·洪邁《容齋續筆》
(7)
又如:注本(帶有註釋的版本);注述(註釋);注訓(註解);注家(註解古籍的人)
(8)
投;擊 [throw]
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昏--《莊子·達生》
(9)
連為一個整體;連接 [join]
首尾連注,千里不絕。--《北史》
船上夥計注好纖繩,跳上干岸。--《何典》
(10)
又如:注易(接連不斷);注連(連屬,接連不斷)
(11)
預示 [presage]
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搜神記》
(12)
塗抹 [daub]
注了紅脂,著意再描雙蛾。--清·洪昇《長生殿·春睡》
注口櫻桃小,添眉桂葉濃。--李賀《惱公》
(13)
記載 [record]
元初五年,平望侯劉毅以太后多德政,欲令早有注記。--《後漢書》
(14)
預先決定 [predestine]
這命須臾!也是年該月值前生注,來到山溪野路。--康海《中山狼》
(15)
附著;安放 [adhere;place]
注旄首曰旌。--《爾雅·釋天》
(16)
輸送 [transport]
令禽注於虞中。--《周禮·天官·獸人》
zhu
(1)
用於賭注。賭博時一次所用的本錢叫一注
李逵道:「我不傍猜,只要博這一博,五兩銀子做一注。」--《水滸全傳》
(2)
用於錢款、交易等。相當於「筆」、「樁」
頭一年,省親連蓋花園子,你算一算那一注花了多少,就知道了。--《紅樓夢》
(3)
用於雨。相當於「陣」、「場」
螢飛漸多屋漸薄,一注愁霖當面落。--陸龜蒙《奉酬襲美苦雨見寄》
(1)
註
zhu
(2)
用文字解釋詞句 [note]
《說文》無註字。《說文解字序》: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五曰轉注。其字作「注。」段玉裁曰:「俗作注」。--清·雷浚《說文外編》
先儒傳埻,一切廢不用。--《宋史》
(3)
又如:批注(加評語和註解);評注(評論並註解);注述(註釋和著述);注官(注出擬授官職);注家(從事註釋的人);注語(用作說明的文字);注贊(關於言行的說明和贊語)
(4)
記載;登記 [register]
一事註乎志,所以惡子也。--《谷梁傳》
重黎記註。--《後漢書》
(5)
又如:注代(古代前後仕官吏替換時登記備案);注記(記載,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