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辭
(1)
辭、辭
ci
(2)
(會意。本義:訴訟,打官司)
(3)
同本義 [legal case;lawsuit]
辭,訟也。--《說文》。按,分爭辯訟謂之辭。
善於辭案條教。--《後漢書·周紆傳》。注:「辭案猶今案牘也。」
皇帝請問下民,鰥寡有辭於苗。--《書·呂刑》
(4)
口供 [oral confession]
明清於單辭,無或私家於獄之兩辭。--《書·呂刑》
無情者不得盡其辭。--《禮記·大學》
其次不辱辭令。--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辭布者。--《周禮·司市故書》。司農注:「辭布,辭訟泉物者也。」
獄辭無謀故者。--方苞《獄中雜記》
有詔即訊,辭服。--《漢書·趙君韓張兩王傳》
使犯死者自春而窮其辭。--柳宗元《斷刑論下》
(5)
言辭;文辭 [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
安定辭。--《禮記·曲禮》。疏:「言語也。」
不以文害辭。--《孟子》。注:「詩人所歌詠之辭。」
辭也者,兼異實之名,以論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說事之言辭。」
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眥之辭。--司馬遷《報任安書》
(6)
又
其次不辱辭令。
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7)
又如:辭色(言辭和容色);辭容(表情;面色);辭旨(言語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8)
特指政令之詞 [order]
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三國誌》裴松之注引
(9)
借口,口實 [excuses]
君子疾夫捨日曰欲之而必為之辭。--《論語·季氏》
曹公,豺虎也,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資治通鑒》
(10)
又如:辭頭(說法;借口)
(11)
中國古代一種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體裁,也叫賦,或辭賦並稱 [Ci,a type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且攜所著書及詩文辭稿本數冊,家書一篋托焉。--梁啟超《譚嗣同傳》
(12)
又如:楚辭
(13)
古體詩的一種 [Ci,a form of classical poetry]。如:木蘭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