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消風散
消風散成分組成:
荊芥穗2兩,甘草(炒)2兩,芎藭2兩,羌活2兩,白殭蠶(炒)2兩,防風(去蘆)2兩,茯苓(去皮,用白底)2兩,蟬殼(去土,微炒)2兩,藿香葉(去梗)2兩,人參(去蘆)2兩,厚樸(去粗皮,薑汁塗炙熟)半兩,陳皮(去瓤,洗,焙)半兩。
消風散出處:
《局方》卷一。
消風散主治:
風濕上攻,或外侵肌膚,頭目昏痛,癢癮疹,眼癢昏澀,耳鳴咳嗽,偏風,小兒瘡疹,急慢驚風,胎風赤爛,婦人血風。
消風散加減:
消風散功效:
消風散用法用量:
每服2錢,茶清調下。如久病偏風,每日3服,便覺輕減。如脫著淋浴,暴感風寒,頭痛身重,寒熱倦疼,用荊芥茶清調下,溫酒調下亦得,可並服之。小兒虛風,目澀昏困,及急慢驚風,用乳香、荊芥湯調下半錢,並不拘時候。
消風散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
消風散臨床應用:
各家論述:
1《醫方考》:風熱則表實,實者宜散之,荊芥、芎藭、防風、羌活皆辛散也;表實例裡虛,虛則宜補之,人參、甘卓、茯苓皆甘補也;風盛則氣壅,厚樸所以下氣,陳、藿所以洩氣;風熱生痰,治以殭蠶;表熱留連,治以蟬退。2《醫方集解》:此足太陽、手太陽藥也。羌、防、荊、芎之辛浮,以治頭目項背之風;殭蠶、蟬蛻之清揚,以去皮膚之風;藿香、厚樸以去惡散滿;參、苓、甘、橘以輔正調中,使風邪無留壅也。
消風散用藥禁忌:
附註:
人參消風散(《衛生寶鑒》卷九)。本方去人參,加雄黃,名「雄風散」。(見《中國醫學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