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那教聖典是什麼意思,佛學大詞典中耆那教聖典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耆那教聖典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耆那教聖典

【耆那教聖典 】

耆那教,梵名Jaina 。耆那教聖典,又作阿笈摩(梵A^gama )、悉檀多(梵Siddha^nta ),系印度耆那教根本經典。西元前三百年頃,首次於華氏城(梵Pa^t!aliputra )以阿達磨嘎地語(梵Ardhama^gadhi^ )結集成書。教祖大雄(梵Maha^vi^ra )歿後九八○年,又於伐拉彼(梵Valabhi^ )第二次結集,始呈今日之面目。計四十六種,略分六類,即:(一)十一種鴦伽(梵An%ga ,意譯『支』),其第十二支已佚失。包含大雄之垂示、出家生活規範、諸聖故事、五戒、善業果與惡業果之實例等。(二)十二種烏凡伽(梵Uvan%ga ),包含解脫之行止與涅槃之次第、生類區分法、中央世界(梵Jambudvi^pa )、日月天體、頻婆娑羅王(梵Bimbisa^ra )與阿闍世王(梵Aja^tas/atru )之因緣等。(三)十種般那(梵Pain!n!a ),包含死、病、人之食量、胎內之狀態、身體之構造、諸天界等。(四)七種佉耶蘇多(Cheyasutta),包含出家在家之正邪行為與心態、犯戒、懺悔等。(五)四種摩拉蘇多(Mu^lasutta),包含信仰、垂示、教理等之雜著,及日常宗教儀式、修行等。(六)二種經(Sutta),由四方面解說耆那教之一般教理、知識等。

 由耆那教之聖典綜觀其教理特徵,概屬於一種出家解脫主義之宗教,蓋此類思想早已流行於雅利安人入侵以前之印度,而與佛教同出一源,然其後之教理發展迥異於佛教者乃在承認『自我為永遠之存在者』,佛教則不僅否認自我之存在,更反對『永遠存在』之概念。此外,耆那教以斷食等之苦行為解脫輪迴之要法,承認微細生類之生命意義,從而強調徹底的不殺與『無所得』之觀念,遂形成一極端之出家主義,此亦異於佛教之中道思想。有關本書之著作有康達康達(梵Kundakunda )之教理精要、五原理精要,及烏麻斯伐梯(梵Uma^sva^ti )之『諦義證得書』等。本書屬耆那教白衣派(梵S/veta^mbara )之教義,至於空衣派(梵Digambara )所依用之經典,系後人加入吠檀多派及婆羅門思想之新作,原典已於三、四世紀頃散佚。〔Sutta^game(An%gaand Upa^n%ga of Jaina) 2 vols.Bombay 1954; W. Schubring : DieLehre der Jainas, nach den altenQuellen dargestellt, GIAPhAⅢ 7Berlin 1935〕

分類:佛學大詞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佛學大詞典
 
漢語學習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