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佛教是什麼意思,佛學大詞典中泰國佛教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泰國佛教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泰國佛教

【泰國佛教 】

泰國(Thailand)位於中南半島中央,古稱墮羅缽底(梵Dva^rapati ),又稱社和缽底、墮和羅。居民為傣族(Thai),原住我國雲南省西南部,以受漢人壓迫,漸遷至湄南河、湄公河沿岸,西元七世紀左右,征服近鄰,建立王國之基礎。十三世紀中葉,於湄南河(Menam)上、中游分別建立蘭那泰王朝(Lanna-thai)與素可泰王朝(Sukho-thai,1257~1436),至十四世紀中葉,兩王朝合併定立國都,正式統一,建立阿踰陀王朝(Auodhya^ 1350~1766,又稱大城王朝),我國稱之為暹羅。統一之前,佛教信仰已甚興盛,造佛建寺之風氣亦極普遍,據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所載,則義淨之時佛法已極盛行。大約傣族人立國前之佛教可分上座部佛教之傳入(西元前三世紀)、大乘佛教之傳入(西元八世紀)、蒲甘佛教之傳入(十一世紀)、錫蘭佛教之傳入(十三世紀)等四個時期,至於信史,則始自素可泰王朝。

 素可泰王朝初期之佛教兼揚上座部與大乘,第五代立泰王(Thammaraja Luthai, 1347~1370)在位通內外典,著三界論,詳述佛教之宇宙觀與人生觀,又領導鑄造佛像,今供於彭世洛府大舍利寺之清那叻銅佛與曼谷善見寺之大銅佛即是。十四世紀中葉,大城王朝(1350~1766)取代素可泰,曾興建佛陀最勝寺、巴考寺;怛萊洛迦王( Boroma Trailokana^tha, 1448~1488)更將舊王宮改為佛寺,定名最勝遍知寺;拉瑪鐵波底二世(Ramadhipati Ⅱ, 1491~1529)更敕造十六公尺高之大佛;頌曇王(Songtham, 1610~1628)少年時曾出家,法名淨法,曾命建佛寺於蘇槃那山,改名佛足山。一七六七年,皇室傾軋,內亂頻仍,緬甸乘機入侵,後由漢人鄭昭光復,建立吞武裡王朝,鄭昭即現今泰國王室之祖拉瑪一世(Rama Ⅰ)。拉瑪一世曾校訂三藏(1788),改革僧團;拉瑪三世諭令翻譯三藏及特別論典為泰文;其弟即四世,曾出家,法號金剛智,提倡嚴格戒律,創法宗派(Dhammayuttika-nika^ya),原有僧人眾多,稱大宗派(Maha^-nika^ya),泰國僧團自此分成兩派,流傳至今;五世朱拉隆功王(Chulalongkorn, 1868~1901)以泰文刊行巴利語聖典,創建大舍利寺學院為高級巴利文研究中心,皇冕學院為高級佛學研究中心,後者並發行『法眼』雜誌迄今,為泰國佛教最久之刊物;拉瑪六世(1910~1925)著有『佛陀覺悟什麼』、『東方猶太』等書; 拉瑪七世(1925~1934)改編巴利三藏;拉瑪八世(1934~1946)時,佛教僧伽組織曾仿國會形式,除僧王為最高領袖外,設有僧伽部長、僧伽議會、僧伽法庭。又拉瑪四世至六世期間,修建佛統大塔,高約一二○余公尺,周圍二四○公尺,為泰國最大佛塔。

 今日,佛教為泰國國教,僧侶備受敬重,王室儀式、國民教育及生活種種,概以佛教為其規範,且規定男子二十歲時須一度出家,其僧眾於社會各階層有極大之發言權。與錫蘭佛教相同,俱為使用巴利語三藏,近代亦曾刊行泰文三藏,後更續刊三藏注及藏外聖典。〔大唐西域記卷十、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古今圖書集成邊裔典第一○一、東西交涉史研究南海篇、泰國佛教簡史(演培)、南傳佛教史第三篇(淨海)〕

分類:佛學大詞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佛學大詞典
 
漢語學習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