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惡魔
【惡魔 】
梵語ma^ra。音譯作魔羅。指能破壞求道之心志,障害善事,並破壞自他身命之惡神、鬼神。亦即擾人修行之惡人、惡事、惡神之通稱。南北傳經典,尤以阿含經典為然,對惡魔侵擾佛陀及弟子之身心,有詳盡而生動之描述。如雜阿含經卷三十九,佛陀以偈頌說明『魔』之境界(大二·二九○上):『色、受、想、行、識,非我及我所;若知真實義,於彼無所著。心無所著法,超出色結縛,了達一切處,不住魔境界。』南傳相應部經典之惡魔相應(巴Ma^rasam!yutta )中,亦有類似記載,根據其中所述,可考察惡魔之性格。某次,弟子羅陀問佛陀:『何謂惡魔?』佛陀言:『色(有形者)為魔,受(感覺)為魔,想(表象)為魔,行(意志之構想力)為魔,識(判斷作用)為魔。』而凡有所想、所見、所聞等,皆為『執著』之根源,故皆可視為魔。
又佛陀成道未久,於菩提樹下靜坐思惟,其時惡魔波旬即前來嬈亂,對佛陀道(大二·二八六下):『瞿曇若自知,安隱涅槃道,獨善無為樂,何為強化人?』此一偈頌,於相應部之惡魔相應為:『汝既了悟不死安穩之道,汝一人實踐即可,何必更教他人、度他人?』
惡魔相應又載,某日,佛陀往村中乞食未得,空缽而歸,惡魔見而語之:『如再度往乞,大師必能得食。』佛陀詠詩答之:『雖未得食,吾亦樂之,如光音天以喜為食而住。』或謂此乃佛陀對食慾之兩重心境表現。此一偈頌,雜阿含經卷三十九載為(大二·二八八上):『正使無所有,安樂而自活;如彼光音天,常以欣悅食。正使無所有,安樂而自活;常以欣悅食,不依於有身。』
又如惡魔相應所載,某次惡魔云:『有子者從其子而喜,有牛者從其牛而喜;此乃因人有所依恃始得歡喜,若無所依恃,則無歡喜。』佛陀聞之則謂:『有子者因其子而憂,有牛者因其牛而憂;此乃因人有所依恃故憂,若無所依恃則無憂。』上述對親情與財富『有所依恃則喜』、『有所依恃則憂』兩種截然相悖之觀點,若干學者解釋為可能是佛陀一己內心所產生之兩重心境。
除阿含經典外,其他如普曜經卷六降魔品、佛本行集經卷二十五、大品般若經卷十三魔事品、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方廣大莊嚴經卷七往尼連河品、卷九降魔品、大毗婆沙論卷四十四、卷一九七、大智度論卷五十六、卷五十八等經論中皆廣載惡魔(或魔波旬)之名相、語意、嬈害佛陀或諸修行者、破壞善法等之事跡。(參閱『波旬』 3437、『魔』6885)
分類:佛學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