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似同喻五過
【似同喻五過 】
因明用語。又作同喻五過、似同法喻五過。為因明三支作法喻(比喻)支中,所舉十種過失之前五種。即:(一)能立法不成,於因明論式中,因(理由)乃成立宗(命題)者,故為『能立』,同喻則是助成『因』者。不能助成『因』之喻,其能立之效果即不圓滿,此稱能立法不成。例如『人會死(宗),動物故(因),如草木(喻)』之論式中,草木之死雖與『宗』之人死同品,然草木非動物,故缺乏因同品(喻支必須具備宗同品與因同品),此即因為引喻欠妥而致能立不成之過誤。 (二)所立法不成,與能立法不成相反,系具備因同品而缺乏宗同品者;此過不能助成因,以使其成為立宗之『所立』,故稱為所立法不成。例如『彼為南京人(宗),中國人故(因),如鄉下人(喻)』之論式中,中國人之因同品雖具備於喻中,然缺乏稱作南京人之宗同品,故不能成立宗之所立。(三)俱不成,綜上二過,稱為俱不成。分有俱不成、非有俱不成二種:(1)例如聲論師對勝論師立『聲常(宗),無質礙故(因),如瓶(喻)』之論式,其中,瓶之存在性為立(立論者)、敵(問難者)雙方所共同承認者,然其無常性缺乏宗同品,非無質礙性缺乏因同品,喻支同時不能助成因與宗,是為『非有俱不成』。(2)另如聲論師對主張無空論之經部師立『聲常,無質礙故,如虛空』之論式,其中,敵者之經部師不同意虛空之實有,即不承認喻依,此同喻依同時皆無法合乎宗與因之標準,是為『有俱不成』。(四)無合,指不提出『合作法』之過失。如『聲無常(1),所作性故(2),諸所作性者無常也(3),如瓶等(4)』之論式中,若僅以第(4)段事喻而不能瞭解第(3)段之脈絡時,即造成省去合作法之過失,稱為無合。但若敵者無合作,亦能瞭解立者之意時,無第(3)段亦不算為過失。(五)倒合,顛倒合作法之意。合作法以『先因後宗』為原則,若先宗後因,即犯此過。如『甲是乙(人會死),丙故(動物故),諸乙者皆是丙(如AB等),凡會死者皆是動物(如狗等)』,以上應改為『凡動物皆會死(丙皆是乙)』;蓋若以未知之宗為先,即成顛倒之論式。以上似同喻五過,前三過為事喻,後二為理喻。〔因明入正理論〕(參閱『因明』2276)
分類:佛學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