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世觀是什麼意思,佛學大詞典中厭世觀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厭世觀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厭世觀

【厭世觀 】

為一種認為人生並無真正幸福可言之思想。又作厭世主義、悲觀哲學。亦即主張宇宙人生有苦而無樂,有惡而無善,或樂與善均不足匹敵苦與惡;而此一充滿不幸與不合理之世間亦無謀取改革與進步之可能。於近世之西洋哲學中,最足代表厭世主義者為德國之叔本華(ArthurSchopenhauer, 1788~1860),其於『意志及表象之世界』一書中充分顯現絕對之厭世觀,謂芸芸眾生,日惑於求樂,而樂終不可得,苦終不能脫;又當前之人類文化生活皆由無數個體生命之盲目本能所致,故無所謂進步與發展可期。准此而觀,人生於世,雖欲避苦求樂,然順此盲目意志而生存,亦將苦痛終生而已。

 論者鹹謂,叔本華之厭世觀乃受印度哲學或佛教思想所影響。然於印度吠陀時代初期,厭世觀並無明顯之表現,其後,自梵書至奧義書時代,因受『業』及『輪迴』思想之影響,厭世之色彩乃漸趨濃厚,當世之思想家普遍倡言自苦惱之人生求得解脫,亦即自肉體及煩惱中解放靈魂(梵a^tman ; purus!a; ji^va; pra^n!a; manas),因而強調禁慾、苦行及冥想(修定)為解脫途徑。但至中期奧義書及正統婆羅門則持相反觀點,主張『梵我一如』之說,故產生樂天而肯定之世界觀。另一方面,於六師外道中,更由厭世觀進一步否定靈魂之存續,而出現唯物、虛無之思想。

 釋尊主張人生無常、無我(空)、苦,認為所謂『我』與『靈魂』,並無不變常住之本質。由是,遂被視為徹底之厭世觀,或虛無論者。然釋尊之主張,旨在揭示自人生無常、無我、苦等事實中尋求如實知見,如實知見乃是走向解脫之道。所謂道,即四聖諦、八正道,而解脫之世界即是涅槃寂靜。在大乘佛教中,此世界所表現者乃為積極之常樂我淨,蓋涅槃之境界實乃洞徹厭世、虛無後所達到之突破境界。

分類:佛學大詞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佛學大詞典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