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四禪
【四禪 】
一初禪 二二禪 三三禪 四四禪
今次諸戒品而辨四禪者。上所明戒相。雖復粗細有殊。終是同防欲界身口外惡。既未除細亂。豈能超出欲界之境。若自屍羅皎潔。志在禪門。專修五法(五法在下別出科目)則色界清淨四大自現身中緣。是以次第獲得根本四禪種種勝妙支林功德爾乃因超欲網果居色界。通名禪者。禪是西土之音。此翻棄惡。能棄欲界五蓋等一切諸惡。故雲棄惡。或翻功德叢林。或翻思惟修。今不具釋。而言根本者。以無量心背捨勝處一切處神通變化及無漏觀慧等種種諸禪三昧。悉從四禪中出。故稱根本
初禪有五支 一覺支 二觀支 三喜支 四樂支 五一心支
一覺支 初心在緣名為覺。行者依未到地。發初禪色界清淨色法。觸欲界身根。心大驚悟。爾時即生身識覺。此色觸未曾有功德利益。故名覺支
二觀支 細心分別名為觀。行者既證初禪功德。即以細心。分別此禪定中色法諸妙功德境界。分明無諸蓋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觀支
三喜支 欣慶之心名為喜。行者初發禪時。乃有喜生。但分別未了。故喜心未成。若觀心分別。所捨欲界之樂甚少。今獲得初禪。利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則歡喜無量。故名喜支
四樂支 怡悅之心名為樂。行者發初禪時。乃即有樂。但分別喜動踴心息。則恬然靜慮。受於樂觸怡悅之安快。故名樂支
五一心支 心與定法一。故名曰一心。行者初證禪時。乃即著定。而心猶依覺觀喜樂之法。故有細微之散。若受喜樂心。自然與定法一。故名一心支
二禪有四支 一內淨支 二喜支 三樂支 四一心支
一內淨支 心無觀覺之渾濁。故名內淨。行者欲離初禪時。種種訶責覺觀。覺觀既滅則心內靜。心與靜色法相應。豁爾明淨。故名內淨支也
二喜支 欣慶之心名之為喜。行者初得內淨時。即與喜俱發。而喜心未成。次心自慶。得免覺觀之患。獲得勝定內淨之喜。歡喜無量。故名為喜支
三樂支 怡悅之心名之為樂。行者喜踴之情既息則恬然靜慮。受於內淨喜中之悅樂。故名為樂支也
四一心支 心與定法一。謂之一心。行者受樂心息。則心與定一。澄停不動。故名為一心支
三禪有五支 一捨支 二念支 三慧支 四樂支 五一心支
一捨支 離喜不悔。此心名捨。行者欲離二禪時。種種因緣。訶責於喜。喜既滅謝。三禪即發。若證三禪之樂。則捨二禪之喜。不生悔心。故名為捨。亦名三禪。樂初生時。是樂三界第一。能生心著。心著則禪壞。故須行捨
二念支 念名愛念。行者既發三禪之樂。樂從內起。應須愛念。將息則樂得增長。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愛念將養。故名念支
三慧支 解知之心名慧。行者既發三禪之樂。此樂微妙。難得增長遍身。若非善巧之解慧。則不能方便長養此樂得遍身
四樂支 怡悅之心名之為樂。行者發三禪樂已。若能善用捨念慧將護此樂。樂既無過則增長遍身怡悅受樂安快三禪之樂。三禪為最樂。若離三禪。餘地更無遍身之樂也
五一心支 心與定法一。名曰一心。行者受樂心息。則心自與定法一。澄渟不動。名一心支
四禪四支 一不苦不樂支 二捨支 三念支 四一心支
一不苦不樂支 中庸之心。不苦不樂。行者欲離三禪時。種種因緣。訶責於樂。樂既謝滅。則不動之定。與捨俱發。故內心湛然。不苦不樂也
二捨支 離樂不悔此心名捨。行者既得第四禪不動真定。則捨三禪難捨之樂。不生悔心。故名捨支。亦云。證四禪不動定時。不應取定起動念心。若心行捨。則無動念之乖也
三念清淨支 念者愛念也。行者既得四禪真定。當念下地之過。念自功德。方便將養令不退失。進入勝品。故名為念。亦云是四禪中有不動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
四一心支 心與定法一。名一心支。行者既得四禪捨俱之定。捨念將息。則心無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猶如明鏡。不動淨木無波湛然而照萬像皆現。何故此四禪中。獨名不動定也。初禪覺觀動。二禪喜所動。三禪樂所動。是四禪中先離憂喜。今復除苦樂。故名真定也。三界勝定。無復過此若三乘行人。善巧照了分明。則因此定發真無漏。有漏外道無慧方便。入此定時。不壞身色。直滅其心。入無想定。謂為涅槃。是為邪倒。非涅槃也。從初禪至四禪。有十八法。皆名支者支派也。從四禪中分派。出十八功德。故名支也
分類:法界次第初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