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觀法門是什麼意思,佛學大詞典中大乘止觀法門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大乘止觀法門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大乘止觀法門

【大乘止觀法門 】

凡四卷。略稱大乘止觀。南朝陳代慧思講述。今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六冊。本書系闡述大乘止觀之法。以如來藏緣起思想為基礎,以心意識中真妄和合之本識為中心體系,此外又闡論染淨二性之說;此二體系互為表裡,尤以後者富於性惡思想之傾向。

 本書共分三科,即略標大綱、廣作分別、歷事指點,另設五番建立,以明要旨。其中,五番建立之內容為:(一)止觀依止,修止觀法門者,須先依止一心,即自性清淨心(又作真如、佛性、如來藏、法界、法性),此清淨心之體狀有三種差別。即:(1)此心為第一義諦之真如心,本來即離一切名相。(2)此心雖離一切分別及境界之相,但與彼之諸相法性不一不異。(3)舉空與不空二種如來藏義,以廣辨真如之義。

 (二)止觀境界,以真實性、依他性、分別性為大乘止觀之所觀境。真實性者,即出障真如及佛之淨德;依他性者,即在障之真如與染和合而成之阿黎耶識;分別性者,即六、七二識之妄想分別。三性具染淨兩面功能,故泛通十法界。

 (三)止觀體狀,為修習大乘止觀法門之入門步驟。共分二門:(1)就染濁之三性而說,(2)就清淨之三性作釋。二門之中又各分為三性。止觀體狀,在說明由三性入三無性之方法,亦即轉分別性為無相性,轉依他性為無生性,轉真實性為無性性。若入三無性,可止行成就,安住常寂之境,復可由止起觀,於定之中,興起三業大用。

 (四)止觀斷得,依三性次第之止觀修習,而得各各層次斷惑證真之成果。

 (五)止觀作用,如止行成就,能體證清淨心『理融無二』之實相法性,與一切眾生圓同一相之身。若得觀行成就,即因淨心體顯,使法界無礙之三業大用自然生出,一切染淨之大能便得興起。所謂『歷事指點』,即將日常生活、禮佛、飲食、乃至大小便利等活動,悉納入修行軌跡中,並分止觀二門,勸令奉行。

 本書系天台教學及性具思想之濫觴,亦為禪宗思想之先鋒,是國人所著最早之一部綜合性佛學鉅著。註釋書有了然之宗圓記五卷、智旭之釋要四卷、慈山之頌注一卷、清潭之頌講義一卷等。〔天竺別集捲上、佛祖統紀卷二十五、天台宗章疏、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聖嚴,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五十八冊)〕

分類:佛學大詞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佛學大詞典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