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作法是什麼意思,佛學大詞典中三支作法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三支作法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三支作法

【三支作法 】

因明用語。依宗(命題)、因(理由)、喻(譬喻)等三支成立之因明論式。又作三分作法。略稱三支、三分。乃陳那及其弟子商羯羅主等新因明論師所立,唯設宗、因、喻三段之推論式。(一)宗,又稱所立(梵sa^dhya ),為議論之主題,乃即將被論證之命題。如言『聲是無常』是。宗由主詞與賓詞組成,主詞又稱有法(梵dharmin )、所別(梵vis/es!ya )、前陳;賓詞又稱法(梵dharma )、能別(梵vis/es!ana )、有相(梵lin%gin )、後陳。凡因明之規則,主詞與賓詞須立(立論者)、敵(問難者)共同認可。聯結此兩語以立一論式時,始生兩者間之議論,借因、喻之力以圖成立其主義。

 (二)因,即能立(梵sa^dhana ),為論證之根據。如云『所作性故』是。因具有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異品遍無性三相,此為因必備之條件,新因明之根柢。(1)遍是宗法性(梵paks!a -dharmatva ),規定宗之主詞與因之關係,即後者之範圍必包攝(大於)或等於前者。(2)同品定有性(梵sapaks!e vidyama^nata^ ),規定宗之賓詞與因之關係,後者包攝前者,或與其『外延』全體相等。外延,此處指適用於某一概念相同屬性之全部範圍。故知『因』須包含宗之賓詞,或與賓詞相同屬性之全部範圍相等,始構成因之條件。(3)異品遍無性(梵vipaks!e na^stita^ ),系與同品定有性相反之規定,即與宗之主詞及賓詞相違之異品應全無關係。故知同品系從正面推斷以證成所立之宗,而異品則從反面證成所立之宗。

 (三)喻,為議論根柢之一般原理,表示立、敵共認之真理,相當於論理學之大前提,由喻體及喻依組成。喻體為一般之真理,喻依為其實例。喻又分同喻、異喻。同喻為宗論證之積極基礎,異喻為其消極基礎。

 今舉具備三支作法之論式如下:聲是無常(宗,第一支),所作性故(因,第二支),見諸所作皆無常,譬如瓶等(同喻),諸常住皆非所作,譬如虛空(異喻,以上第三支)。

 古因明五支作法與三支作法之關係,三支作法系五支作法之前三支作法,五支為宗、因、喻、合、結,三支作法即將『合』支歸攝於喻體,將『結』支歸攝於宗支。如是將五支作法之歸納性質導向於三支作法之演繹性質,近似西洋論理學之三段論法,表示論理學之意義更進一步。今試將三支作法與三段論法作一比較,論式分三段彼此相同,又三段論法結論賓位之概念,即有大概念之前提,稱大前提,此同於同喻合作法之喻體;其結論主位之概念,即有小概念之前提,稱小前提,與因同;其結論,與宗之性質相同。然三支作法為立敵互相往復問答,以悟他論證為目的,故用宗、因、喻之次第;三段論法以考究自己思想之運用法則為目的,以推理為主,故用大前提、小前提、結論之次第。此外,於因明可用異喻之方法檢查同喻之正否,三段論法全闕,又未見喻依。〔因明入正理論疏捲上本、因明論疏瑞源記〕(參閱『五支作法』10 69、『因明』2276)

分類:佛學大詞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佛學大詞典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