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動物
【動物 】
佛教經典、故事集中,常以動物表現。其理由有三:(一)業(梵karma )與輪迴(梵sam!sa^ra )思想之影響。(二)精靈崇拜(animism,animatism)之傾向。(三) 譬喻、擬人化表現之發達。經典中尤以本生譚(梵Ja^taka )文學為然,每以當時流傳之動物譬喻,講說佛陀前生之功德,此為教化眾生最具效果之方法。
經典中,以動物為主角之寓言,佔有重要之地位,如一角仙人故事、六牙白象本生、月中兔本生等,皆為膾炙人口之動物譬喻故事。此外,猿、豬、龜、鹿、象等動物,於本生譚文學中皆深具人性。佛典中以動物為角色者不少,如本生鬘(梵Ja^takama^la^ )、所行藏(巴Cariya^-pit!aka )、生經、六度集經、佛本行集經、百喻經、出曜經、撰集百緣經、雜寶藏經、菩薩本行經、菩薩本緣經、菩薩本生鬘論,及經律異相等。另有以親切可愛之動物為題材之譬喻教訓,如盲龜浮木(喻於此世間獲得人身,由聽聞佛法而獲歡喜,誠屬難能可貴)、麟角喻獨覺(喻獨自修行而獲覺悟)、黑白二鼠(又作二鼠嚙籐,喻人類肉體之無常與煩惱之無盡)、師子身中蟲(喻處於佛門中卻破壞佛法者)、蝦蟆禪(喻獨善其身,自得利益之覺悟)、野狐禪(喻虛偽之覺悟者)、人雄師子(佛陀之異名)等。
輪迴轉生思想中之畜生道為三惡道之一,住於因無知而彼此殺害苦多樂少之世界,此即罪業深重者所轉生之處。於六趣說中,另加聲聞、緣覺等四聖,而有十界之說。然雖墮為畜生,仍有主張可成佛者,此即『十界互具說』。大乘佛教特別重視有關動物之佛性及成佛等問題,故有『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五性各別說』等各種議論產生,如著名的『狗子佛性』之公案。佛陀的傳記中,愛護動物之故事極多,如捨身飼虎、月中兔本生等。不殺生戒為佛教徒所必遵守之最重戒,犯不食肉戒,則斷卻大慈佛性之種子。佛陀曾禁止無意義之馬祠祭(梵As/vamedha )。阿育王之碑文中,有關保護動物之記載共有九處,可知阿育王系以佛法之精神為善政之基礎。我國與日本舉行放生會,即為一種愛護動物的精神之儀式化。
伴著萬物有魂之信仰,於印度神話中,亦常可見到動物崇拜。例如以庚申之猿、馬頭之馬、荼吉尼(梵D!a^kini^ ,又作稻荷)之狐、金毗羅(梵Kumbhi^ra )、象頭人身神(Genes/a)之象,以及龍、蛇等為崇拜之對象,至今於印度尚有視牛為神聖者之風習,鹿野苑(梵Mr!gada^va )之阿育王石柱柱頭之獅子或牛,印度獨立以後用以象徵國家。
分類:佛學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