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教是什麼意思,佛學大詞典中藏教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藏教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藏教

【藏教 】

為天台大師智顗所立『化法四教』之一。全稱三藏教。即小乘教之別稱。關於其名稱,四教義卷一載(大四六·七二一上):『釋三藏教名者,此教明因緣生滅四聖諦理,正教小乘,傍化菩薩。所言三藏教者,一修多羅藏,二毗尼藏,三阿毗曇藏;(中略)此之三藏教的屬小乘。』此即以三藏為小乘教之別稱。其中之修多羅藏,指四阿含;毗尼藏,指八十誦律;阿毗曇藏,指佛及諸弟子之分別法義。此三者通稱為『藏』,系以其各皆含藏有一切文理之故,亦即阿含為定藏,毗尼為戒藏,阿毗曇為慧藏;合此三藏之教,具有轉惡為善、轉迷開悟、轉凡成聖之功用,故並稱為三藏教。

 於天台宗之判教中,此教為化法四教中居最初者;此教之人,觀因緣生滅之四諦,斷除見思二惑,了盡子縛果縛,而入無餘涅槃,以『灰身滅智』為其極果。此教所被化之機有三乘之別,正教聲聞、緣覺二乘,傍化菩薩。其中,聲聞觀四諦,緣覺觀十二因緣,菩薩修六度,各期得果。(一)聲聞之修行階位有七賢、七聖之別。(1)七賢,屬於凡位,又稱七方便。其中,以三賢為外凡,四善根位為內凡。(2)七聖,即隨信行乃至俱解脫之阿羅漢,即見道以上之聖者,依根機之利鈍而立三道四果等之差別。(二)緣覺之人因為根利之故,不經次位即行得覺,不僅斷除正使,且亦掃除習氣。(三)菩薩亦不立次位,經三阿僧祇百大劫廣修六度百福之行,伏惑行因,於最後身證得八相成道,即達此教之佛果,此稱劣應生身。

 三乘之法門雖各不相同,其修行位次與斷惑修證亦互有差異,然卻同修『析空觀』,同證偏真之空理,同歸灰斷,故稱為拙度。又智顗以此教具有『有門、空門、亦有亦空門、非有非空門』等四門之別,而配以有門毗曇、空門成實、亦有亦空門昆勒論、非有非空門車匿所用之論,然因昆勒論與車匿所用之論在我國夙無譯本,智顗即主依毗曇有門,傍取成實空門之意,來闡明藏教之義理及修行階位等。四教義卷六(大四六·七四一上):『「兩門不度,不可懸判,空門明義勝阿毗曇,何故捨勝用劣?」答曰:「毗曇雖劣,而是佛法根本,是故佛去世後流傳利物,且又大乘經論破小乘,用小多取毗曇有門,少用空門。」』

 又關於智顗將三藏教判為小乘教之別名,慧苑之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卷一,曾舉出四項過失以非難之。四失者,即:(一)濫涉大乘失,(二)大無三藏失,(三)特違至教失, (四)不定失。華嚴宗四祖澄觀則於其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二,論列三藏教之所以不宜名為小乘教之原因,而謂三藏教亦含有大乘六度菩薩,能斷除三十四心之結,而證成真佛,故不宜視同小乘教。然高麗天台宗僧元粹之天台四教儀備釋捲上則反其說,而謂(卍續一○二·七七上):『今考大本,別意有三:一小乘三藏部別故(大乘戒藏在梵網經),二小乘三藏隔異故(經律論學互相不融),三小乘三藏破舊醫故(客醫正術對破邪外),故名小乘為三藏教。』此即認同智顗之說者。〔法華經玄義卷四下、卷十上、法華經文句卷九上、摩訶止觀卷三下、四念處卷一、卷二、法華玄義釋簽卷二十、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三之三、卷三之四、八教大意、天台四教儀集注捲上、教觀綱宗、守護國界章捲上之上、法華玄義私記卷一〕

分類:佛學大詞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佛學大詞典
 
漢語學習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