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魚是什麼意思,俗語佛源中木魚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木魚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木魚

【木魚 】

  可供打擊而發聲的東西,印度人稱為Ghanta (犍槌),意為聲鳴、打木等。在寺院中,犍槌用於集眾、報時等。晉代法顯謂,他在于闐瞿摩帝大乘寺見「三千僧共犍槌食」(《佛國記》)。「木魚」應是一種中國化的犍槌。《隋書》和《唐律疏議》中提到的「木魚」是一種魚形的木質符信,作用類似於虎符。唐·司空圖《上陌梯寺懷舊僧》詩云:「松日明金像,山風向木魚。」可見至遲在唐代,寺院中已普遍使用木魚了。原先的木魚是刻木為長條形的「直魚」,又稱「長版」或「梆」,懸於庫堂之側,用於集僧、報時。《敕修百丈清規》謂:「木魚,齋粥之時長擊二通」,又謂「木魚,報更則隨更次第擊之」,即指「直魚」而言。稍後又產生一種刻木中空的「團魚」,唐人亦稱為「魚鼓」。相傳魚晝夜常醒。作魚形,是為警覺信眾,防止昏惰。「團魚」形制較多,用於念佛誦經時調整音節,一般為深紅色或塗金,還有龍形或雙魚形的。吃齋、敲木魚念佛的形象,民間是熟悉的。如張天翼《兒女們》:「他瞟了那邊一眼,瞥見五姨太太敲著木魚唸經。」後來,僧人亦有敲木魚報曉或化緣的。如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每日交五更,諸寺院行者打鐵牌子或木魚,循門報曉,」又如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一日,有游僧乞食於塾外,木魚琅琅,自辰逮午不肯息。」明代以後,木魚又逐漸發展為戲曲、曲藝和民樂中的打擊樂器之一。(李明權)

分類:俗語佛源

木魚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俗語佛源
 
漢語學習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