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比丘
【比丘 】
梵語bhiks!u,巴利語bhikkhu 之音譯。又作苾芻、苾芻、■芻、備芻、比呼。意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煩惱、除饉、怖魔。乃五眾之一,七眾之一。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至於比丘尼乃梵語bhiks!un!i^ 之音譯。又作苾芻尼、苾芻尼、■芻尼、備芻尼、比呼尼。意為乞士女、除女、薰女。又稱沙門尼、尼。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子。比丘原語系由『求乞(bhiks!)』一詞而來,亦可解為 bhinna-kles/a,破煩惱者之意。
據大智度論卷三載,比丘之語義有五種,即:(一)乞士(行乞食以清淨自活者),(二) 破煩惱,(三)出家人,(四)淨持戒,(五)怖魔。其中,破惡(破煩惱)、怖魔、乞士,稱為比丘三義,與『阿羅漢』一詞語義中之殺賊、應供、無生等三義,合稱為『因果六義』(比丘為因,阿羅漢為果)。
有關比丘之種類,十誦律卷一及俱捨論卷十五舉有名字(名想)比丘(有名無實之比丘)、自言(自稱)比丘(自稱比丘者)、為乞(乞丐)比丘(為乞食而生活者)、破煩惱(破惑)比丘(真比丘)等四種比丘。四分律卷一則舉有名字、相似、自稱、善來、乞求、著割截衣、破結使等七種比丘。
比丘、比丘尼所持戒之條數,依律而有異。四分戒本有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之說。又比丘尼應敬比丘,故制定八敬法(又作八敬戒、八尊重法、八不可越法),此乃為防止女性出家者亂正教而設。八敬法即:(一)每隔半月,比丘尼必受比丘指導一次。(二)跟從比丘安居。(三)安居結束,必從比丘眾中求自恣懺悔。(四)從比丘受具足戒。(五)不可辱罵比丘。(六)不可舉說比丘所犯之罪過。(七)犯輕罪時,從比丘而懺悔。(八)比丘尼即已出家受戒百年,亦須向新受戒之比丘禮拜。〔雜阿含經卷十四、長阿含經卷十五究羅檀頭經、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三十四、正法念處經卷四十九、大寶積經卷一一四、摩訶僧祇律卷二、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九、維摩經略疏卷一、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卷一上〕
分類:佛學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