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識是什麼意思,佛學大詞典中五識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五識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五識

【五識 】

(一)梵語pan~ca vijn~a^na^ni,巴利語pan~ca vin~n~a^na^ni。五種心識之意。指眼識(梵caks!ur -vijn~a^na )、耳識(梵s/rotra -vijn~a^na )、鼻識(梵ghra^n!a -vijn~a^na )、舌識(梵jihva^ -vijn~a^na )與身識(梵ka^ya -vijn~a^na )。乃六識或八識中之前五識,故亦稱前五識。或有附加『身』字以表示複數,而稱五識身。五識中,眼識以眼根為所依,緣色境;耳識以耳根為所依,緣聲境;鼻識以鼻根為所依,緣香境;舌識以舌根為所依,緣味境;身識以身根為所依,緣觸境。是所謂前十五界。如上五識各別,以眼等五根為所依,即就不共依而言之意。

 然據俱捨論卷一載,眼等五識亦以無間滅之意根為共通之所依。又成唯識論卷四謂五識之俱有所依有同境依、分別依、染淨依、根本依四種。同境依謂眼等五根為五識同境之依,即能依與所依共取現境。分別依謂第六意識為前五識分別之依。又第六意識為明瞭分別之識,前五識則無明瞭之用,依第六意識之力,明瞭緣境,故第六識亦稱明瞭依。染淨依謂第七識為五識染淨之依,即五識由第七識之染淨而成有漏或無漏。根本依謂第八識為五識之根本依,即第八識為諸識之根本,能持諸識之種子,而令諸識生起。此五識皆為外門轉,皆以物質之感官(色根)為所依,而以物(色法)為對境,僅於現在之對象起作用,亦僅由直覺(現量)識知對境,而非恆常起作用。

 依說一切有部之義,五識之行相粗,恆與尋伺相應,通善、不善、無記三性,唯通於染,而無離染,唯為修所斷。鼻、舌二識唯在欲界,眼、耳、身三識在色界初禪,即二禪以上皆無五識。在唯識大乘,主張五識與尋伺不相應,通於三性,有染有離染,二禪以上亦無五識。又此五識在五蘊中,與意識同攝於識蘊;在十二處中,亦合意識而攝於意處;在十八界中,則各立為眼識界乃至身識界。此外,唯識家說五識乃由第八本識中之種子轉變生起,故五識亦稱為五轉識。〔成唯識論卷七、五事毗婆沙論卷下、識身足論卷六、大毗婆沙論卷四十二、卷七十二、雜阿毗曇心論卷一、俱捨論卷二、順正理論卷四、成唯識論述記卷四末、卷七本、大乘義章卷三末〕

 (二)大乘起信論說『意』有五識。即:(一)業識,(二)轉識,(三)現識,(四)智識,(五)相續識。

分類:佛學大詞典

五識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佛學大詞典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