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是什麼意思,佛學大詞典中食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食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

【食 】

梵語a^ha^ra,巴利語同。牽引、長養、持續之意。即牽引、養育眾生之肉身或聖者之法身,而使之存在,並永遠保持其狀態以及觸等精神作用(心、心所)之飲食。三界中能長養肉身之食物,稱作世間食;長養悟智(法身)之食物,稱出世間食。凡此,總別為九種類(九食)。

 (一)世間食有四食,即:(1)段食,亦作揣食、摶食、見取食,即以香、味、觸等色法為體之飲食,資益諸根。(2)觸食,亦作更樂食、樂食、溫食,即精神之主體透過感覺器官,由取外境(客體)時所起主客接觸作用的心之作用,依此能長養感覺、意志,或資益肉體,故稱為食。(3)思食,亦作意思食、念食、意食、業食,即意志之作用(思),期求自己所好者存在之狀態;以其能延續生存狀態,故稱為食。(4)識食,指精神之主體。依前三食之勢力能造作未來果報之主體,以其為保持身命之主體,故稱為食。

 一切有漏法具有將存在者繼續生存於世間之作用,其中特以此四食具此作用最為顯者,故稱為食。觸、思、識等三食通於三界,然段食僅限於欲界。復次,依五趣、四生等有情之存在狀態不同,其主食有異,又依四食生存者有凡聖之區別,分為:不淨依止住食(欲界凡夫之四食)、淨不淨依止住食(色界、無色界眾生之三食)、清淨依止住食(聲聞、緣覺之四食,但有學為淨不淨依止住食)與能顯依止住食。能顯依止住食又稱示現(依止)住食,即諸佛菩薩之四食。

 (二)出世間食分為:(1)禪悅食,即行者以禪法資益心神,得禪定樂。(2)法喜食,即行者聞法歡喜,增長善根,資益慧命。(3)願食,即行者發弘誓願,欲度眾生,斷煩惱、證菩提,以願持身,常修萬行。(4)念食,即行者常憶持所得出世之善法,心存定意,護念不忘。(5)解脫食,即行者修出世聖道,斷煩惱業縛,不受生死逼迫之苦。此出世間五食之名,出自華嚴經疏卷二十八;然於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一所說之名稱則略異。禪悅等五食即依禪定之力、正願、正思、離煩惱之自由、學佛法之喜悅,以此五者能養育悟種並保智慧之生命,故稱為食。上記之四食(世間食)與五食(出世間食)合稱九食,又稱九種食。

 (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以其各依眠、聲、香、味、細滑、法來保養,故眠等以食為喻,而稱為六種食。六食再加上不放逸(涅槃之食),並稱為七種食。

 (四)一切食物歸納為五類,即飯、■、麥豆飯、肉、餅,或■、飯、干飯、魚、肉,稱為五種蒲繕尼食(又稱五啖食、五正食。蒲繕尼為梵語bhojani^ya 之音譯,意指食物,即軟食)。其他如枝、葉、花、果、細末磨食,或根、莖、葉、花、果等五種名為五種佉闍尼食(又稱五種珂但尼食、五嚼食、五不正食。佉闍尼為梵語kha^dani^ya 之音譯,意指咀嚼之物,即堅食),以上合稱二類十種。此外,再加上五種奢耶尼食(蘇油、生、蘇、蜜、石蜜),即為十五種食。其中所稱之正食,系為攝取足食(滿足之飲食)之意。於密教中,乳、酪、粳米稱三白食或三淨食,系為修法之際,行者所用之飯食。

 (五)比丘禁食具有生氣之食物,去生氣之食,有五種方法,即:火淨、刀淨、爪淨(分別用火、刀、爪來調理)、蔫乾淨(自然乾燥)與鳥啄淨(以鳥啄之)等五種,或拔根淨、手折淨、截斷淨、劈破淨、無子淨等五法(但有異說),以此所得之清淨食,稱為五種淨食。

 (六)出家者允許乞食生活之正命食,而以其他之生活方法為邪命食,遂加以禁止。邪命食分為:下口食(依耕作、賣藥等)、仰口食(依天文、術數等學)、方口食(依權勢、富豪使於四方)與四維口食(依占卜吉凶等)。

 (七)有關飯食之時間(食時),佛教教團規定出家者當為從朝至正午之間;過此時而食,即非時食。相傳早朝乃諸天用食之天食時;日午為佛定制之出家食時,稱法食時;日暮為畜生之食時;夜中為鬼神之食時。以上稱為四時食。

 (八)齋食以外之粥為不正食,自古即為早餐時所食用;演至後世,寺院之朝食(粥)與中飯(飯)合稱粥飯,但至後來亦用為夕食。於禪宗寺院,粥稱為小食。為特定之人所做之飯食,稱作特為飯。於飯食之際,唱唸咒文或佛名以示感謝者,稱為唱食。〔增一阿含經卷三十一、毗羅三昧經、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三十六、俱捨論卷十、佛地經論卷一、大智度論卷三〕(參閱『淨肉』4697、『戒』6546)

分類:佛學大詞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佛學大詞典
 
漢語學習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