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不共是什麼意思,佛學大詞典中共不共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共不共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共不共

【共不共 】

(一)為『共』與『不共』之並稱。共,即共通之意;不共,則指特殊而不共通之意。關於『共』與『不共』之分別,有下列數種:

 (一)就教法而言,共通於諸乘而說之教法,稱為共教;反之,不共通於諸乘之教法,則稱不共教。例如華嚴宗認為般若經系共通於三乘之教法,故稱為共教;而華嚴經則僅為菩薩而說之教法,故稱為不共教。

 (二)就所依而言,為二識以上共通之所依者,稱共依;若僅為一識之所依者,稱為不共依。例如阿賴耶識為諸識之根本依,故稱為共依;而眼根僅為眼識所依,故稱不共依。

 (三)就功德而言,於佛所具有之無量功德中,共通於其他聖者與凡夫之功德法,稱為共法,又稱共功德;而僅為佛所特有之功德,則稱不共法,又稱不共佛法。

 此外,一般共通之法則,亦稱共法;反之,獨特而不與他者共通之法則,則稱不共法。又引生自己果報之業,稱為不共業;而引生眾人共同受用環境之業,稱為共業。例如山河、大地等環境,即由共業所成,為眾人所共用,是為共相;而個人之自身,則由不共業而成,是為不共相。在共相之中,如山河、大地等,為大家所共用者,稱為共中共;而如自己之家園,不與人共用者,稱為共中不共。又於不共相之中,自身雖由不共業而成,但眾人亦可受用(如五根所緣之境,他人亦能緣而受之),稱為不共中共;而個人之精神、人格等,則不為眾人所共用,稱為不共中不共。(參閱『共相』2195)

 (二)因明用語。(一)因明稱立論者為『自』,敵者(問難者)為『他』,立、敵合稱為共。(二)指共不定過,為因明三十三過中,因(理由)十四過之第五,六不定過之一。因不盡為宗同品(命題、賓語之同品類),且共通於宗異品(異於命題、賓語之品類),因而無法確定『宗』之過失。亦即『因』缺乏『異品遍無性』之條件。(參閱『共不定過』2193、『因明』2276)

分類:佛學大詞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佛學大詞典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