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增壹阿含經
【增壹阿含經 】
梵名Ekottarika^gama (音譯作伊姑達囉阿甘),巴利名 An%guttara-nika^ya 。凡五十一卷。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又作增一阿含經。收於大正藏第二冊。為北傳四阿含之一。關於本經之名稱,據善見律毗婆沙卷一、五分律卷三十、四分律卷五十四等所舉,增一阿含系依法數之次第,自一法順次增至第十一法而分類輯成者,故稱增一。又據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載,增一阿含乃佛陀為諸天、世人隨時說法,總集而成。
全經共分五十二品,四七二經。本經帶有濃厚的大乘思想色彩,成立時期為四阿含中最晚者。其內容:初設序品,敘述阿難傳誦、本經結集、優多羅受法之因緣等;次則依增數法將各小經分類輯集,即:(一)一法分類,包括十三品。(二)二法分類,包括六品。(三)三法分類,包括四品。(四)四法分類,包括七品。(五)五法分類,包括五品。(六)六法分類,包括二品。(七)七法分類,包括三品。(八)八法分類,包括二品。(九)九法分類,包括二品。(十)十法分類,包括三品。(十一)十一法分類,包括四品。其中,各品及各經之最後,多有『總頌』以結撮該品或該經之大要。
增一阿含之分品、卷帙,於宋、元、明三本為五十二品,五十卷;於高麗藏本則為五十品,五十一卷。關於本經之增數有二說,即:(一)據摩訶僧只律卷三十二、阿毗曇毗婆沙論卷十、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十九等所舉,增一阿含經原從一法順次增至百法,後因亡失,故僅傳十法。(二)據五分律卷三十、四分律卷五十四、撰集三藏及雜藏傳、分別功德論卷二等所舉,本經系從一法順次增至十一法,總計有十一法。此說與現存增一阿含經之內容較相符。
於南傳五部之中,增支部(巴An%guttara-nika^ya )相當於本經。增支部共有十一聚,一七一品,二二○三經。據日本學者姊崎正治之漢譯四阿含( The four Buddhist a^gamasin Chinese),及赤沼智善之漢巴四部四阿含互照錄所載,漢譯增一阿含四七二經中,與巴利文增支部內容相當或可資對比者,僅有一三六經。同書又舉出,增支部中不含漢譯經之大乘思想,且少增廣及竄改之痕跡,故其完成編纂應較漢譯經為先,於西元第一世紀頃即存。此外,另於佛光大藏經增一阿含經之題解則謂,增一阿含與增支部之相當經或類似經,共有一五三經。
漢譯增一阿含之別生經,有阿羅漢具德經一卷等,共計二十八種。近時於我國新疆滴譯地方發現之梵文殘卷中,有相當於漢譯之增一阿含經善聚品第五經。霍諾爾(R. Hoernle )於其著作 Manuscript Remains of Buddhist Literature found in EasternTurkestan, vol. Ⅰ.中收錄之。
另西藏大藏經所收之慈氏所問品經(藏Byams-pas shus-pah!I leh!u )相當於增一阿含經善知識品第六經,大微妙幢經(藏Mdo Chen-po rgyal-mtshan dam- pa shes-bya-ba )相當於高6 品第一經,四諦經(藏Lden-pa-bshih!i mdo )相當於四諦品第一經,利益指鬘經(藏Sor-moh!i phren-ba-la phan-pa )相當於力品第六經,慈觀想經(藏Byams-pa bsgom-pah!i mdo )相當於放牛品第十經。
關於增一阿含之部屬,據法華經玄贊卷一本、華嚴經疏鈔玄談卷八等所舉,四阿含均為大眾部所傳;然分別功德論卷二認為是薩婆多部所傳;日本學者水野弘元則認為系大眾部末派所傳。〔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五、大藏聖教法寶標目卷六、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六、閱藏知津卷二十六、大藏經南條目錄補正索引、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印順)〕(參閱『阿含』3617、『阿含經』3619)
分類:佛學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