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說法
【說法 】
梵語dharma-des/ana^,巴利語dhamma-desana^。即宣說佛法,以化導利益眾生。與說教、說經、演說、法施、法讀、法談、談義、讚歎、勸化、唱導等同義。佛之說法乃應眾生之能力、根機等,各施以適當之教法,以達完全效果。又於一座說法中,佛以一音演說教法,聽者各依其根機而理解之深淺互異。據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二載,佛以五力而有五種說法情況,即:(一)言說,指以契合真理之言說,說三世、世間與出世間、有罪無罪、有漏無漏等法。(二)隨宜,指隨應眾生之能力、性質而說偏圓、漸頓之教法。(三)方便,即善巧方便,說佈施能得大富、持戒能升天等,使眾生修之,而得以脫離苦海。(四)法門,即宣說殊勝法,顯示菩提之道。(五)大悲,指為救度眾生,以大悲心導引之,為執著於『無』者說『有』、執著於嗔恚者說慈悲等。
宣說經論者有五種人,稱為五說或五種說人。據大智度論卷二所舉,五種說人為佛、佛弟子、仙人、諸天、化人(佛、菩薩或羅漢等,隱其本相,示現種種形像而說法者)。善導之觀經疏玄義分則舉出佛、聖弟子、天仙、鬼神、變化等五種。在佛十大弟子中,富樓那尊者即被譽為『說法第一』。此外,據澄觀之華嚴經疏卷一所舉,佛、菩薩、聲聞、眾生、器界(山河、大地等)五種,宣說華嚴經中之教法,稱為五類說或五類說法。又據一行之大日經疏卷七所舉,說真言者,有如來、菩薩金剛、二乘、諸天、地居天等五種。
說法屬於法施,為出家者應行之佈施行為。又據五分律卷二十六載,於自恣之終夜,應行說法、經唄(配合節拍歌詠經文)等教團行事。有關說法所應注意之事項,據法華經卷四法師品所載,說法者應入如來之室(大慈悲之意)、著如來之衣(柔和忍辱之意)、坐如來之座(諸法空之意)。優婆塞戒經卷二亦舉出時說、至心說、次第說、和合說、隨義說等十六事。有關說法之儀式,詳見佛本行集經卷四十九說法儀式品。此外,經論中亦載有聽法者所應注意之事;凡說者與聽者須注意之事項,統稱為說聽方軌。
據優婆塞戒經卷二載,說法有清淨、不清淨二種。凡先施食而後說法,或為增長三寶、斷自他煩惱、分別正邪、使聽法者得最勝而說法,稱為清淨說法;反之,凡存有利己心、與他人競爭之心,或為報、為世報,或有疑而說法,均為不淨說法。我國舉行齋會時之說法,稱為唱導;梁高僧傳卷十三即載有善於唱導之高僧傳記。
日本自平安朝後期以降,出現專門以唱導技術為家業者,其中部分逐漸俗化,與說經祭文、佛寺緣起等配合節拍而宣說,復配以三弦而歌詠之。〔大品般若經卷二十四『四攝品』、法華經卷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四分律卷五十二、五分律卷十八、十住毗婆沙論卷七、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五、大智度論卷一、卷二十八、顯揚聖教論卷十七、法華經玄義卷六上、法苑珠林卷二十三〕(參閱『唱導』4418)
分類:佛學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