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淨慈寺
【淨慈寺 】
位於浙江杭縣南郊之南屏山。我國五山之一。系後周顯德元年(954)吳越王錢弘俶所創建。初稱慧日永明寺,並自衢州迎請道潛前來住持,為開山第一祖。道潛擬鑄十八羅漢像,尚未稟明,王即夢十八巨人,乃助成其志,建羅漢堂安置之。北宋建隆二年(961) 道潛示寂,王禮請靈隱寺之延壽住持本寺,延壽居此十五年,大震法雷,接化徒眾,度弟子一七○○人,為七眾授菩薩戒,日課一○八件佛事,日夜稱彌陀名號十萬聲,德化洽於海內,世稱永明延壽。王為設香嚴殿,以酬其志。延壽並撰宗鏡錄一百卷,於寺內建一堂,稱宗鏡台(又稱宗鏡堂)。
宋太宗時,改稱壽寧禪院,後又稱淨慈寺。其後毀於火,南宋高宗重建,更塑五百羅漢。明洪武年中鑄一巨鐘,稱二萬斤,鐘聲宏亮,遠徹山谷,此即西湖十景中之南屏晚鐘。日僧成尋,於其參天台五台山記卷一中,敘及本寺狀況時,謂有五百羅漢院、九重石塔(每重皆刻有五百羅漢)等,頗為壯觀。後有圓照宗本、大通善本等人至此大振禪風,寺門繁興。又有法真守一,與其同志及信徒,以金、銀、真珠、珊瑚、琥珀、硨磲、碼瑙等七寶造立彌陀佛像。明萬曆二十年(1592),袾宏曾駐錫開法。本寺後經清順治、康熙、雍正重建,以迄於今。有大殿、宗鏡台、延壽墓塔,與僅存五級之七級塼塔(雷峰塔)等,宋代之五百羅漢塑像,今已不存。〔永明道跡、傳法正宗記卷八、宗門
統要續集卷二十、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第一一○、職方典第九四八〕
分類:佛學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