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香港佛教
【香港佛教 】
香港原屬廣東新安縣,唐代時為南海貿易、交通必經之地,古稱屯門。一八四二年,清廷割讓予英國,始為英屬地。迄今,已為國際知名之東方港口。此地最早之佛教史跡為唐代杯度禪師駐錫之道場,有杯度庵與靈渡寺,今仍有杯度洞、杯度井等遺跡。當地幾乎與廣州同時有佛教之存在,惟不甚發達。
民國以來,佛教才正式傳入香港。民國五年(1916)先有佛學會之組織,次有盧家昌等人之設極樂院,茂峰法師之弘揚天台教義,其次有九年太虛大師之講經法會,影響漸廣。十四年,成立以宣揚密教為主之『居士林』。其後更有藉開設素菜館以傳揚中國佛教者,如蟠桃天、衛樂園、小只園等素食處,形成香港佛教發展中之特色。同時,新界各地原有之佛教寺院,亦逐漸恢復。無論僧侶、居士皆積極推動發展佛教,有『哆哆佛學社』專弘淨土,另有竹林禪院、鹿野苑之創建。又有張蓮覺居士之建東蓮覺苑與創辦女子佛學院等。一時素食、講經、弘法之風頗盛,遂有香港佛學會、香港佛教青年會之成立與『人海燈』月刊之發行。
民國二十五年,東華醫院舉辦香港有史以來第一次之『萬善眾緣水陸大會』,由禪宗泰斗虛雲和尚主持。至此,天台、淨土、禪宗、密宗,乃至法相等宗,皆於此地次第展開,不論弘法、修持、文化,或佛教學院之教育上,均奠定相當之基礎,呈現多樣性發展之佛教。此種現象一直至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為止。
二次大戰結束後,香港漸恢復原來之繁華景象。旋以大陸赤化,遂有甚多僧侶流亡此地。其中定居下來者,多自創小型寺院或精舍以安居,乃形成頗多公寓式之寺院與精舍,此亦為香港佛教特色之一。目前香港佛教之僧伽教育及一般社會事業方興未艾。能仁書院,為佛教界所創辦之大學,另有寶覺中學、大光中學等普通中學,又有佛教圖書館、『內明』、『香港佛教』等雜誌,及慈幼院、安老院、佛教墓園、佛教醫院等事業均在日益發展中。此外,居士佛教方面,也有法相學會、金剛乘學會、法住學會等團體。
大體而言,由於香港居民多為廣東人,故香港佛教在本質上是廣東佛教之延伸。然近數十年來,由於社會型態之變易,乃逐漸發展出一種與舊日廣東佛教不全相同之型態。〔香港佛教(張曼濤,佛光學報第二期)〕
分類:佛學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