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佛教是什麼意思,佛學大詞典中唐代佛教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唐代佛教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

唐代佛教脫離了南北朝輸入期之領域,而獨自創立許多新宗派。唐室維護宗教,高僧碩學輩出,譯經事業空前大盛。尤其佛教寺院林立,佛畫推陳出新,十宗並弘,文物燦然大備,為中國佛教傳播之輝煌時代。

 淨土宗因道綽、善導而盛。道綽前後講經二百回,日日稱名七萬遍,盡力社會教化,提倡小豆念佛法,著有安樂集二卷。善導於長安吾真寺、實際寺、光明寺等大弘念佛法門,曾寫阿彌陀經十萬卷,畫淨土變相圖三百幅,又任龍門石窟奉先寺大石佛造立之檢校,其聲名廣受唐室上下之尊崇,著觀經疏、往生禮讚等五部九卷書。其他淨土高僧尚有迦才、懷感、法照、飛錫、少康、慧日等,晚唐之際,尚有道鏡等。

 律宗為依五部律中之四分律以弘通戒律之一派,有道宣之南山律宗、法勵之相部宗、懷素之東塔宗。道宣鑽研律學,修行定慧,廣求諸律之異傳,為律宗之集大成者,住於終南山豐德寺,被譽為南山律師。所著總有三十五部,一八八卷。其中,四分律行事鈔、戒疏、羯磨疏、拾毗尼義鈔、比丘尼鈔等稱南山五大部,為律學必讀之書。法勵學律於靜洪、洪淵,又往江南學十誦律,前後講四分律四十餘遍,著四分律疏、羯磨疏等,有弟子滿意、懷素等。懷素為東塔宗開祖,有四分律開宗記一書,補法勵說之不足。

 法相宗為論究諸法之體性相狀,明萬法唯識之妙理。自世親立說以來,經南北朝地論宗、陳時攝論宗之所傳,到唐代玄奘、窺基,終於成立法相宗。玄奘求法天竺,從戒賢學瑜伽唯識,巡歷印度各地,攜回六五七部經,奉詔於長安弘福寺譯經,譯出六百卷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以及顯揚聖教論、佛地經、瑜伽師地論等。在譯經史上與鳩摩羅什前後輝映,當時長安以玄奘為中心之法相宗,風靡一世。

 華嚴宗依大方廣佛華嚴經,談法界緣起,事事無礙之妙旨,為唐代新興宗派。初祖杜順、二祖智儼、三祖法藏。杜順著有法界觀門;智儼著華嚴經搜玄記、華嚴經孔目章、華嚴五十要問答,為華嚴宗成立之基礎。法藏為華嚴宗實際上之開祖,曾於太原寺講華嚴經,武後賜號『賢首大師』;師對五教十宗之教判中,以華嚴經為最圓滿,而以一乘圓教之思想,開華嚴一宗,又著探玄記、五教章、華嚴經旨歸等六十餘部。

 天台宗依妙法蓮華經倡一心三觀,三諦圓融,與華嚴宗共為中國佛學之雙璧。自隋代智顗開宗,灌頂相承,入唐後,沉寂一時,後智威、慧威、玄朗、湛然繼之。湛然為六祖,乃天台中興大師,大張教綱,開闡智顗之微旨,對抗諸宗之學說。有法華玄義釋簽、法華文句記、止觀輔行傳弘決等著作。會昌法難後,此宗漸衰。

 禪宗自梁時菩提達磨東來傳法,經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次第相承,至唐代神秀、慧能出,確立禪宗,其間高僧輩出,盛極一時,唐末以後他宗漸衰,而禪宗猶盛,中國佛教遂漸以禪宗為代表,且幾以慧能一派為宗。唐代禪宗除慧能、神秀南北二宗外,尚有牛頭禪,為四祖道信之弟子法融之一派。神秀一系傳法於長安、洛陽,以北方為中心;慧能一系初在韶州,更及於湖南、江西。南北二宗因教義不同而有南頓北漸之分。唐代北宗勢力大,但其後漸衰。慧能門下英才群集,最著名者有青原行思、南嶽懷讓、荷澤神會、永嘉玄覺、南陽慧忠等。中唐以後,大為興盛,其中青原、南嶽二系更盛,傳法於江西、湖南等地,後來所稱之禪宗五家:臨濟、曹洞、溈仰、雲門、法眼等均屬此二系之下。

 密宗即瑜伽密教,依真言陀羅尼之法門,修五相三密妙行,期即身成佛。雖西晉已開其端緒,而唐玄宗時天竺之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先後至長安,密宗始盛。善無畏為印度那爛陀寺學者,開元年間來中土,譯出密教經典無數,其中與弟子一行共譯大毗盧遮那佛神變加持經,為密教所依之根本聖典。

 初唐、中唐佛教之隆盛,大致如上,晚唐由於武宗廢佛,除禪宗外,諸宗因受摧殘,漸次式微。

分類:佛學大詞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佛學大詞典
 
漢語學習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