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焰口
【焰口 】
(一)餓鬼名。又稱焰口、面然。其體枯瘦,咽細如針,口吐火焰。以生前慳吝之故,遂有此一果報。曾於阿難入定中顯現,並因而成為佛教『放焰口』儀式之緣起。〔焰口餓鬼經〕
(二)為一種根據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而舉行之施食餓鬼之法事。該法會系以餓鬼道眾生為主要施食對像;施放焰口,則餓鬼皆得超度。亦為對死者追薦的佛事之一。又作放焰口。昔時,阿難於林中習定,見一餓鬼(名為焰口)形容枯槁,面貌醜惡,頭髮散亂,爪甲長利,腹大如山,喉細如針,面上噴火,阿難駭而問其故,餓鬼告以生前居心慳吝,貪不知足,故死後墮入餓鬼道中,變是身形,長年受餓,備受諸苦。餓鬼復謂阿難三日後亦當命盡,墮餓鬼道。阿難大驚,急至佛前哀求救度,佛乃為說焰口經及施食之法,謂其若能施飲食予恆河沙數餓鬼及諸仙等,非但不落此道,且能延年益壽,諸鬼神等常來擁護,遇事吉祥。
其法於諸經所載,有詳略之別。據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載,於一切時,取一淨器,盛以淨水,置少飯面及諸餅食等,以右手按於器上,誦咒七遍,並稱多寶、妙色身、廣博身、離怖畏等四如來名號,然後彈指七遍,取於食器,展臂瀉之於淨地上。後人據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增益科儀,遂有敬供與悲施二部,敬供可分升座、入定、灑淨、歸依、道場觀、獻曼荼羅,普供養等七項;悲施可分入定、召請、顯施食、滅障、密施、回向等六項。作此施法,宜於戌亥二時(晚間七時至十一時),因過此時段則鬼神不得食。
最早傳入我國有關焰口之經典為唐代實叉難陀所譯之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及甘露陀羅尼咒。二書中各載有真言,名為變食真言、甘露真言;謂取一掬水,咒之十遍,散於空中即成甘露。其後,不空譯出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與實叉難陀所譯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為同本異譯。不空又譯出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儀軌經、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難陀緣由(即不空所譯儀軌經前半部之起源部分別出單行本)、施諸餓鬼飲食及水法。其中,不空譯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儀軌經所述行法次第為:破地獄真言、召餓鬼真言、召罪真言、摧罪真言、定業真言、懺悔真言、施甘露真言、開咽喉真言、七如來名、發菩提心真言、三昧耶戒真言、施食真言、乳海真言、普供養真言、奉送真言。此後,施餓鬼食便成為修密法者每日必行之儀式。後遭唐末五代之亂,密教失傳,施食一法亦隨之失傳。
至宋代,諸師對於施食一法不甚瞭解。遵式之金園集中有施食正名、施食法、施食文、施食觀想諸篇。而其法並非密教儀軌,僅取經中之真言,再附以天台宗之觀想方法而已。其施食正名中述有斛食、冥道、水陸。斛食指焰口施食;冥道為唐代之冥道無遮大齋,亦為密教行法之一;水陸為宋代興起之儀式。此三者於當時混合行使,無所區別。又有宗曉著施食通覽,其中有施食須知一篇,亦主張施曠野鬼神、施鬼子母救拔焰口餓鬼同為施食。而釋門正統卷四利生篇亦同此說。由此可知宋代諸家對於焰口施食曾企圖恢復而未得其道。
元代由於藏族喇嘛進入漢地,密教亦隨之復興。藏經中有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譯者不詳。就其中真言譯音所用字考之,應系元代人所譯。其次第與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儀軌經相同,其前增有三歸、大輪明王咒、轉法輪菩薩咒、三十五佛、普賢行願偈、運心供養、三寶施食、入觀音定,然後方破地獄;其後增尊勝真言、六趣偈、發願回向偈、吉祥偈、金剛薩埵百字咒、十類孤魂文、三歸依贊。從此瑜伽施食之法得以復興。
明代之時,由於諸家傳承不一,遂又形成雜亂之勢。今所知明代行法有瑜伽焰口施食科儀。其後,天機禪師刪其繁蕪,編成修習瑜伽集要施食壇儀,世稱『天機焰口』。天台靈操為之作注,名為修習瑜伽集要施食壇儀應門。其中唯召請孤魂文不同。蓮池祩宏又將天機焰口略加參訂,編成『修設瑜伽集要施食壇儀』,又稱瑜伽集要施食儀軌,並為之作注,名為施食補注。清代康熙三十二年(1693),寶華山德基又將袾宏本略加刪輯,名為瑜伽焰口施食集要,世稱『華山焰口』。乾隆六年(1741),寶華山福聚又因之作瑜伽施食儀觀。此外又有寂暹著瑜伽焰口注集纂要儀軌。清代佛寺流行之焰口,多為『天機』及『華山』兩種。〔焰口(周叔迦,中國佛教人物與制度)〕
分類:佛學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