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錫克教
【錫克教 】
(Sikhism)梵名Sikha 。印度教改革派之一。開祖為那那克(Na^nak, 1469~1538),出生於拉合爾(Lahore)近郊。sikh,即由梵語s/is!ya(弟子)轉訛而來,意謂開祖那那克之門人。某日,那那克於貝因(Baeen)沐浴時受到感召,遂發心至印度各地遊歷布教,解說哈里(Hari)為世間唯一永遠之神。奉聖典教書(Granth Sa^hib)為主要經典,其教義建立於印度教虔誠派之基礎上,並攝取回教蘇非派(Su^fi^)之神秘主義因素,主張業報輪迴,提倡修行,而反對化身說、偶像崇拜、繁瑣祭儀、苦行、階級、人種之差別及消極遁世之態度等。認為世上所有現象皆為神力之最高表現,人在神前一律平等,個人靈魂唯有與神結合方能獲得解脫。然非否定古來印度諸神,而系以默想來信仰諸神。
錫克教歷代祖師,自開祖那那克之後為安格德、阿馬爾達斯、拉姆達斯(Ra^m Da^s, 1534~1581)、阿爾瓊(Arjan Mal, 1563~1606)、哈爾哥賓德、哈爾拉伊、哈爾克裡香、得格巴哈都爾、哥賓德辛格(Govind Si=ngh, 1666~1708,一說 1675~1708),總稱為十祖。
信徒中包括印度教徒與回教徒。四祖拉姆達斯於阿穆利薩(Amritsar)建立本山黃金寺(梵Darbar Sa^hib ,一說系第五祖阿爾瓊所建)。阿爾瓊彙集先祖及聖者之讚詠,編纂成根本聖典(A^di Granth),其後慘遭回教王虐殺。九祖欲將世界予以錫克教化,遂與回教王產生衝突,致遭回教徒之刺殺。凡上述種種皆形成當時反回教政治團體之傾向。
至十祖哥賓德辛格將信徒編組成軍,結成卡爾薩(Khalsa)宗教團體,於入團之際,須先行『劍之洗禮』(Khandadi-Pa^hul),且予每人命名獅子(Sin%gh)。因不論種姓階級之別,即令首陀羅階級亦可入團,故數日內有八萬人受洗。彼等具有強大之團結力,並要求常備五K,即:蓄髮(Kes/);隨身攜帶梳子(kn%aga);手帶鋼環(kara,腕輪),象徵萬能之神無所不在;穿短褲(kach),象徵節操;佩劍(kirpan),象徵抗拒罪惡。此外,辛格又增編、註釋根本聖典,名為聖典教書,乃本教之最高權威。辛格並遺言廢除教祖(Gu=ru)職位。辛格逝世後,教團分裂為二,即師承十祖之獅子派與師承開祖之易行派(Sahijdha^ri^)。未久,前者又分成三派;後者則分成六派。
其時反回教運動正值高潮,而以拉合爾為中心建立其教團。此運動一直延續至第二次錫克大戰(1849)為止,於此戰役中教團被英軍侵入而告衰微。然於二十世紀,再度興起改革之風潮。以旁遮普為中心激烈地展開反英運動,成為印度獨立運動的一股重要推動力。〔T.J.K.B. and Kh. Sin%gh: The Sacred Writings of the Sikhs, 1960〕
分類:佛學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