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三十三身
【三十三身 】
又作三十三應化身。即觀世音菩薩為攝化普益而示現三昧中之三十三種化身。此系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所舉。其順序為:(一)佛身,(二)辟支佛身, (三)聲聞身,(四)梵王身,(五)帝釋身,(六)自在天身,(七)大自在天身,(八)天大將軍身,(九)毗沙門天身,(十)小王身,(十一)長者身,(十二)居士身,(十三)宰官身,(十四)婆羅門身,(十五)比丘身,(十六)比丘尼身,(十七)優婆塞身,(十八)優婆夷身,(十九)長者婦女身,(廿)居士婦女身,(廿一)宰官婦女身,(廿二)婆羅門婦女身,(廿三)童男身,(廿四)童女身,(廿五)天身,(廿六)龍身,(廿七)夜叉身,(廿八)乾闥婆身,(廿九)阿修羅身,(卅)迦樓羅身,(卅一)緊那羅身,(卅二)摩侯羅伽身,(卅三)執金剛身。
補陀落海會軌無上記中長者婦女身、居士婦女身、宰官婦女身、婆羅門婦女身等四婦女身,而代以人身、非人身、婦女身、童目天女身;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則無毗沙門天身、長者婦女身、居士婦女身、宰官婦女身、婆羅門婦女身、迦樓羅身、執金剛身等七身,而另加四天王身、四天王國太子身、女主身、人身、非人身,又將辟支佛身份為獨覺身、緣覺身。另於梵文及西藏文之法華經則僅舉出十六身。法華經卷七妙音菩薩品亦揭出妙音菩薩有三十六應身,梵文及藏文皆僅舉出三十三身。〔大薩遮尼干子所說經卷十、觀音義疏卷下、法華玄論卷十、法華義疏卷十二〕(參閱『三十二應』511)
分類:佛學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