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壇是什麼意思,佛學大詞典中戒壇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戒壇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戒壇

【戒壇 】

指用以舉行授戒儀式及說戒之壇場,即於戒場中特製稍高於平地之土壇。蓋戒場本無建築屋舍之必要,隨處空地僅須有結界標示即成,然為防患風雨起見,古來皆堂內受戒與露地結界受戒並行。古代印度初於露天作法,不另設壇。戒壇之始建,據釋氏要覽捲上記載,系樓至菩薩向佛陀請示,築一戒壇為比丘受戒,佛陀許之,遂於祇園精舍外院之東南建壇。關於戒壇之形制,據義淨於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捲上描述印度那爛陀寺之戒壇,謂其『方大尺一丈餘』,即於平地四周高築塼牆,高約二尺,牆內坐基則高約五寸。

 我國最早之戒壇,相傳為曹魏嘉平、正元年間(249~256)曇柯迦羅於洛陽所建。晉、宋以來,南方立戒壇甚多。東晉法護於揚都(南京)瓦官寺立壇。支道林於石城(山西黎城南)、汾州(浙江新昌)各立一壇,支法存於若耶(浙江紹興)立壇,南宋智嚴於上定林寺(於南京)立壇,慧觀於石樑寺(於天台山)立壇。求那跋摩於南林寺立壇,南齊僧敷於蕪湖立壇。復有三吳戒壇,此壇似與法獻有關。南朝梁代法超於南澗(於南京)立壇,僧祐於上雲居、棲霞、歸善、愛敬四寺(皆於南京)立壇。至唐代初年為止,渝州(重慶)以下至江淮(江蘇、安徽)之間,總計戒壇有三百餘所,然諸戒壇之形制已不可考。至唐代干封二年(667),道宣律師在長安郊外淨業寺亦曾建立戒壇,此時戒壇始有定式。其制凡三層,下層縱廣二丈九尺八寸,中層縱廣二丈三尺,上層畟方七尺。其高度下層三尺,中層四尺五寸,上層二寸,總高七尺七寸;周圍上下有獅子神王等雕飾。道宣並撰有『戒壇圖經』一書,該書對戒壇之起源、名稱、形狀均有詳細記載。其後,義淨、一行、金剛智等諸師,均曾在洛陽附近建立戒壇。建立戒壇之風氣從此盛行全國,官設與私設均有。永泰元年(765),代宗敕令大興善寺建造方等戒壇,又命京城僧尼各置『臨壇大德』十人;此為臨壇大德設置之始,即後世受戒時之三師七證。所謂方等戒壇,即指大乘戒壇,壇法雖依準諸律,但受戒者鬚髮大菩提心,是與小乘戒壇殊異之處。

 日本東大寺大佛殿前所建立之戒壇,為該國最早者,系西元七五四年由我國鑒真和尚東渡日本所建,後毀於火災。該壇建築之藍本,即依準道宣『戒壇圖經』一書而建。〔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捲上二之一、佛祖統紀卷三十六、卷三十九、佛祖歷代通載卷十八、大宋僧史略卷下、釋氏稽古略卷三、卷四、道宣律師感通錄〕

分類:佛學大詞典

戒壇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佛學大詞典
 
漢語學習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