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教是什麼意思,佛學大詞典中棒教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棒教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棒教

【棒教 】

西藏名Bon-po 。為佛教傳入西藏以前,西藏人所信仰之原始宗教。屬薩滿教(Shamanism)之一派。又稱笨教、笨波教、梵教、凡教。俗稱黑教。即行靈魂祟拜、咒術、犧牲供養之民間信仰。依西藏傳說,開祖為雪拉巴(藏Gshen-rab )。最初流行於後藏阿里一帶,後自西向東傳佈至西藏各地。崇奉天地、山林、水澤之神鬼精靈及自然物,認為宇宙間存在無數靈魂,能顯現吉凶福禍,故須向精靈祈禱,祈求禳災招福;又因精靈依存於石、貝、鼓等物體中,故產生諸物崇拜之觀念。重視祭祀、跳神、占卜、禳解等,相信巫僧為人與精靈間之媒介,故認為巫僧能作預言。

 在吐蕃王朝前期,棒教佔有統治地位。七世紀中葉,佛教自印度、尼泊爾傳入後,棒教曾與佛教長期對抗。八世紀後,由於吐蕃王室興佛抑棒,勢力漸衰。後棒教吸收佛教部分教義,改佛經為棒經,繁衍教理教義,成為類似西藏佛教之教派。棒教因受佛教教義及信仰形式之影響,區劃為新舊兩期,以前之型態為原始棒教,以後則為組織棒教,即組織教義,作成聖典。論述棒教修行理論之經典有十萬白龍,十萬黑龍、十萬斑龍三部。藏族一般對受佛教影響較深、變化較大之棒教,稱為白笨波;對處於偏僻地區,保留原來特點較多者,稱為黑笨波。

 十五世紀初,宗喀巴成立黃教後,勢力幾達全藏,棒教勢力僅殘存於西藏東部及北方邊地遊牧民族之間。現今西藏人信奉之喇嘛教,雖說其特色乃佛教吸收棒教之成分,而棒教亦以佛教充實自己,然實質上兩者仍儼然對立。〔唐書卷一九六吐蕃傳、白琉璃論(Vaidu^rya dkar-po)、十萬寶詔(Man!i-bkah!-h!bum)、西藏文化新研究(青木文教)、Ch. Bell: The Religion of Tibet(橋本光寶譯,西藏喇嘛教)〕(參閱『薩滿教』6603)

分類:佛學大詞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佛學大詞典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