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善根位是什麼意思,佛學大詞典中四善根位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善根位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四善根位

【四善根位 】

指見道以前,觀四諦及修十六行相以達無漏聖位之四種修行階位。小乘俱捨、成實二宗謂於總相念住之後位,大乘唯識宗則謂於十回向之滿位,生起四種善根。今試舉小乘有部與大乘唯識宗之說:

 (一)小乘有部認為,初生無漏之慧,而明瞭四諦之理,稱為見(現觀)道;作準備以進入見道之位,則稱為四善根位。由於該位所修之有漏善根,能生無漏聖道(即抉擇)之部分,順益於彼,故稱順抉擇分。又此位亦稱內凡位、四加行位,與三賢位(即外凡位)之五停心、別相念住、總相念住等合稱為七加行、七方便位。以上皆為凡夫位。相對於此,見道以後則稱聖者位。

 四善根位為:(一)暖位(梵us!ma -gata ),又作暖法,系以光明之暖性為譬喻;此位可燒除煩惱,接近見道無漏慧,而生有漏之善根,並以此位觀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四諦及修十六行相,而生有漏之觀慧。修至此位,即使退卻而斷善根,造惡業,乃至墮入惡趣,然而終必能得聖道而入涅槃。

 (二)頂位(梵mu^rdha^na ),又作頂法,於動搖不安定之善根(動善根)中,生最上善根之絕頂位,乃不進則退之境界;於此修四諦、十六行相。修至此位,即使退墮地獄,亦不至於斷善根。

 (三)忍位(梵ks!a^nti ),又作忍法,為確認四諦之理,善根已定,不再動搖(不動善根)之位,不再墮落惡趣。忍位有上、中、下三品之別:(1)下忍位,修四諦十六行相。(2)中忍位,漸次省略所緣及行相(減緣減行),最後僅留欲界苦諦之一行相,而於二剎那間修觀。該一行相,即依觀者之根機利鈍,而殘留四行相中之任一行相。(3) 上忍位,繫於一剎那間觀中忍位之同一行相。至上忍位時,可得五種不生,即:1.生不生,謂不生於卵生、濕生。2.處不生,謂不生於無想天、大梵天處、北俱盧洲。3.身不生,謂不生於扇搋、半擇迦、二形。4.有不生,謂不生於欲界第八有及色界第二生。5.惑不生,謂不生見惑。若加下忍位之趣不生(不再生於惡趣),則為六種不生。

 (四)世第一法位(梵laukika^gra -dharma ),又作世第一法,為有漏世間法中能生最上善根之位,此位與上忍位相同,觀修欲界苦諦下之一行相,於次一剎那入見道位而成為聖者。

 以上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法位等四種善根,以能生見道無漏之善,而成為其根本,故稱善根;系以修慧為體,以四靜慮及未至、中間之六地為所依。〔俱捨論卷二十三、大毗婆沙論卷六、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九、大乘義章卷十一〕(參閱『五種不生』1175)

 (二)唯識宗將實踐修行之階位分為五位,其中第二之加行位,即四善根位;亦即於資糧位之後,入十回向,為住於真唯識性而修之位。於此位對名、義、自性、差別等四者,修四尋思觀與四如實智觀。此即言,於暖位修明得定,尋求思察認識之對象,即名、義、自性、差別等四種為空無,故稱暖位之行者為明得薩埵。於頂位修明增定,又以更進一層之觀智同樣作觀,以上即為尋思觀。其次,於忍位修印順定,於世第一法位修無間定,確認決定所認識之對象及能觀之識皆為空無,即為如實智觀。〔成唯識論卷九、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十三、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九、成唯識論述記卷九〕(參閱『四如實智』1686、『四尋思』1768)

分類:佛學大詞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佛學大詞典
 
漢語學習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