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本事方》卷第九 傷寒時疫(下)-辨少陰脈緊證:予診之,寸口尺中俱緊。予曰︰寒 下利 予 曰 唇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普濟本事方》卷第九 傷寒時疫(下)-辨少陰脈緊證

普濟本事方

卷第九 傷寒時疫(下)-辨少陰脈緊證

記有人患傷寒六七日,心煩昏睡多吐,小一便白色,自汗。

予診之,寸口尺中俱緊。

予曰︰寒 下利 予 曰 唇口乾燥,蜷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滑胎,勿妄治也。

又雲︰緊則為寒。

又雲︰諸緊為。

又雲︰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師雲︰假令已汗若吐,以肺裡寒,故令脈緊。

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

假令下利以胃虛,故令脈緊。

又雲︰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

由是觀之。

則寒邪之氣,入人經絡所致,皆虛寒之脈也。

其在一陽一經則浮而緊,在一陰一經 也 又雲︰少一陰一 沉而緊也。

遲數為定,本孫吳,葬捨律呂而 皆 大浮數動滑一陽一脈,一陰一病見一陽一生可得,沉澀弦微弱屬一陰一,一陽一病見一陰一終死厄。

仲景雲︰脈大浮數動滑,此名一陽一也。

脈沉澀弱弦微,此名一陰一也。

一陰一病見一陽一脈者生,一陽一病見一陰一脈者死,一陰一陽一交一互最難明,輕重斟量當別白。

脈雖有一陰一陽一,須看輕重,以分表裡。

輕手脈浮為在表,表實浮而兼有力,但浮無力表中虛,自汗惡風常淅淅。

傷寒先要辨表裡虛實,此四者為急。

仲景浮為在表,沉為在裡。

然表症有虛有實。

浮而有力者,表實也,故無汗不惡風。

浮而無力者,表虛也,故自汗惡風。

重手脈沉為在裡,裡實脈沉來亦實,重手無力大而虛,此是裡虛宜審的。

裡症亦有虛實。

脈沉而有力者,裡實也,故腹滿大便不通。

沉而無力者,裡虛也,或洩利,或一陰一症之類。

以上八句,辨表裡虛實盡矣。

風則虛浮寒牢堅,水停水 必沉潛。

動則為痛數為熱,支飲應須脈急弦。

太過之脈為可怪,不及之脈亦如然。

仲景雲︰風則虛浮,寒則牢堅,沉潛水 ,支飲急弦,動則為痛,數則熱煩,太過可怪,不及亦然。

邪不空見,中必有一奸一。

榮衛太盛名高章,高章相搏名曰綱。

榮衛微時名 卑, 卑相搏損名揚。

榮衛既和名緩遲,緩遲名沉此最良。

九種脈中辨疾症,長沙之訣妙難量。

仲景雲︰寸口衛氣盛,名曰高,榮氣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綱;衛氣弱名曰 ,榮氣弱 仲景 瞥瞥有如羹上肥,此脈定知一陽一氣微。

縈縈來如蛛絲細,卻是體中一陰一氣衰。

脈如瀉漆之絕者,病患亡血更何疑。

仲景雲︰脈瞥瞥如羹上肥者,一陽一氣微也。

脈縈縈如蛛絲細者,一陽一氣衰也。

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血也。

一陽一氣衰。

《千金》作一陰一氣衰。

一陽一結藹藹如車蓋,一陰一結循竿亦象之。

仲景雲︰藹藹如車蓋者,一陽一結也。

纍纍如循竿者,一陰一結也。

一陽一盛則促來一止,一陰一盛則結緩而遲。

此謂促結二脈也。

仲景雲︰脈來緩時一止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名曰促,一陽一盛則促。

一陰一盛則結。

縱橫逆順宜審察,殘賊災怪要須知。

仲景雲︰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逆有順,何謂也?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縱;火行 順也 作 脈靜人病內虛故,人安脈病曰行一屍一。

仲景雲︰脈病患不病曰行一屍一,以無主氣,卒僕不知人。

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無谷神,雖困無苦。

右手氣口當主氣,主血人迎左其位。

氣口緊盛食必傷,人迎緊盛寒邪熾。

左為人迎,右為氣口。

人迎緊盛傷於寒,氣口緊盛傷於食。

數為在腑遲為髒,浮為在表沉在裡。

仲景雲︰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髒。

脈浮而緩風傷衛,浮緊堅澀寒傷榮,脈微大忌令人吐,欲下猶防虛且細。

仲景雲︰脈微不可吐,虛細不可下。

沉微氣弱汗為難,三者要須當審記。

孫用和雲︰一陰一虛脈沉微而氣弱者,不可汗。

汗下吐三候脈有不可行者,切當審之。

一陽一加於一陰一有汗證,左手沉微卻應未。

《素問》雲︰一陽一加於一陰一謂之汗。

趺一陽一胃脈定死生。

《仲景論》言趺一陽一脈者,十有八九。

太溪腎脈為根蒂。

傷寒必診太溪趺一陽一者,謂人以腎脈胃脈為主。

仲景譏世人握手不及足者以此。

脈來六至或七至,邪氣漸深須用意。

浮大晝加病屬一陽一,沉細夜加分一陰一位。

九至以上來短促,狀若湧一泉無入氣。

更加懸絕漸無根,命絕天真當死矣。

孫用和雲︰脈及六至七至以上,浮大晝加病,沉細夜加病。

更及八至,一精一氣消,神氣亂,必懸絕 病患三部脈調勻,大小浮沉遲數類,此是一陰一陽一氣已和,勿藥自然應有喜。

仲景雲︰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此脈已和,為必愈。

發一熱惡寒,近似傷寒者,有五種。

脈浮而數,其人發一熱而惡寒者,傷寒之候也。

脈浮而緊,嘔吐 弦,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普濟本事方
普濟本事方序卷第一 中風肝膽筋骨諸風-真珠丸卷第一 中風肝膽筋骨諸風-獨活湯卷第一 中風肝膽筋骨諸風-星附散卷第一 中風肝膽筋骨諸風-二生散卷第一 中風肝膽筋骨諸風-救急稀涎散卷第一 中風肝膽筋骨諸風-勝金丸卷第一 中風肝膽筋骨諸風-拒風丹卷第一 中風肝膽筋骨諸風-蘇合香丸卷第一 中風肝膽筋骨諸風-灸中風十二穴卷第一 中風肝膽筋骨諸風-續斷湯卷第一 中風肝膽筋骨諸風-山蕷丸卷第一 中風肝膽筋骨諸風-獨活散卷第一 中風肝膽筋骨諸風-地黃酒卷第一 中風肝膽筋骨諸風-防風湯卷第一 中風肝膽筋骨諸風-竹瀝湯卷第一 中風肝膽筋骨諸風-防己湯卷第一 中風肝膽筋骨諸風-木瓜煎卷第一 中風肝膽筋骨諸風-養血地黃丸卷第一 中風肝膽筋骨諸風-羚羊角湯卷第一 中風肝膽筋骨諸風-烏頭湯卷第一 中風肝膽筋骨諸風-小續命湯卷第一 中風肝膽筋骨諸風-排風湯卷第一 中風肝膽筋骨諸風-小風引湯卷第一 中風肝膽筋骨諸風-《千金方》竹瀝湯卷第一 中風肝膽筋骨諸風-《必用方》竹瀝湯卷第一 中風肝膽筋骨諸風-增損茵芋酒卷第一 中風肝膽筋骨諸風-太一神精丹卷第一 中風肝膽筋骨諸風-鐵彈丸卷第一 中風肝膽筋骨諸風-黑神丸卷第一 中風肝膽筋骨諸風-定風餅子卷第一 中風肝膽筋骨諸風-茯神散卷第一 中風肝膽筋骨諸風-鱉甲丸卷第一 中風肝膽筋骨諸風-補膽防風湯卷第一 中風肝膽筋骨諸風-人參散卷第一 中風肝膽筋骨諸風-醒後頭虛暈發熱方卷第一 卷外卷第二 心小腸脾胃病-遠志丸卷第二 心小腸脾胃病-茯神散卷第二 心小腸脾胃病-寧志膏卷第二 心小腸脾胃病-驚氣丸卷第二 心小腸脾胃病-辰砂遠志丸卷第二 心小腸脾胃病-茯苓丸卷第二 心小腸脾胃病-火府丹卷第二 心小腸脾胃病-七珍散卷第二 心小腸脾胃病-曲術丸卷第二 心小腸脾胃病-白朮湯卷第二 心小腸脾胃病-二神丸卷第二 心小腸脾胃病-溫脾散卷第二 肺腎經病-棗膏丸卷第二 肺腎經病-五味子丸卷第二 肺腎經病-葶藶丸卷第二 肺腎經病-紫金丹卷第二 肺腎經病-細辛湯卷第二 肺腎經病-升麻湯卷第二 肺腎經病-五靈丸卷第二 肺腎經病-蔡太師所服香茸丸卷第二 肺腎經病-椒附散卷第二 肺腎經病-麋茸丸卷第二 肺腎經病-地黃丸卷第二 肺腎經病-青鹽丸卷第二 補益虛勞方-五味子丸卷第二 補益虛勞方-人參丸卷第二 補益虛勞方-雙和散卷第二 補益虛勞方-黑錫丸卷第二 補益虛勞方-石斛散卷第二 補益虛勞方-八仙丹卷第二 頭痛頭暈方-川芎散卷第二 頭痛頭暈方-鉤籐散卷第二 頭痛頭暈方-玉真丸卷第二 頭痛頭暈方-硫黃丸卷第二-治氣虛頭疼。卷第二 治氣虛頭疼。-白芷丸卷第二 治氣虛頭疼。-白附子散卷第二 治氣虛頭疼。-羚羊角散卷第二 治氣虛頭疼。-養正丹卷第二 治氣虛頭疼。-黑龍丸卷第三 風寒濕痺白虎歷節走注諸病-續斷丸卷第三 風寒濕痺白虎歷節走注諸病-增損續斷丸卷第三 風寒濕痺白虎歷節走注諸病-川烏粥法卷第三 風寒濕痺白虎歷節走注諸病-芎附散卷第三 風寒濕痺白虎歷節走注諸病-麝香丸卷第三 風寒濕痺白虎歷節走注諸病-麻黃散卷第三 風寒濕痺白虎歷節走注諸病-茵芋丸卷第三 風寒濕痺白虎歷節走注諸病-牛蒡子散卷第三 風寒濕痺白虎歷節走注諸病-蓖麻法卷第三 風寒濕痺白虎歷節走注諸病-柏葉散卷第三 風寒濕痺白虎歷節走注諸病-綠靈散卷第三 風寒濕痺白虎歷節走注諸病-趁痛丸卷第三 風寒濕痺白虎歷節走注諸病-烏頭丸卷第三 風寒濕痺白虎歷節走注諸病-烏豆粥卷第三 風痰停飲痰癖咳嗽-化痰丸卷第三 風痰停飲痰癖咳嗽-三生丸卷第三 風痰停飲痰癖咳嗽-旋復花湯卷第三 風痰停飲痰癖咳嗽-檳榔丸卷第三 風痰停飲痰癖咳嗽-乾薑丸卷第三 風痰停飲痰癖咳嗽-芫花丸卷第三 風痰停飲痰癖咳嗽-紫蘇散卷第三 風痰停飲痰癖咳嗽-訶子飲卷第三 風痰停飲痰癖咳嗽-貝母湯卷第三-積聚凝滯五噎膈氣卷第三 積聚凝滯五噎膈氣-纏金丹卷第三 積聚凝滯五噎膈氣-枳殼散卷第三 積聚凝滯五噎膈氣-訶子丸卷第三 積聚凝滯五噎膈氣-砂丸卷第三 積聚凝滯五噎膈氣-紫金丹卷第三 積聚凝滯五噎膈氣-枳殼散卷第三 積聚凝滯五噎膈氣-五噎膈氣丸卷第三 積聚凝滯五噎膈氣-熏膈丸卷第三 膀胱疝氣小腸精漏-念珠丸卷第三 膀胱疝氣小腸精漏-砂丸卷第三 膀胱疝氣小腸精漏-金鈴丸卷第三 膀胱疝氣小腸精漏-茴香散卷第三 膀胱疝氣小腸精漏-金鎖丹卷第三 膀胱疝氣小腸精漏-清心丸卷第三 膀胱疝氣小腸精漏-豬苓丸卷第三 膀胱疝氣小腸精漏-《良方》茯苓散卷第三 卷外卷第四 翻胃嘔吐霍亂-附子散卷第四 翻胃嘔吐霍亂-鯽魚散卷第四 翻胃嘔吐霍亂-枇杷葉散卷第四 翻胃嘔吐霍亂-白朮散卷第四 翻胃嘔吐霍亂-竹茹湯卷第四 翻胃嘔吐霍亂-槐花散卷第四 翻胃嘔吐霍亂-青金丹卷第四 翻胃嘔吐霍亂-香靈丸卷第四 臟腑洩滑及諸痢-鞠丸卷第四 臟腑洩滑及諸痢-陳曲丸卷第四 臟腑洩滑及諸痢-木香丸卷第四 臟腑洩滑及諸痢-溫脾湯卷第四 臟腑洩滑及諸痢-乾薑丸卷第四 臟腑洩滑及諸痢-白朮散卷第四 臟腑洩滑及諸痢-靈砂丹卷第四 臟腑洩滑及諸痢-木香散卷第四 臟腑洩滑及諸痢-五味子散卷第四 臟腑洩滑及諸痢-訶子丸卷第四 虛熱風壅喉閉清利頭目-利膈湯卷第四 虛熱風壅喉閉清利頭目-川芎散卷第四 虛熱風壅喉閉清利頭目-芎辛丸卷第四 虛熱風壅喉閉清利頭目-通膈丸卷第四 虛熱風壅喉閉清利頭目-門冬丸卷第四 虛熱風壅喉閉清利頭目-《千金》地黃丸卷第四 虛熱風壅喉閉清利頭目-人參散卷第四 虛熱風壅喉閉清利頭目-清氣散卷第四 虛熱風壅喉閉清利頭目-柴胡散卷第四 虛熱風壅喉閉清利頭目-地仙散卷第四 腫滿水氣蠱脹-葶藶丸卷第四 腫滿水氣蠱脹-實脾散卷第四 腫滿水氣蠱脹-羌活散卷第四 腫滿水氣蠱脹-大棗湯卷第四 腫滿水氣蠱脹-茯苓散卷第四 腫滿水氣蠱脹-知母湯卷第四 腫滿水氣蠱脹-升麻牛蒡團參湯卷第四 腎臟風及足膝腰腿腳氣-治腎臟風攻註腳膝方。卷第四 腎臟風及足膝腰腿腳氣-烏頭丸卷第四 腎臟風及足膝腰腿腳氣-虎骨酒卷第四 腎臟風及足膝腰腿腳氣-檳榔湯卷第四 腎臟風及足膝腰腿腳氣-地黃丸卷第四 腎臟風及足膝腰腿腳氣-虎骨酒卷第四 腎臟風及足膝腰腿腳氣-思仙續斷丸卷第四 腎臟風及足膝腰腿腳氣-續骨丹卷第四 腎臟風及足膝腰腿腳氣-茵芋丸卷第四 腎臟風及足膝腰腿腳氣-薏苡仁丸卷第四 腎臟風及足膝腰腿腳氣-鹿茸丸卷第四 腎臟風及足膝腰腿腳氣-藥棋子卷第四 腎臟風及足膝腰腿腳氣-紫金丹卷外 腎臟風及足膝腰腿腳氣-妙香散卷外 腎臟風及足膝腰腿腳氣-加料十全飲卷外 腎臟風及足膝腰腿腳氣-生胃湯卷第五 腸風瀉血痔漏髒毒-玉屑丸卷第五 腸風瀉血痔漏髒毒-《千金》。熏蟲痔方。卷第五 腸風瀉血痔漏髒毒-蒜連丸卷第五 腸風瀉血痔漏髒毒-槐花散卷第五 腸風瀉血痔漏髒毒-椿皮丸卷第五 腸風瀉血痔漏髒毒-腸痔下血方卷第五 腸風瀉血痔漏髒毒-痔有鼠乳方卷第五 腸風瀉血痔漏髒毒-黃丸卷第五 腸風瀉血痔漏髒毒-鱉甲丸卷第五 衄血勞瘵吐血咯血-茜梅丸卷第五 衄血勞瘵吐血咯血-三黃散卷第五 衄血勞瘵吐血咯血-山梔子散卷第五 衄血勞瘵吐血咯血-天門冬丸卷第五 衄血勞瘵吐血咯血-黃散卷第五 衄血勞瘵吐血咯血-白扁豆散卷第五 眼目頭面口齒鼻舌唇耳-羊肝丸卷第五 眼目頭面口齒鼻舌唇耳-又方卷第五 眼目頭面口齒鼻舌唇耳-楮葉散卷第五 眼目頭面口齒鼻舌唇耳-菊花散卷第五 眼目頭面口齒鼻舌唇耳-地黃丸卷第五 眼目頭面口齒鼻舌唇耳-治頭風冷淚方卷第五 眼目頭面口齒鼻舌唇耳-又方卷第五 眼目頭面口齒鼻舌唇耳-治肺風鼻赤酒方卷第五 眼目頭面口齒鼻舌唇耳-又方卷第五 眼目頭面口齒鼻舌唇耳-口瘡方卷第五 眼目頭面口齒鼻舌唇耳-魚骨鯁方卷第五 眼目頭面口齒鼻舌唇耳-玄參散卷第五 眼目頭面口齒鼻舌唇耳-紅綿散卷第五 眼目頭面口齒鼻舌唇耳-黃丸卷第五 眼目頭面口齒鼻舌唇耳-地黃湯卷第五 眼目頭面口齒鼻舌唇耳-黃湯卷第五 卷外-治重舌方卷第六 諸嗽虛汗消渴-杏酥散卷第六 諸嗽虛汗消渴-柏子仁丸卷第六 諸嗽虛汗消渴-牡蠣散卷第六 諸嗽虛汗消渴-防風湯卷第六 諸嗽虛汗消渴-消渴方卷第六 諸嗽虛汗消渴-神效散卷第六 諸嗽虛汗消渴-生地黃煎卷第六 諸嗽虛汗消渴-三丸卷第六 金瘡癰疽打撲諸瘡破傷風-地黃散卷第六 金瘡癰疽打撲諸瘡破傷風-劉寄奴散卷第六 金瘡癰疽打撲諸瘡破傷風-芸苔散卷第六 金瘡癰疽打撲諸瘡破傷風-夢龜散卷第六 金瘡癰疽打撲諸瘡破傷風-水仙散卷第六 金瘡癰疽打撲諸瘡破傷風-檳榔散卷第六 金瘡癰疽打撲諸瘡破傷風-柞木散卷第六 金瘡癰疽打撲諸瘡破傷風-斂瘡內消方卷第六 金瘡癰疽打撲諸瘡破傷風-拔毒七寶散卷第六 金瘡癰疽打撲諸瘡破傷風-沈遇明一方卷第六 金瘡癰疽打撲諸瘡破傷風-太白膏卷第六 金瘡癰疽打撲諸瘡破傷風-國老膏卷第六 金瘡癰疽打撲諸瘡破傷風-黃散卷第六 金瘡癰疽打撲諸瘡破傷風-生犀散卷第六 金瘡癰疽打撲諸瘡破傷風-黃丸卷第六 金瘡癰疽打撲諸瘡破傷風-內托散卷第六 金瘡癰疽打撲諸瘡破傷風-治發背癰疽方卷第六 金瘡癰疽打撲諸瘡破傷風-治發背方卷第六 金瘡癰疽打撲諸瘡破傷風-玉真散卷第七 諸蟲飛屍鬼疰-制諸蟲方卷第七 諸蟲飛屍鬼疰-去勞熱方卷第七 諸蟲飛屍鬼疰-治寸白蟲方卷第七 諸蟲飛屍鬼疰-《良方》。療寸白蟲方。卷第七 諸蟲飛屍鬼疰-雄朱散卷第七 諸蟲飛屍鬼疰-白薇湯卷第七 諸蟲飛屍鬼疰-倉公散卷第七 腹脅疼痛-枳實散卷第七 腹脅疼痛-葛根湯卷第七 腹脅疼痛-枳殼煮散卷第七 腹脅疼痛-薏苡仁丸卷第七 腹脅疼痛-桂枝散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