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 大黃
【釋名】黃良、將軍、火參、膚如。
【氣味】(根)苦、寒、無毒。
【主治】
1、吐血、鼻血(心氣不足)。
用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加水三升,煮成一升,熱服。
下瀉即驗。
2、傷寒痞滿(心下滿而不痛)。
用大黃二兩、黃連一兩,泡入麻沸湯中。
過一會,絞渣取汁,分二次溫服。
此方名大黃黃連瀉心湯。
3、熱病兼說胡話。
用大黃五兩,銼細,炒到微紅,加水煎成膏子,每服半匙,冷水送下,此方亦治傷寒發黃。
4、腰腳風痛。
用大黃二兩,切成小塊,加少許酥油炒干,不能炒焦。
搗爛篩過。
每服二錢,空心服,煮開過多次的薑湯送下。
瀉一出冷膿惡物,痛即止。
5、風熱積壅。
用大黃四兩、牽牛子(半炒)四兩、共研為末,加煉蜜做成丸了,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白開水送下。
如要微瀉,每服可加十至二十丸。
又方:基本上和上主柵,但不用煉蜜而用皂莢熬膏代替,稱為墜痰丸或「全真丸」,又名「保安丸」。
6、痰為面病(但水瀉及胎前產後的痰病不可服用)。
用大黃(酒浸,蒸熟。
切曬)八兩,生黃芩八兩,沉香半兩,共研為末,加青礞石(二兩)和焰硝(二兩)一起封固、鍛紅、研細的藥末二兩,以水和各藥成丸,如梧子大。
常服一、二十丸,小病五、六十丸,緩病七、八十丸,急病一百二十丸,溫水送下後,好靜臥勿動,讓藥起作用。
第二天,先下糟粕,次下痰涎。
如未下,可再次服藥,此方名「滾痰丸」。
7、腹中痞塊。
用大黃十兩,研為末,加醋三升、蜜兩匙,和勻,煎成丸了,如梧子大。
生前了三十丸,生薑湯關定。
能吐瀉即驗。
又方:陳石灰半斤,瓦器上炒至極熱,等稍冷後,加大黃末(炒熱)一兩、桂心末(略炒)半兩,以醋調成膏,攤在布上貼患處。
又方:大黃二兩、朴硝一兩,共研為末,以大蒜同搗成膏貼患處。
加放阿魏一兩,更好。
8、脾癖疳積。
用大黃末三兩,加醋熬成膏,倒在瓦上日曬夜露三天;再加硫磺一兩(以形如琥珀者為好)、宮粉一兩,一起研勻。
十歲以下小孩,每服半錢,大人每服一錢半,米湯送下。
忌生冷魚肉,只吃白粥半月。
如一服不愈,半月之後再服。
9、小兒諸熱。
用大黃(煨熟)、黃芩各一兩,共研為末,加煉蜜做在成丸子,如麻子大。
每服五至十丸,蜜湯送下。
亦可加黃連,稱為「三黃丸」。
10、骨蒸積熱,漸漸黃瘦。
用大黃四分、加童便五六一合,煎取四合,去渣服汁,分二次服。
11、赤白一濁淋。
用大黃研末,每次取六分,放入破了頂的雞蛋中,攪勻,蒸熟,空心吃下。
三次見效。
12、大便秘結。
用大黃末一兩、牽牛頭末半兩,和勻,每服三錢。
用厥次序心煩現象者,酒送下,無此現象者,蜜湯送下。
13、熱痢,裡急後重。
用大黃一兩,浸酒中半日,取出煎服。
14、傷寒並熱霍亂(涎流吐逆,不能言語,牙齒動搖,喘氣悶絕)。
用大黃、人參各半兩,加水二碗,煎成一碗,熱服即安。
15、食後即吐。
用大黃一兩、甘草二錢半,加水一升,煮成半升,溫服。
16、產後血塊。
用大黃末一兩,加頭醋半升,熬膏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丸,溫醋化下。
17、男子疝氣偏墜。
用大黃末調醋塗患處,藥干即換。
18、頭眼昏眩。
用酒炒大黃,研為末,清茶送服二錢。
19、風熱牙痛。
用大內燒存一性一,研為末,早晚擦牙。
20、口腔糜爛。
用大黃、枯礬,等分為末,擦牙,吐涎。
21、鼻內生瘡。
用生大黃、杏仁搗勻,加豬油調塗。
又方:用生大黃、黃連各一錢,麝香少許,共研為末,加重油調塗。
22、損傷瘀血(從高處跌下或木石壓傷,痛不可忍)。
用大黃(酒蒸)一兩、杏仁(去皮)三、七粒,共研細,加酒一碗,煎成六分,雞鳴時服。
至晚間有瘀血排下為驗。
23、凍瘡。
用水調大黃末塗搽。
24、湯火傷。
用大黃生研,調蜜塗搽,不惟止痛,而且滅瘢。
25、蠷螋咬瘡。
用大黃研末敷上。
26、腫毒初起。
用大黃、五倍子、黃櫱,等分為末,新汲水調勻塗患處。
每天四至五次。
27、癰腫熱痛。
用大黃研末,加醋調勻塗患處。
藥干即換。
28、一乳一癰。
用大黃、粉草各一兩,共研為末,加好酒熬成膏,攤布塊上貼瘡。
同時,取藥末一匙,溫酒送服。
次日有惡物排一出。
此方名「金黃散」。
29、大風癩瘡。
用大黃(煨)一兩、皂莢兩刺一兩,共研為末。
每服一匙,空心服,溫酒送下。
排一出惡物如魚腦狀或亂髮狀,再雄黃花蛇藥(「通天再造散」)
分類:古代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