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林改錯》捲上:古人曰︰既不能為良相,願為良醫。以良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醫林改錯》捲上

醫林改錯

捲上

【醫林改錯臟腑記敘】

古人曰︰既不能為良相,願為良醫。

以良醫易而良相難。

余曰︰不然。

治國良相,世代皆有本先失。

病本既失,縱有繡虎雕龍之筆,裁雲補月之能,病情與臟腑,絕不相符。

此醫道無全人之由來也。

夫業醫診病,當先明臟腑。

嘗閱古人臟腑論及所繪之圖,立言處處自相矛盾。

如古人論脾胃磨胃化食,脾不動則食不化?論脾之動靜,其錯誤如是。

其論肺,虛如蜂窠,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

既雲下無透竅,何得又雲肺中有二十四孔,行列分佈,以行諸髒之氣?論肺之孔竅,其錯誤又如是。

其論腎有兩枚,即腰子,兩腎為腎,中間動氣為命門。

既雲中間動氣為命門,何得又雲左腎為腎,右腎為命門,兩腎一體,如何兩立其名,有何憑據?若以中間動氣為命門,藏動氣者,又何物也?其論腎錯誤又如是。

其論肝,左右有兩經,即血管,從兩脅肋起,上貫頭目,下由少腹環繞一陰一器,至足大趾而止。

既雲肝左右有兩經,何得又雲肝居於左,左脅屬肝?論肝分左右,其錯誤又如是。

其論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意藏於心,意是心之機,意之所專曰志,志之動變曰思,以思謀遠曰慮,用慮處物曰智,五者皆藏於心。

既藏於心,何得又雲脾藏意智,腎主伎巧,肝主謀慮,膽主決斷?據所論,處處皆有靈機,究竟未幫助生靈機者何物,藏靈機者何所,若用靈機,外有何神情,其論心如此門上輸於脾肺,宣播於諸脈。

此段議論,無情無理。

胃下口名曰幽門,即小腸上口。

其論小腸自一肛一門出,水歸膀一胱為尿。

如此論,尿從糞中滲出,其氣當臭,嘗用童子小一便,並問及自飲小一便之人,只言味鹹,其氣不臭。

再者,食與水合化為糞,糞必稀溏作瀉,在雞鴨無小一便則可,在馬牛有小一便則不可,何況乎人?看「小腸化食,水自闌門出」一節,真是千古笑談。

其論心包絡,細筋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絡也。

又雲心外黃脂是心包絡。

又雲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黃脂是心包絡。

又雲膻中有名無形者,乃心包絡也。

既雲有名無形,何得又雲手中指之經,乃是手厥一陰一心包絡之經也?論心包絡竟有如許之多,究竟心包絡是何物,何能有如許之多耶?其論三焦,更為可笑。

《靈樞》曰︰手少一陰一三焦主乎上,足太一陽一三焦主乎下,已是兩三焦矣。

《難經·三十一難》論三焦︰上焦在胃之上,主內而不出;中焦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臍下,主分別清濁。

又雲︰三焦者,水谷之道路。

此論三焦是有形之物。

又雲︰兩腎中間動氣,是三焦之本。

此論三焦是無形之氣。

在《難經》一有形、一無形,又是兩三焦。

王叔和所謂有名無狀之三焦者,蓋由此也。

至陳無擇以臍下脂膜為三焦,袁淳甫以人身著內一層,形色最赤者為三焦,虞天民指空腔子為三焦,金一龍有前三焦、後三焦之論。

論三焦者,不可以指屈,有形無形,諸公尚無定准,何得雲手無名指之經,是手少一陽一三焦之經也?其中有自相矛盾者,有餘嘗有更正之心,而無臟腑可見,自恨著書不明臟腑,豈不是癡人說夢,治病不明臟腑,何,四月初旬,游於灤州之稻地鎮,其時彼處小兒正染瘟疹痢症,十死八九,無力之家多半用代席裹埋。

代席者,代棺之席也。

彼處鄉風,更不深埋,意在犬食,利於下胎不死,故各義塚中,破腹露髒之兒,日有百餘。

余每日壓馬過其地,初未嘗不掩鼻,後因念及古人所以錯論臟腑,皆由未嘗親見,遂不避污穢,每日清晨,赴其義 ,就群兒之露髒者細視之,犬食之餘,大約有腸胃者多,有心肝者少,互相參看,十人之內,看全不過三人,連視十日,大約看全不下三十餘人,始知醫書中所繪臟腑形圖,與人之臟腑全不相合,即件數多寡亦不相符。

惟胸中膈膜一片,其薄如紙,最關緊要,及余看時皆以破壞,未能驗明在心下心上、是斜是正,最為遺憾。

至嘉慶四年六月,余在奉天府,有遼一陽一州一婦,年二十六歲,因瘋疾打死其夫與翁,解省擬剮。

跟至西關,忽然醒悟,以彼非男子,不忍近前。

片刻,行刑者提其心與肝肺從面前過,細看與前次所看相同。

後余在京,時嘉慶庚辰年,有打死其母一之剮犯,行刑於崇文門外吊橋之南,卻得近前,及至其處,雖見臟腑,膈膜已破,仍未得見。

道光八年五月十四日,剮逆犯張格爾,及至其處,不能近前。

自思一簣未成,不能終止。

不意道光九年十二月十三日夜間,有安定門大街板廠一胡一同恆宅請余看症,因談及膈膜一事,留心四十年,未能審驗明確。

內有一江一寧布政司恆敬公,言伊芳曾鎮守哈密,領兵於喀什噶爾,所見誅戮逆一屍一最多,於膈膜一事,知之最悉。

余聞言喜出望外,即拜叩而問之,恆公鑒余苦衷,細細幫助形狀。

余於臟腑一事,訪驗四十二年,方得的確,繪成全圖。

意欲刊行於世,惟恐後人未見臟腑,議余故叛經文。

欲不刊行,復慮後世業醫受禍,相沿又不知幾千百年。

細思黃帝慮生民疾苦,平素以《靈樞》之言下問岐伯、鬼臾區,故名《素問》。

二公如知之的確,可對君言,知之不確,須待參考,何得不知妄對,遺禍後世。

繼而秦越人著《難經》,張世賢割裂《河圖洛書》為之圖注,謂心肝肺以分兩計之,每件重幾許,大小腸以尺丈計之,每件長若干,胃大幾許,容谷幾斗幾升。

其言彷彿是真,其實臟腑未見,以無憑之談,作欺人之事,利己不過虛名,損人卻屬實禍。

竊財猶謂之盜,偷名豈不為賊。

千百年後,豈無知者?今余刻此圖,並非獨出己見,評論古人之短長,非欲後人知我,亦不避後人罪我,惟願醫林中人,一見此圖,胸中雪亮,眼底光明,臨症有所遵循,不致南轅北轍,出言含混,病或少失,是吾之濃望,幸仁人君子鑒而諒之。

〔時道光庚寅孟冬直隸玉田縣王清任書於京邸知一堂〕

【古人臟腑圖】

古人所繪臟腑圖形如此︰

〔肺六葉兩耳,凡八葉。

〔膽附於肝之短葉。

肝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

【親見改正臟腑圖】

余將親見諸臟腑顯隱之形,繪於其後,計四十二件。

〔左氣門、右氣門兩管,歸中一管念,由心左轉出橫行後接衛總管。

心長在氣管之下,非在肺管之下,心與肺葉上稜齊。

〔肺管至肺分兩杈,入肺兩葉,直貫到底,皆有節。

管內所存,皆輕浮白沫,如豆腐沫,有形亦無行氣之二十四孔。

〔膈膜以上僅止肺、心、左右氣門,余無他物。

其餘皆膈膜以下物,人身膈膜是上下界物

〔肝四葉,膽附於肝右邊第二葉,總提長於胃上,肝又長於總提之上,大面向上,後連於脊,肝體堅實,非腸、胃、膀一胱可比,絕不能藏血。

〔胃府之體質,上口賁門,在胃上正中,下口幽門,亦在胃上偏右,幽門之左寸許,名津門。

胃內津門之左,有疙瘩如棗,名遮食。

胃外津門左,名總提,肝連於其上。

胃在腹,是平鋪臥長,上口向脊,下口向右,底向腹,連出一水道。

〔脾中有一管,體象玲瓏,易於出一水,故名瓏管。

脾之長短與胃相等,脾中間一管,即是瓏管。

另畫瓏管者,謂有出一水道,令人易辨也。

〔氣府,俗名雞冠油,下稜抱小腸,氣府內,小腸外,乃存元氣之所。

元氣化食,人身生命之源,全在於此。

此系小腸,外有氣府包裹之。

〔中是瓏管,水由瓏管分流兩邊出一水道,由出一水道滲出,沁入膀一胱為尿。

出一水道中有回血管,其餘皆系水管。

〔大腸上口,即小腸下口,名闌門。

大腸下口,即一肛一門。

〔膀一胱有下口,無上口,下口歸玉一莖一。

一精一道下孔,亦歸玉一莖一。

一精一道在婦女,名子一宮。

〔兩腎凹處,有氣管兩根,通衛總管。

兩旁腎體堅實,內無孔竅,絕不能藏一精一。

〔舌後白片,名曰會厭,乃遮蓋左右氣門、喉門之物。

〔古人言經絡是血管,由每臟腑向外長兩根,惟膀一胱長四根。

余親見百餘臟腑,並無向外長血管之形,故書於圖後以記之。

【會厭、左氣門、右氣門、衛總管、榮總管、氣府、血府記】

欲知臟腑體質,先明出氣、入氣與進飲食之道路。

古人謂舌根後名曰喉,喉者候也,候氣之出入,即肺管上口是也。

喉之後名曰咽,咽者 也, 飲食入胃,即胃管上口是也咽以納食,喉以納氣,為千古不易之定論。

自《靈》、《素》至今,四千年來,無人知其錯而改正者。

如咽 飲食入胃,人所共知,惟喉候氣之出入一節,殊欠明白。

不知肺兩葉大面向背,上有四尖向胸,下一小片亦向胸,肺管下分為兩杈,入肺兩葉,每杈分九中杈,每中杈分九小杈,每小杈長數小枝,枝之盡頭處並無孔竅,其形彷彿麒麟菜,肺外皮亦無孔竅,其內所存皆輕浮白沫,肺下實無透竅,亦無行氣之二十四孔。

先賢論吸氣則肺滿,呼氣則肺虛,此等錯誤,不必細辨。

人氣向裡吸,則肚腹滿大,非肺滿大;氣向外呼,則肚腹虛小,非肺虛小。

出氣,入氣,吐痰,吐飲,唾津,流涎,與肺毫無干涉。

肺管之後,胃管之前,左右兩邊凹處,有氣管兩根,其粗如箸,上口在會厭之下,左曰左氣門,右曰右氣門,痰飲津涎,由此氣管而出。

古人誤以咳嗽、喘急、哮吼等症為肺病者,因見其症自胸中來。

再者,臨症查有外感,用發散而愈;有燥痰,用清涼而愈;有積熱,用攻下而愈;有氣虛,用補中而愈;有一陰一虧,用滋一陰一而愈;有瘀血,用逐瘀而愈。

揚揚得意,立言著書,以為肺病無疑。

不知左氣門、右氣門兩管,由肺管兩旁下行至肺管前面半截處,歸並一根,如樹兩杈歸一本,形粗如箸,下行入心,由心左轉出,粗如筆管,從心左後行,由肺管左邊過肺入脊前,下行至尾骨,名曰衛總管,俗名腰管。

自腰以下,向腹長兩管,粗如箸,上一管通氣府,俗名雞冠油,如倒提雞冠花之狀。

氣府乃抱小腸之物,小腸在氣府是橫長,小腸外、氣府內,乃存元氣之所。

元氣即火,火即元氣,此火乃人生命之源。

食由胃入小腸,全仗元氣蒸化,元氣足則食易化,元氣虛則食難化。

此記向腹之上一管。

下一管,大約是通男子之一精一道,女子之子一宮。

獨此一管,細心查看,未能查驗的確,所以疑似,以俟後之業醫者,倘遇機會,細心查看再補。

衛總管,對背心兩邊有兩管,粗如箸,向兩肩長;對腰有兩管,通連兩腎;腰下有兩管,通兩胯;腰上對脊正中,有十一支管連脊,此管皆行氣、行津一液。

氣足火旺,將以管中之氣上攻,上行過心,由肺管前氣管中出左右氣門。

痰飲津涎,本氣管中物,古人何以誤為肺中物,因不知肺管前有氣管相連而長,止知痰飲津涎自胸中來,便疑為肺中物,總是未親見臟腑之故。

手握足步,頭轉身搖,用行捨藏,全憑此氣。

人氣向裡吸則氣府滿氣府滿,則肚腹大;氣向外呼則氣府虛,氣府虛則肚腹小。

衛總管,行氣之府,其中無血。

若血歸氣府,血必隨氣而出,上行則吐血、衄血,下行則溺血、便血。

衛總管之前,相連而長,粗如箸,名曰榮總管,即血管,盛血,與衛總管長短相等,其內之血,由血府灌溉。

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紙,最為堅實,前長與心口凹處齊,從兩脅至腰上,順長如坡,前高,即舌後之白片,乃遮蓋左右氣門、喉門之物也。

【津門、津管、遮食、總提、瓏管、出一水道記】

嚥下胃之一物,在禽名曰嗉,在獸名曰肚,在人名曰胃。

古人畫胃圖,上口在胃上,名曰賁門。

下口在胃下,名曰幽門。

言胃上下兩門,不知胃是三門。

畫胃豎長,不知胃是橫長,不但橫長,在腹是平鋪臥長。

上口賁門向脊,下底向腹。

下口幽門亦在胃上,偏右脅向脊。

幽門之左寸許,另有一門,名曰津門。

津門上有一管,名曰津管,是由胃出一精一汁水液之道路正蓋津門。

總提下,前連氣府接小腸,後接提大腸;在胃上,後連肝,肝連脊,此是膈膜以下,總提連貫胃肝大小腸之體質。

飲食入胃,食留於胃,一精一汁水液,先由津門流一出入津管。

津管寸許,外分三杈。

一精一汁清者,入髓府化髓。

一精一汁濁者,由上杈臥則入血府,隨血化血。

其水液,由下杈從肝之中間,穿過入脾。

脾中間有一管,體相玲瓏,名曰瓏管。

水液由瓏管分流兩邊,入出一水道。

出一水道形如魚網,俗名網油。

水液由出一水道滲出,沁入膀一胱,化而為尿。

出一水道出一水一段,體查最難。

自嘉慶二年看臟腑時,出一水道有滿水鈴鐺者,有無水鈴鐺者,於理不甚透徹。

以後診病,查看久病壽終之人,臨時有多飲水者,有少飲水者,有不飲水者,故後其水仍然在腹。

以此與前所看者參考,與出一水道出一水一節,雖然近理,仍不敢為定准。

後以畜較之,遂喂遂殺之畜,網油滿水鈴鐺,三四日不喂之畜,殺之無水鈴鐺,則知出一水道出一水無疑。

前言飲食入胃,食留於胃,一精一汁水液,自津門流一出。

津門既孔如箸大,能向外一流一精一汁水液,稀粥豈不能流一出?津門雖孔如箸大,其處胃體甚濃,四圍靠擠縮小,所以水能出而食不能出。

況胃之內,津門之左一分遠有一疙瘩,形如棗大,名曰遮食,乃擋食放水之物,待一精一汁水液流盡,食方腐熟,漸入小腸,化而為糞。

小腸何以化食為糞?小腸外有氣府,氣府氣抱小腸,小腸外、氣府內,乃存元氣之所,元氣化食。

此處與前氣府參看。

化糞入大腸,自一肛一門出。

此篇記一精一汁由胃出津門,生一精一生血;水液由瓏管出一水道,入膀一胱為尿;食由胃入小腸,元氣蒸化為糞之原委也。

【腦髓說】

靈機記一性一不在心在腦一段,本不當說,縱然能說,必不能行。

欲不說,有許多病,人不知言靈前,歸並一根,入心,由心左轉出,過肺入脊,名曰衛總管,前通氣府、一精一道,後通脊,上通兩肩,中通兩腎,下通兩一腿,此管乃存元氣與津一液之所。

氣之出入,由心所過,心乃出入氣之道路,何能生靈機,貯記一性一。

靈機記一性一在腦者,因飲食生氣血,長肌肉,一精一汁之清者,化而為髓,由脊骨上行入腦,名曰腦髓。

盛腦髓者,名曰髓海。

其上之骨,名曰天靈蓋。

兩耳通腦,所聽之一聲歸於腦。

腦氣虛,腦縮小。

腦氣與耳竅之氣不接,故耳虛聾,耳竅通腦之道路中若有阻滯,故耳實聾。

兩目即腦汁所生,兩目系如線,長於腦,所見之物歸於腦,瞳人白色,是腦汁下注,名曰腦汁入目。

鼻通於腦,所聞香臭歸於腦。

腦受風熱,腦汁從鼻流一出,涕濁氣臭,名曰腦漏。

看小兒初生時,腦未全,囟門軟,目不靈動,耳不知聽,鼻不知聞,舌不言。

至週歲,腦漸生,囟門漸長,耳稍知聽,目稍有靈動,鼻微知香臭,舌能言一二字。

至三、四歲,腦髓漸滿,囟門長全,耳能聽,目有靈動,鼻知香臭,言語成句。

所以小兒無記一性一者,腦髓未滿;高年無記一性一者,腦髓漸空。

李時珍曰︰腦為元神之府。

金正希曰︰人之記一性一皆在腦中。

汪庵曰︰今人每記憶往事,必閉目上瞪而思索之。

腦髓中一時無氣,不但無靈機,必死一時,一刻無氣,必死一刻。

試看癇症,俗名羊羔風,即是元氣一時不能上轉入腦髓。

一抽一時正是活人死腦袋。

活人者,腹先無氣,胸中氣不知出入,暴向外出也。

正一抽一時,胸中有漉漉之一聲者,因津一液在氣管,腦無靈機之氣,使津一液吐咽,津一液逗留在氣管,故有此聲。

一抽一後頭疼昏睡者,氣雖轉入於腦,尚未足也。

小兒久病後元氣虛一抽一風,大人暴得氣厥,皆是腦中無氣,故病患毫無知識。

以此參考,豈不是靈機在腦之證據乎!

【氣血合脈說】

(脈之形,余以實情告後人,若違心裝神仙,喪天良,評論必遭天誅。

氣府存氣,血府存血。

衛總管由氣府行週身之氣,故名衛總管。

榮總管由血府行週身之血,週身氣管。

榮總管,體薄形細,長在衛總管之前,與衛總管相連,散佈頭面四肢,近皮肉長,即週身血管。

氣在氣府,有出有入,出入者,呼吸也。

目視耳聽,頭轉身搖,掌握足步,靈機使氣之動轉也。

血自血府入榮總管,由榮總管灌入週身血管,滲於管外,長肌肉也。

氣管近筋骨生,內藏難見。

血管近皮肉長,外露易見。

氣管行氣,氣行則動;血管盛血,靜而不動。

頭面四肢按之跳動者,皆是氣管,並非血管。

如兩眉稜骨後凹處,俗名兩太一陽一,是處肉少皮連骨,按之跳動,是通頭面之氣管。

兩足大指次指之端,是處肉少皮連骨,按之跳動,是通兩足之氣管。

兩手腕橫紋高骨之上,是處肉少皮連骨,按之跳動,是通兩手之氣管。

其管有粗有細,有直有曲,各人一體質不同。

胳膊肘下近手腕肉濃,氣管外露者短。

胳膊肘下近手腕肉薄,氣管外露者長。

如外感中人,風入氣管,其管必粗,按之出膚。

寒入氣管,管中津一液必凝,凝則阻塞其氣,按之跳動必慢。

火入氣管,火氣上炙,按之跳動必急。

人壯邪氣勝,管中氣多,按之必實大有力。

人弱正氣衰,管中氣少,按之必虛小無力。

久病無生機之人,元氣少,僅止上行頭面兩手,無氣下行,故足面按之不動。

若兩手腕氣管上,按之似有似無,或細小如絲,或指下微微亂動,或按之不動,忽然一跳,皆是氣將絕之時。

此段言人之氣管,生平有粗細、曲直之不同。

管有短長者,因手腕之肉有薄濃也。

按之大小者,虛實也。

跳動之急慢者,寒火之分也。

前所言明明是脈,不言脈者,因前人不知有左氣門、右氣門、血府、氣府、衛總管、榮總管、津門、津管、總提、遮食、瓏管、出一水道,在腹是何體質,有何用處。

論臟腑、包絡,未定準是何物。

論經絡、三焦,未定準是何物。

並不能指明經絡是氣管、血管。

論脈理,首句便言脈為血府,百骸貫通。

言脈是血管,氣血在內流通,週而復始。

若以流通而論,此處血真能向彼處流,彼處當有空隙之地,有空隙之地,則是血虛,無空隙之地,血流歸於何處?古人並不知脈是氣管,竟著出許多《脈訣》,立言雖多,論部位一人一樣,並無相同者。

古人論脈二十七字,余不肯深說者,非謂古人無容足之地,恐後人對症無論脈之言,診脈斷臟腑,不能傷筋骨,不能傷皮肉,所傷者無非氣血。

氣有虛實,實者邪氣實,虛者正氣虛。

正氣虛,當與「半身不遂門」四十種氣虛之症、「小兒一抽一風門」二十種氣虛之症,互相參考。

血有虧瘀,血虧必有虧血之因,或因吐血、衄血,或溺血、便血,或破傷流血過多,或崩漏、產後傷血過多;若血瘀,有血瘀之症可查,後有五十種血瘀症互相參考。

惟血府之血,瘀而不活,最難分別。

後半日發燒,前半夜更甚,後半夜輕,前半日不燒,此是血府血瘀;血瘀之輕者,不分四段,惟日落前後燒兩時,再輕者,或燒一時,此內燒兼身熱而言;若午後身涼,發燒片刻,乃氣虛參 之症;若天明身不熱,發燒止一陣,乃參附之症。

不可混含從事。

【心無血說】

余友薛文煌,字朗齋,通州人,素知醫。

道光十年二月,因赴山東,來捨辭行。

閒談言及古宗。

血是一精一汁入血府所化,心乃是出入氣之道路,其中無血。

朗齋曰︰吾兄所言不實,諸物心皆有血,何獨人心無血?余曰︰弟指何物心有血?曰︰古方有遂心丹治癲狂,用甘遂末,以豬心血和為丸,豈不是豬心有血之憑據?余曰︰此古人之錯,非心內之血,因刀刺破其心,腔子內血流入於心,看不刺破之心,內並無血,余見多多。

試看殺羊者,割其頸項,不刺心,心內亦無血。

又曰︰不刺心,何死之速?余曰︰滿腔血從刀口流,所以先流者速,繼而週身血退還腔子,所以後流者遲,血盡氣散,故死之速。

如人鬥毆破傷,流血過多,氣散血亡,漸至一抽一風,古人立名曰破傷風,用散風藥治死受傷者,兇手擬抵,治一個,即是死兩個。

若明白氣散血亡之義,即用黃 半斤,一黨一

【方敘】

余不論三焦者,無其事也。

在外分頭面四肢,週身血管;在內分膈膜上、下兩段,膈膜以上瘀之症;立血府逐瘀湯,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立膈下逐瘀湯,治肚腹血瘀之症。

病有千狀萬態,不可以余為全書。

查證有王肯堂《證治準繩》,查方有周定王朱 《普濟方》,查藥有李時珍《本草綱目》,三書可謂醫學之淵源。

可讀可記,有國朝之《醫宗金鑒》,理足方效,有吳又可《瘟疫論》。

其餘名家,雖未見臟腑,而攻發補瀉之方,效者不少。

余何敢雲著書,不過因著《醫林改錯·臟腑圖記》後,將平素所治氣虛、血瘀之症,記數條示人以規矩,並非全書。

不善讀者,以余之書為全書,非余誤人,是誤余也。

【通竅活血湯所治症目】

通竅活血湯所治之病,開列於後。

【通竅活血湯所治症目·頭髮脫落】

傷寒、瘟病後頭髮脫落,名醫書皆言傷血,不知皮裡肉外血瘀,阻塞血路,新血不能養發,故發脫落。

無病脫髮,亦是血瘀。

用一藥三副,發不脫,十副必長新發。

【通竅活血湯所治症目·眼疼白珠紅】

眼疼白珠紅,俗名暴發火眼。

血為火燒,凝於目珠,故白珠紅色。

無論有雲翳,無雲翳,先將此藥吃一副,後吃加味止痛沒藥散,一日二副,三兩日必痊癒。

【通竅活血湯所治症目·糟鼻子】

色紅是瘀血,無論三二十年,此方服三副可見效,二三十副可痊癒。

捨此之外,並無驗方。

【通竅活血湯所治症目·耳聾年久】

耳孔內小管通腦,管外有瘀血靠擠,管閉,故耳聾。

晚服此方,早服通氣散,一日兩副,三二十年耳聾可愈。

【通竅活血湯所治症目·白癜風】

血瘀於皮裡,服三五副可不散漫,再服三十副可痊。

【通竅活血湯所治症目·紫癜風】

血瘀於膚裡,治法照白癜風,無不應手取效。

【通竅活血湯所治症目·紫印臉】

臉如打傷血印,色紫成片,或滿臉皆紫,皆血瘀所致。

如三五年,十副可愈;若十餘年,三二十副必愈。

【通竅活血湯所治症目·青記臉如墨】

血瘀症,長於天庭者多,三十副可愈。

白癜、紫癜、紫印、青記,自古無良方者,不知病源也。

【通竅活血湯所治症目·牙疳】

牙者,骨之餘;養牙者,血也。

傷寒、瘟疫、痘疹、痞塊,皆能燒血,血瘀牙一床一紫,血死牙一床一黑,血死牙脫,人豈能活?再用涼藥凝血,是促其死也。

遇此症,將此藥晚服一副,早服血府逐瘀湯一副,白日煎黃 八錢,徐徐服之,一日服完。

一日三副,三日可見效,十日大見效,一月可痊癒。

縱然牙脫五七個,不穿腮者,皆可活。

【通竅活血湯所治症目·出氣臭】

血府血瘀,血管血必瘀,氣管與血管相連,出氣安得不臭?即風從花裡過來香之義。

晚服此方,早服血府逐瘀湯,三五日必效。

無論何病,聞出臭氣,照此法治。

【通竅活血湯所治症目·婦女干勞】

經一血三四月不見,或五六月不見,咳嗽急一喘,飲食減少,四肢無力,午後發燒,至晚尤甚,將此方吃五副,或六副,至重者九副,未有不痊癒者。

【通竅活血湯所治症目·男子勞病】

初病四肢酸一軟無力,漸漸肌肉消瘦,飲食減少,面色黃白,咳嗽吐沫,心煩躁急,午後潮熱,天亮汗多,延醫調治,始而滋一陰一,繼而補一陽一,補之不效,則雲虛不受補,無可如何。

可笑著書者,不分別因弱致病,因病致弱。

果系傷寒、瘟疫大病後,氣血虛弱,因虛弱而病,自當補弱而病可痊。

本不弱而生病,因病久致身弱,自當去病,病去而元氣自復。

查外無表症,內無裡症,所見之症,皆是血瘀之症。

常治此症,輕者九副可愈,重者十八副可愈。

吃三副後,如果氣弱,每日煎黃 八錢,徐徐服之,一日服完,此攻補兼施之法。

若氣不甚弱,黃 不必用,以待病去,元氣自復。

【通竅活血湯所治症目·一交一節病作】

無論何病,一交一節病作,乃是瘀血。

何以知其是瘀血?每見因血結吐血者,一交一節亦發,故知之。

服三副不發。

【通竅活血湯所治症目·小兒疳證】

疳病初起,尿如米泔,午後潮熱,日久青筋暴露,肚大堅一硬,面色青黃,肌肉消瘦,皮一毛一憔如脾疳、疳瀉、疳腫、疳痢、肝疳、心疳、疳渴、肺疳、腎疳、疳熱、腦疳、眼疳、鼻疳、牙疳、脊疳、蛔疳、無辜疳、丁奚疳、哺露疳,分病十九條,立五十方,方內多有梔子、黃連、羚羊、石膏大寒之品。

因論病源系一乳一食過飽,肥甘無節,停滯中脘,傳化遲滯,腸胃漸傷,則生積熱,熱盛成疳,則消耗氣血,煎灼津一液,故用大寒以清積熱。

余初時對症用方,無一效者。

後細閱其論,因飲食無節,停滯中脘,此論是停食,不宜大寒之品。

以傳化遲滯,腸胃漸傷,則生積熱之句而論,當是虛熱,又不宜用大寒之品。

後遇此症,細心審查,午後潮熱,至晚尤甚,乃瘀血也。

青筋暴露,非筋也,現於皮膚者,血管也,血管青者,內有瘀血。

至肚大堅一硬成塊,皆血瘀凝結而成。

用通竅活血湯,以通血管;用血府逐瘀湯,去午後潮熱;用膈下逐瘀湯,消化積塊。

三方輪服,未有不愈者。

【通竅活血湯所治症目·通竅活血湯】

赤芍(一錢) 川芎(一錢) 桃仁(三錢,研泥) 紅花(三錢) 老蔥(三根,切碎) 鮮姜(三錢,切碎) 紅棗(七個,去核) 麝香(五厘,絹包)

用黃酒半斤,將前七味煎一盅,去渣,將麝香入酒內,再煎二沸,臨臥服。

方內黃酒,各處香,市井易於作假,一錢真,可合一兩假,人又不能辨。

此方麝香最要緊,多費數文,必買好的方妥,若買當門子更佳。

大人一連三晚,吃三副,隔一日再吃三副。

若七八歲小兒,兩晚吃一副;三兩歲小兒,三晚吃一副。

麝香可煎三次,再換新的。

〔方歌〕通竅全憑好麝香,桃紅大棗老蔥姜,川芎黃酒赤芍葯,表裡通經第一方。

【通竅活血湯所治症目·加味止痛沒藥散】

治初起眼疼,白珠紅,後起雲翳。

沒藥(三錢) 血竭(三錢) 大黃(三錢) 朴硝(二錢) 石決明(三錢, )

為末,分四副,早晚清茶調服。

眼科外症,千古一方。

【通竅活血湯所治症目·通氣散】

治耳聾不聞雷聲。

余三十歲立此方。

柴一胡一(一兩) 香附(一兩) 川芎(五錢)

為末,早晚開水沖服三錢。

【血府逐瘀湯所治症目】

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病,開列於後。

【血府逐瘀湯所治症目·頭痛】

頭痛有外感,必有發一熱惡寒之表症,發散可愈;有積熱,必舌干、口渴,用承氣可愈;有氣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劑而愈。

【血府逐瘀湯所治症目·胸疼】

胸疼在前面,用木金散可愈;後通背亦疼,用栝蔞薤白白酒湯可愈;在傷寒,用栝蔞、陷胸、柴一胡一等,皆可愈。

有忽然胸疼,前方皆不應,用此方一副,疼立止。

【血府逐瘀湯所治症目·胸不任物】

一江一西巡撫阿霖公,年七十四,夜臥露胸可睡,蓋一層布壓則不能睡,已經七年,召余診之,此方五副痊癒。

【血府逐瘀湯所治症目·胸任重物】

一女二十二歲,夜臥令僕婦坐於胸方睡,已經二年,余亦用此方,三副而愈。

設一齊問病源,何以答之。

【血府逐瘀湯所治症目·天亮出汗】

醒後出汗,名曰自汗。

因出汗醒,名曰盜汗,盜散人之氣血。

此是千古不易之定論。

竟有用瘀湯,一兩副而汗止。

【血府逐瘀湯所治症目·食自胸右下】

食自胃管而下,宜從正中食入咽。

有從胸右邊嚥下者,胃管在肺管之後,仍由肺葉之下轉入肺前,由肺下至肺前出膈膜入腹,肺管正中,血府有瘀血,將胃管擠靠於右。

輕則易治,無礙飲食也;重則難治,擠靠胃管,彎而細,有礙飲食也。

此方可效,痊癒難。

【血府逐瘀湯所治症目·心裡熱】

(名曰燈籠病)

身外涼,心裡熱,故名燈籠病,內有血瘀。

認為虛熱,愈補愈瘀;認為實火,愈涼愈凝。

三兩副血活熱退。

【血府逐瘀湯所治症目·瞀悶】

即小事不能開展,即是血瘀,三副可好。

【血府逐瘀湯所治症目·急躁】

平素和平,有病躁急,是血瘀,一二副必好。

【血府逐瘀湯所治症目·夜睡夢多】

夜睡夢多,是血瘀,此方一兩副痊癒。

外無良方。

【血府逐瘀湯所治症目·呃逆】

(俗名打咯忒)

因血府血瘀,將通左氣門、右氣門歸並心上一根氣管從外擠嚴,吸氣不能下行,隨上出,故氣湯、都氣湯、丁香柿蒂湯、附子理中湯、生薑瀉心湯、代赭旋覆湯、大小陷胸等湯治之,無一效者。

相傳咯忒傷寒,咯忒瘟病,必死。

醫家因古無良法,見此症則棄而不治。

無論傷寒、瘟疫、雜症,一見呃逆,速用此方,無論輕重,一副即效。

此余之心法也。

【血府逐瘀湯所治症目·飲水即嗆】

飲水即嗆,乃會厭有血滯,用此方極效。

古人評論全錯,余詳於痘症條。

【血府逐瘀湯所治症目·不眠】

夜不能睡,用安神養血藥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

【血府逐瘀湯所治症目·小兒夜啼】

何得白日不啼,夜啼者,血瘀也。

此方一兩副痊癒。

【血府逐瘀湯所治症目·心跳心忙】

心跳心忙,用歸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發百中。

【血府逐瘀湯所治症目·夜不安】

夜不安者,將臥則起,坐未穩又欲睡,一一夜無寧刻,重者滿一床一亂滾,此血府血瘀。

此方服十餘副可除根。

【血府逐瘀湯所治症目·俗言肝氣病】

無故一愛一生氣,是血府血瘀,不可以氣治。

此方應手效。

【血府逐瘀湯所治症目·乾嘔】

無他症,惟乾嘔,血瘀之症。

用此方化血,而嘔立止。

【血府逐瘀湯所治症目·晚發一陣熱】

每晚內熱,兼皮膚熱一時,此方一副可愈,重者兩副。

【血府逐瘀湯所治症目·血府逐瘀湯】

當歸(三錢) 生地(三錢) 桃仁(四錢) 紅花(三錢) 枳殼(二錢) 赤芍(二錢) 柴一胡一(一錢) 甘草(一錢) 桔梗(一錢半) 川芎(一錢半) 牛膝(三錢)

水煎服。

〔方歌〕血府當歸生地桃,紅花甘草殼赤芍,柴一胡一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勞。

【膈下逐瘀湯所治症目】

膈下逐瘀湯所治之症,開列於後。

【膈下逐瘀湯所治症目·積塊】

積聚一症,不必論古人立五積、六聚、七 、八瘕之名,亦不議駁其錯,駁之未免過煩。

今然如故,自然不在腸胃之內,必在腸胃之外。

腸胃之外,無論何處,皆有氣血。

氣有氣管,血有血管。

氣無形不能結塊,結塊者,必有形之血也。

血受寒,則凝結成塊,血受熱,則煎熬成塊,豎血管凝結,則成豎條,橫血管凝結,則成橫條,橫豎血管皆凝結,必接連成片,片凝日久,濃而成塊。

既是血塊,當發燒。

要知血府血瘀必發燒。

血府,血之根本,瘀則殞命。

肚腹血瘀,不發燒。

肚腹,血之梢末,雖瘀不致傷生。

無論積聚成塊,在左肋、右肋、臍左、臍右、臍上、臍下,或按之跳動,皆以此方治之,無不應手取效。

病輕者少服,病重者多服,總是病去藥止,不可多服。

倘病患氣弱,不任克消,原方加一黨一參三五錢皆可,不必拘泥。

【膈下逐瘀湯所治症目·小兒痞塊】

小兒痞塊,肚大青筋,始終總是血瘀為患,此方與前通竅活血湯、血府逐瘀湯,三方輪轉服之,月餘,未有不成功者。

【膈下逐瘀湯所治症目·痛不移處】

凡肚腹疼痛,總不移動,是血瘀,用此方治之極效。

【膈下逐瘀湯所治症目·臥則腹墜】

病患夜臥,腹中似有物,左臥向左邊墜,右臥向右邊墜,此是內有血瘀,以此方為主,有雜症,兼以他藥。

【膈下逐瘀湯所治症目·腎瀉】

五更天洩三兩次,古人名曰腎洩。

言是腎虛,用二神丸、四神丸等藥,治之不效,常有三五年不愈者。

病不知源,是難事也。

不知總提上有瘀血,臥則將津門擋嚴,水不能由津門出,由幽門入小腸,與糞合成一處,糞稀溏,故清晨瀉三五次。

用此方逐總提上之瘀血,血活津門無擋,水出瀉止,三五副可痊癒。

【膈下逐瘀湯所治症目·久瀉】

瀉肚日久,百方不效,是總提瘀血過多,亦用此方。

【膈下逐瘀湯所治症目·膈下逐瘀湯】

靈脂(二錢,炒) 當歸(三錢) 川芎(二錢) 桃仁(三錢,研泥) 丹皮(二錢) 赤芍(二錢) 烏藥(二錢) 元一胡一(一錢) 甘草(三錢) 香附(錢半) 紅花(三錢) 枳殼(錢半)

水煎服。

〔方歌〕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烏藥元一胡一甘,歸芎靈脂紅花殼,香附開鬱血亦安。

【出處】:

中醫藥文獻博覽-綜合醫書-醫林改錯-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醫林改錯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